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两首练习 新人教版一、读拼音写词语C jn ji ji y xing xing fng( )( )( )( )二、辨字组词异( ) 遍( ) 逢( )导( ) 编( ) 蜂( )二、默写古诗,回答问题。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_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三、拓展阅读: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_参考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促进 佳节 异乡 相逢二、辨字组词异(异乡) 遍(一遍) 逢(相逢)导(开导) 编(编导) 蜂(蜜蜂)二、默写古诗,回答问题。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远在外地的人思乡之情。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叶绍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三、拓展阅读: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冕,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品格。2、qin kn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附送: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两袖清风(1)教案 湘教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清廉、行贿、搜刮、不解”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反问句。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设疑促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先理解古诗入手,体会于谦的高尚情操。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于谦不怕牺牲,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品质。2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篇课文以于谦的一首诗开头,接着用一件事讲述了于谦的为官清廉:于谦在作为地方官进京接受考查时,不跟随向上司送礼、行贿的风气,也不为手下人的劝说所动,坚持只带百姓的疾苦、要求和自己的治理方案进京,并以“两袖清风”表明自己的做人准则。本课人物对话比较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积累。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方法:合作学习生字词;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来体会。难点: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与 “两袖清风”的含义。突破方法:通过品读于谦的语言、了解于谦人品来理解意思;通过理解于谦他们的对话的意思,来了解反问句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改写反问句。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出示课题。 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简介于谦。活动2【导入】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1. 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2. 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活动3【讲授】三、学习汇报。 1. 先学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 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3. 读读背背。 4. 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5. 分小组自学生字词。6. 检查学习效果。(1)读准字音:骨 碎 吟(2)写一写:等谦考刮(3)比较行近字组词:官( ) 纱( )宫( ) 沙( )(4)读课文,互相检查。活动4【导入】四、默读课文中的诗,提出不懂得问题。 活动5【练习】五、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活动6【导入】六、板书设计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2 第二学时 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背诵古诗石灰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这首诗是于谦人品的自我写照。于谦是个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的诗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活动2【讲授】(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生听录音,整体感知,提出不懂的词语。3、默读课文,想一想: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4、汇报交流:参考:贪官进京 为保乌纱帽、行贿 于谦进京 百姓疾苦、治理方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对比,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活动3【讲授】(三)学习课文第310自然段。 1. 轮到于谦进京,他带了自己管辖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带了自己的治理方案。其他的,什么也不带。他的手下人就极力劝他。找出于谦和手下人的对话,读一读。思考:从对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参考:他的手下说:“大人,你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你看,这就我要带的东西”“两袖清风”。)(1)学生自己读。(2)分角色读(3)谈体会。2. 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品位于谦的语言,看出于谦的清廉、高尚的品格。对于于谦手下人的看法:关心于谦、有点着急。(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3)理解“又好气又好笑”。(4)讲解反问句的特点和用法。相机出示反问句,指导学生学习。“您什么也不带,怎么行呢?”说说这个反问句的意思。这种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感情更强烈,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指导读反问句。(找出课文中的反问句,理解后改为陈述句。)(5)、可以看出于谦的智慧、幽默。先装作不懂手下人的话,手下人着急了,才说出了真实的想法。3、理解“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请生答)参考:“风”:指什么东西也不带。 “清”指清白、廉洁。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廉明,囊空如洗、比喻做官廉洁。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是“两袖”带“清风”呢?参考:古代的袍袖宽大且有口袋,可以藏物。课文最后写于谦“哈哈大笑”,想想“哈哈大笑”所包含的意思。参考:手下人的不解而笑,诗中的“若等闲”“全不怕”。活动4【讲授】(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坚强不屈。活动5【讲授】(五)、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为于谦清廉的品格所感动。他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也影响我们。其实不仅做官这样,就是做人也要像于谦那样正直、善良,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活动6【讲授】(六)、知识拓展。 (1) 孩子们,你从于谦身上看到了什么品质?学到了什么精神?(2)生活中你看到行贿的事会怎么做?活动7【讲授】(七)、板书设计: 11 两袖清风贪官进京 于谦进京“搜刮”、“行贿” 带百姓疾苦、要求讨好、巴结 治理方案为保乌纱帽 两袖清风、刚正不阿活动8【作业】(八) 一、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例:你怎么能拿我的书包呢?你不能拿我的书包。1、这棵树怎么会是我折断的呢?、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活动9【活动】两袖清风课堂实录 于谦在作为地方官进京接受考查时,不跟随向上司送礼、行贿的风气,也不为手下人的劝说所动,坚持只带百姓的疾苦、要求和自己的治理方案进京,并以“两袖清风”表明自己的做人准则(一)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写的一首石灰吟诗。哪位学生试着来背诵古诗石灰吟,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师:这首诗是于谦人品的自我写照。于谦是个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的诗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师:板书 贪官进京,于谦进京。生:贪官进京前从老百姓那里搜刮钱财。师:板书搜刮,那贪官将搜刮的钱财用来做什么?生:通过向上司行贿,讨好、巴结上司。师:板书 行贿 讨好 巴结。生:贿赂上官,保住自己的官职。生:贪官是为了保住头上那顶乌纱帽。师:板书 为保乌纱帽。三位同学思考的非常仔细,回答的真棒。行贿本是官场腐败的表现,一些官员希望通过行贿得到好处。那请同学们找到贪官进京的段落我们大声的齐读一遍。生: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师:读得很好,轮流 考查 贪官 搜刮 钱财 行贿这些词的读音读得很准确。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这句话:一些贪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就用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行贿。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职。出示明代乌纱帽图片。那这个这个“乌纱帽”词,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生:指那些用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行贿的官员。生:指贪官。师:两位同学回答的真好。这里是特指那些贪官。师:那于谦所做的准备是什么?生:他把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写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治理方案。师:板书记百姓疾苦、要求 治理方案。现请同学们将于谦进京的第三自然段,齐读一遍。生: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那请同学们看黑板比较贪官和于谦进京的准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生:贪官为了搜索更多的钱用来讨好上司,不择手段的迫害百姓。生:于谦想得是广大的贫苦百姓,并且想办法解决百姓的疾苦。师:通过对比,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贪官非常的自私、残酷。生:于谦非常善良、正直。生:为官清正廉明。生:不阿谀奉承。师:同学们这三位同学回答的好不好?生:齐说好。(其他同学都拍手鼓掌。)师:同学们说的真对。通过这样的对比更能体现出于谦的正直、善良,为官清廉的高尚品质。师:于谦进京只带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带自己的治理方案,其他的什么也不带,他的手下人就极力的劝他。请同学们找出于谦和手下人的对话,并用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将手下人和于谦的的话画出来,读一读。生:自由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边读边画,有的边读边想,学习习惯真好。手下人和于谦进行了几次对话?生:四次。师:下面我们男生、女生分角色读,女生读手下人的话,男生读于谦所说的话。旁白不用读,通过你们读让我们感受说话人的语气。生:分角色读。师:对话读完了,现在请男、女生代表互相读的怎么样?女生代表:男生读问句时,语调读得不好。如:第一处是: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第二处是: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在“什么呀?”和“上司?”语气要上扬。师:那请你读一读这两个问句。女生代表: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师:听的非常仔细,评价的很到位,读的真好。男生代表:女生整体读得不错,但是手下人说第三句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师:能范读一下这句话吗?男生代表: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师:读的不错,点评的也很好。下面请听老师范读这三句话。请同学们再次分角色读一遍于谦和手下人的对话。思考:从对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生:分角色读。师:男生的读问句读出语气来了,女生读出了手下人着急的心里了。从对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生:手下人非常关心于谦,怕于谦遭上司骂。生:手下人看着于谦这么不听劝,非常担心他的安危。生:手下人担心于谦被贬,那样他也没好日子过了。师:是的。手下人对于谦既关心,又担心。因为当时官场非常的腐败,不送礼就办不好事。这难道于谦自己不知道吗?生:知道,从第一次对话中的一个“装”自可以看出,于谦很清楚当时的官场情况。只不过没有直接回答手下人。师:对,于谦很清楚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很明白手下人的意思。从一个“装”字可以看出于谦很聪明,很幽默。师:从于谦的话中你他会到什么?生:“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可以看出于谦清廉。生:当手下人劝于谦带钱财或地方特产去巴结上司时,于谦不为手下人的劝说所动,生:于谦正直,不同流合污。生:可以看出于谦刚正不阿。师:板书 刚正不阿。当手下人越说越着急时,于谦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师: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将课文的对话进行一个简短的情景表演。生:一男孩演于谦:头戴做的用纸做的明代官帽,身穿老师的宽大袖袍的衣服。一男孩演手下人。师:表演的怎么样?生:很好,特别是两人的对话和动作,能突出两人的心里活动。师:请同学们看手下人的说的第一句话。师出示小黑板: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谁来读一读。女生: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男生: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男女齐读: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谁愿意上来换种说法意思不变。生: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是不行的。师: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意思是不是一样?生:是的。师:这种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的句子,叫反问句。下面请学生再齐读这两句话。生:齐读: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是不行的。师:那作者为什么要以问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不直接用第二句,简单明了,直接。生:第一句,读的语气要强。生:第一句,强调要带东西。师:观察的很仔细。第一句有增强语气,感情更强烈。师: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怎么改?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是不行的。请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变化?生:“怎么”和“呢”去掉。“?”改为“。”师:总结“两删两改”:删去反问词“怎么、难道、怎能”等,和语气词“呢、吗”等。在“行、能、是”等前加不,将问号改为句号。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反问句?生: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师:找的非常的好。你能给它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生: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不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师:你真不错。从这我们知道就是于谦处处为百姓着想,所以于谦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师:那于谦进京带的什么?生:两袖清风。师:同学们你预习了,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生:“清”:清白,清廉。“风”:指什么也不带。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师:预习的很好。那“风”怎么能够带呢?出示明代衣服。古代的袍袖宽大且有口袋,可以藏物。其实于谦口袋里带的是什么?生:什么也没带。生:他带的是做官的清廉,正直,善良,清白的高尚品质。师:这位学生说的真好,让我们将掌声送给她。正如这位女同学所说的,于谦他带的是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方案。还带了为官清廉,正直,善良,清白的高尚节操。师:课文最后写于谦“哈哈大笑”,想想“哈哈大笑”所包含的意思。生:对手下人的不解而笑。生:正如诗中的“若等闲”“全不怕”。师:是啊!于谦做官了也不忘12岁时立下要将自己清白高尚节操留在人间的志向。让我们看到一个走上仕途的于谦还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为于谦清廉的品格所感动。他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也影响我们。其实不仅做官这样,就是做人也要像于谦那样正直、善良,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师:同学们, 学了这篇文章后,生活中你应该怎么做?生:不说谎话,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生:同学之间要友善相处,团结友爱。生:帮助老人,乐于助人。生:看到爸爸、妈妈送礼我会劝他们,这可是贿赂行为,不好。生:长大了做一个像和于谦一样为官清廉的人。板书设计:11 两袖清风贪官进京 于谦进京“搜刮”、“行贿” 带百姓疾苦、要求讨好、巴结 治理方案为保乌纱帽 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作业设计一、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例:你怎么能拿我的书包呢?你不能拿我的书包。1、这棵树怎么会是我折断的呢?、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