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71123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教案设计一、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引向生活。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2、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3、设计理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二、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事先准备的声音材料,让学生做“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再通过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来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首先让学生说出实验桌上的实验物品:鼓、钢尺、橡皮筋,碎纸屑。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而且是在保证自身安全和实验器材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总结归纳。(1)、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采用固定的方式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现象。鼓采用敲击的方式,钢尺采用拨动的方式,橡皮筋采用弹动的方式。(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上述实验材料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鼓、钢尺、橡皮筋这些物体在敲击、拨动、弹动这些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即在运动。自然而然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1)教师演示实验: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弹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此实验让学生了解: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2) 观察锣的振动,听其声音的特点,并让学生想办法让锣的回音马上停止。通过此实验,让学生更深理解: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的道理(3)观察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鼻腔的振动。让学生用摸的形式更深一步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停止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看听摸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四)、总结评价,引向生活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激发他们探究的意识,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本课引领学生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鼓 敲打 橡皮筋 弹钢尺 弹,拨 物体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I)进修附小 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进修附小的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能多给予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能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了解耳的构造以及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团结、会协作。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目标: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第二个目标: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三个目标: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学生以以前的生活经验,是很容易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声音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产生的。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设计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难点是“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实验往往是学生热衷的,并且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就在两次实验探究上。用实验层层推进学生的思考,从关注动作的本身到关注发声物体的变化,从而构建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学生可以应用鼓、钢尺、皮筋、绿叶等这些实验材料,经历让物体发出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教法、学法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播放各种声音,使学生进入到声音的情境中去,进而对声音的产生进行研究。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主动建构者。2、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活动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团结合作、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六、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多种猜想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小组合作,实验交流评价形成结论联系生活实践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2、探究实验,得出结论3、运用认知,解释现象4、归纳总结,促进建构(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了的声音:流水声、狗叫声、电话声、汽车声等。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 “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学生模仿后,教师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一个奇妙的王国。”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了声音这么一个情景,为新课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接着教师谈话:“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1、使物体发出声音(1)做实验前谈话: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你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来呢?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请你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在没做之前,请大家共同来看一下要求。(课件出示)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什么样,发声时有什么变化?每个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用你喜欢的方式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用你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了。(2)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这太简单了,于是他们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教师应提前提出要求:“我们不是看哪个小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能想更多的办法来使物体发声。”活动中填写记录表。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说,并且要进行评价,小组间互评,交流他们使上面三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3)学生进行短暂的活动后,教师接着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当然,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观察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发现: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就是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在此教学阶段也应该提出。教师谈话:“为什么弯曲、按压的方法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做出一些猜测,学生现在的猜测是前面的“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不能解释的,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再做实验,仔细观察后交流汇报(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有可能会说“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的学生会说颤动。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板书:振动教师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学生应该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不到了,教师适时给予指引。(把豆子放到鼓上,看到豆子的跳动)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由原来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变,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概念。2、观察发声物体(1)教师出示音叉;然后,教师谈话: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学生有可能说让每位同学都来摸一摸,教师可以给予肯定,但为了让全班学生都看清,还是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之后教师给予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师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音叉在振动,这也是音叉发声的原因。 师完善板书:物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2)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形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固体,(师板书:固体)你瞧,老师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办法使水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会有声音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液体) 其实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下面你能把矿泉水瓶吹响吗?(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气体)“观察发声物体”这部分实验的设计意图是: 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三)运用认知,解释现象1、引言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小天使听说咱们在这里上一节非常生动的科学课,也来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它想请同学们来试一试,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把绿叶吹响。为什么绿叶会响呢?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皮筋、钢尺)此处设计几个活动的目的重在延伸,通过学生吹绿叶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并拓展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并促进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完整性。(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1、教师质疑: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这里设计两三分钟的时间,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谈谈在实验当中有哪些独特发现,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2、本课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画重点标记)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五)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物体 液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气体采用了总分总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为给学生足够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自主探索学习,我安排以下两个作业: 1、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年,美丽的地球上将迎来太空客人,他们没有声音概念,请你为他们写一本有关声音的小册子,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2、在学校或家的附近找出“不想听到的”那些噪声,描述出噪音的来源,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减少这些噪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