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3283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情感目标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剪刀、钉子、吸管、羽毛、风铃、粉笔末、肥皂 。塑料嗲、两个篮球(一个充气不足、一个充气很足)、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分组实验器材:矿泉水瓶、气球2学生准备:矿泉水瓶、气球 说教学法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一)谜语导入,感受空气。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谜底:空气。2、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完成课本第2页上得实验。(1)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的方法。(2)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演示并说明3、小结:关于空气 ,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大屏幕出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才的实验,自然会说出我们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同时也会提出自己想要继续知道的问题:人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下去。我们还想知道空气和水有什么不一样?月球上有没有空气?空气可不可以被压缩?压缩之后空气会怎么样?空气有没有质量?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板书:1、空气会不会流动?2、空气有没有质量?3、空气能不能压缩?如果可以,压缩之后会有什么变化?4、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猜谜语、实验实现了第一次探究,初步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同时通过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的提问调动学生对空气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为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做好准备。(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提出更多问题之后,我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大屏幕出示)我问学生。学生的方法会很多:如用塑料袋来抓,吹气球、吹泡泡等。(2)吹气球比赛。(1)在学生为自己成功的抓到空气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挑战学生:谁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起来?我为学生提供一个气球,比一比看谁抓的空气多,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请出信心百倍的同学和班上公认肺活量最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2)气球吹不大:当上面的同学吹得脸红脖子粗仍吹不起来时,让下面的同学也去吹一吹,充分的去体验吹气球的这个过程。(3)讨论。接下来,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发现气球吹不大是与瓶子里的空气有关,是空气阻止了气球变大,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师板书:空气占据了空间。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虽然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空气无处不在,但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他们平时就喜欢玩的气球这一研究材料,先让学生用气球来抓空气,比一比谁抓的空气多。再让学生去“吹瓶子中的气球”,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并为后面吹大瓶中的气球,探究空气的流动打开了实验思路。(4)制定吹大气球的方案。探究空气的流动。通过上面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认识到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我又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把瓶中的空气赶出去?把气球吹起来?并让我们感觉到呢?把空气赶出来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 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交流,进行实验。在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能把空气赶出来,吹大气球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如画,写。设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修正后,归纳出科学可行的方案。实验完毕,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怎。再么能感觉空气跑出来呢?学生会说:在剪掉的瓶底下面放一些细沫,如粉笔沫;在吸管口放一些较轻的物质,如羽毛;在吸管口抹肥皂泡等等。通过实验成果展示,学生观察到,瓶子里的空气是可以被赶出来的,而这种空气从瓶子里赶出来的过程就是空气的流动,从而得出: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板书)。这个环节运用了上一环节的思路和材料,在继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了对空气可以流动的探究。学生在经历了吹大和吹不大气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气球放到瓶子中就吹不起来?对如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去求证去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从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上不做统一规定,学生 “想怎样设计就怎样设计”,自由的张开思维的翅膀去充分的想象。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的不科学,有的科学但不可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思维集中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经过比较、修正,得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时,成功则气球就可以吹大,眼睛或者是耳朵,或者身体就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想办法证实空气可以流动,为后面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奠定基础。3、空气有质量(1)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平衡杆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观察发生的现象。(2)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3)由于平衡杆的倾斜我们可以说明空气是又质量的。这个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在前面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流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实验教材使用的是小棍,但是为了让实验更加明显有说服力我采用了实验室常用的平衡杆和铁架台。同时注意应该用胶带贴在气球口处逐渐放弃,感知平衡杆从平衡到逐渐抬起的过程,来说明空气有质量。4、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是探究空气性质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用两个气袋,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在用手压气垫的的过程中去发现装着同样质量的空气袋子,一个用受压,一个不压之后体积发生了变化。通过实验正确认识压缩的概念,压缩就是物质的量不变化,但体积缩小了。这也为下一节课比较空气和水的压缩性质做好了铺垫。在这里学生认识了在密闭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那压缩的空气有什么性质呢,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概念。所以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这里不仅仅要重视感觉更要注意观察松开手后塑料袋的变化。弹性绝不是压上去软软的感觉,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松开后,塑料袋有个小坑,手松开之后这个小坑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感受到压得越用力“弹”的越快。接着我们可以提供了2个篮球,从外形看上去完全一样,但一种充气不足,一种充气很足。让同学去比赛拍一拍。通过拍一拍,数一数,同学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个篮球不容易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到是由于拍的方法和力气大小不同。此时可做一个补充实验,拍得少的和拍得多的换一个球再拍一拍。同学们会发现,换了球之后,刚才拍得多的同学反而拍得少了,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拍得多少与人没有关系,关键是球的问题。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意识到其中一个篮球里面充气不足,另一篮球里充了很多的空气。让学生亲自动手给不足的篮充足气,体验空气被压缩的过程。从而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板书:可以被压缩,压缩有弹性)这一环节进一步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下一节课更好地关注压缩空气的应用做好铺垫。(三)总结拓展,放飞梦想课的结尾我是这么设计的,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大屏幕出示)1、今天我们研究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你知道了它的哪些性质?2、你能利用今天所探究的空气的三个性质,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哪些就是利用了空气的性质为我们服务的吗?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今天所探究的空气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课外自主探究空气的其它性质,认识到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下节课将要继续研究的空气有质量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制作空气枪做好准备。3、宣布下课说板书:课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是:课题和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流动、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说教学体会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然后亲自实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讨论、设计、画图、实践,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空气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的层面,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发出的阵阵惊呼和慨叹,可以想到这么多办法,可以制造出这么多工具。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空间,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以提高。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word教案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的。科学探究 能比较清晰的描述有关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能清晰阐述对现象和运动规律推断的合理性。 能制作简单的工具,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科学知识 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 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体验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目的是认识客观规律。1.声音的产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会尊重事实。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层次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变化。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层次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2、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 (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探索和调查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同时提醒学生(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回顾和解释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1) 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2) 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2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科学知识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一:学生不能理解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层次二:学生可做出合理假设并对耳的构造及各部分作用做出解释。探究能力层次一:学生不能借助工具对所学内容进行研究。层次二:学生可以借助工具进行研究,但没有将工具与所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层次三:学生可以很好的借助工具对所学内容进行模拟研究。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 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4. 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二、认识耳廓的作用1. 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 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1. 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 阅读教材上的资料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1. 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2.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4.不同的声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教学目的: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学习成果:过程与技能.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一: 学生没有在声音的产生和弦的变化间建立联系。层次二: 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高低和强弱与弦的振动有一定关系,但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关系。层次三:学生能够认识到产生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 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探索和调查一、 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二、 辨别声音的高低1. 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2. 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3. 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5.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 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回顾和解释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