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湘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16276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湘教版1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3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1.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2.出示蚌的图片。(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1.揭示课题,齐读。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检查读书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活动3【讲授】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1)品读鹬说的话。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2)指名读蚌说的话。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出示词卡:毫不示弱A.指导读准生字:弱B.指导书写生字。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二)品读第四自然段(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3)齐读第四自然段。(三)揭示寓意。.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活动4【活动】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附送: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北京版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该诗的创作背景及元二与王维的关系、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 2、学生准备:搜集元二和王维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 置境引入:1、听歌曲送别。学生:仔细看图,认真听歌,思考交流:这是一首写什么的歌?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2、板书诗题及作者、朝代,理解诗题,正确读题a、教师写课题,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b、学生说说老师这样写的理由。c、学生再从搜集到的背景资料中理解诗题意思,再回答书写的理由。d、正确读课题。(点名读、齐读。)e、小结:刚刚我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了学习古诗五步骤中的两步:知诗人、解诗题。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要想学好这首诗,还要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歌曲送别引入送别诗,激发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的兴趣,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二、联结感悟:(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全诗,要求:A、放声读全诗B、读正确、读流利2、点名学生读诗,相机指导纠正诗中的多音字:舍、朝,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弄清客舍的意思,他们在客舍里做什么?(小结:根据字义判断字的读音是读准多音字的好方法)3、再读诗,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读,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点名读、小组读、齐读)4、弄清诗中的地名,了解诗句大意。a、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很多,包括课题,请你圈一圈。按顺序说地名。(师板书)b、介绍渭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送别成,古代的时候,人们要到西边去,往往要到渭城作短暂的停留、送别c、阳关:阳关在哪里?(西边)你怎么知道的?(西出阳关无故人)d、安西和长安:安西在哪里?(在西北部)还有一个词诗中没有,但我们要了解,那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王维住在长安,他是特意赶到渭城去送元二的。5、请看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读读这首诗,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吗?(用2、3句话概括说诗的大意。)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中几个地名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理解诗句意思,为后面深入感悟诗情作铺垫。】)过渡:他们在客舍做什么?现在,我们跟着王维一起来渭城感受王维的送别情怀吧,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前两句。(二)研读古诗,感悟诗情1、研读诗句1、2行(课件出示1、2行)a、学生自由读诗想象画面,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雨、尘土、柳枝)b、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安静、美丽)c、指导读法:怎样才能读出安静、美丽呢?(声音不要太大,要轻)点名读、齐读,(读出渭城早上雨后景色的安静美丽)d、再读这两行,体会离别情怀。师:在这样美丽的画面背后,你有没有隐隐约约感觉到王维淡淡的离别之情呢?请再好好读这两句诗,它会悄悄告诉你王维的离别情怀。交流:关注“朝雨”(悲凉、忧伤)师介绍“柳”: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看“柳”字,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这样的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前我去的时候,杨柳摆动这它的枝条,依依不舍。这是最早说柳的。从汉朝开始,人们在送别的地方广植柳树,并且人们会折柳送别。所以,人们看到柳树,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跟留下来的“留”音很相近,就是“留下来、挽留”的意思。同学们,这些王维都知道,现在我们也都知道了,你能再把这种淡淡地离别情怀表现出来吗?(点名配乐读1、2行)评价:蒙上了一层淡淡地情愁(全班配乐齐读)过渡:这份情就像细雨搅扰着我们的心地,又像柳枝拂拭着我们的心扉,(读1、2行)这种情在送别酒快要喝完的时候,就表现得更加浓烈了,请看第3、4行。2、研读诗句3、4行(课件出示3、4行)a、学生自由读诗,你感受到这份浓情了吗?(学生谈体会:喝了一杯又一杯,希望时间更长一些,想挽留他、依依不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更尽”是一杯又一杯。为什么这份情在这个时候会表达得这么浓烈呢?b、出示唐朝地图,师述:从渭城到安西共3000多里,古人出行的方式除了坐船、骑马就是步行,据说这次元二远行,他就是步行而去,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紧赶慢赶也要一两个月。到了安西有时怎样一副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说)c、出示安西景象图及诗句: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骂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有一位诗人这样写这条道路,简单理解,读这首诗)学生再说说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荒凉、人烟稀少、没有亲人和朋友、只有战火硝烟、孤独、痛苦等等)d、就在他们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一个地方?(热闹、美丽、有朋友、有故乡人等)填句子:元二啊,你到安西这一去,_。e、再读3、4句,师述:来来来,我们再来干了这杯酒,这杯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离情别绪的酒、分别的酒、留恋的酒、悲伤的酒)学生边说边配乐读这两行。此时他们彼此道别,会说些什么呢?(情景想象表演)f、分析对比读3、4行诗。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理解这两句诗是说的有朋友,而元二和王维这一别就(没有朋友了)读3、4行、配乐齐读。3、完整读整首诗(1)学生自由读,好好地读整首诗(2)配乐读整首诗,点名读,(3)带读。A、元二到了安西,就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一切了,元二多么舍不得眼前的一切啊!(生读1、2行)B、元二出了阳关到了安西,就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亲人了,安西有的只是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有的只是连年征战,烽火硝烟,一片战乱!(生读1、2行)C、同学们,此时再多的话也只是徒增伤感,再多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就让这所有的不舍都融进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吧!(生读3、4行)D、情到深处无需多言,就让所有的思念,所有的祝福都融进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吧!(生读3、4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并对比其他送别诗的名句,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生成1、播放歌曲:重阳三叠元二已经孤身上路了,王维却还在那儿,饱含深情地读啊,当读不足以表达内心之情的时候,他就轻轻唱起来。因而就有了现在广为传唱的重阳三叠(播放)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去感受那份情。2、课件出示更多的送别诗: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看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四、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雨柳 情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