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优质课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02773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优质课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优质课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优质课表格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优质课表格式教案教学内容: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简介:1、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学生分析:1、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设计思想: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 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教学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教具准备: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课件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1套/小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31、提问: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怎样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人不知道呀?你们怎么知道?过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自由回答由学生通过感觉”看”感知太阳的形状,引入对地球形状目前自己还不能直接通过看来感知,而是通过看资料得出:地球形状,再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新课一、认识地球形状15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先请学生发表看法,适当板书学生的意见。选取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识)1.直觉:“天圆地方”说问: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还是弯曲的呢?2.推测:“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的猜想。3.确实:麦哲伦环球航行。4.科学技术:卫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讨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有哪些帮助? 请学生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问学生:到目前为止,结合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的?(适时多媒体演示:远航船只从远到近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观察地板,并回答。边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边思考每个结论的得出原因。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下面操作)操作:让小车(小物件)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选取几个代表性事件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理解古人开始直觉中认识地球形状的感觉。情感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感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观念,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论证地球面是圆形的,同时学生认识到:只要多观察,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二、认识地球大小6过渡:麦哲伦绕地球圈用了3年多时间,那么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想象地球的大小。如:一个人绕赤道走一圈需多长时间?观看课件中描述地球大小的图片及相关数据或者阅读P48页资料卡片。培养学生空间像力。三、认识地球仪91.提出问题:如何在电影院内找到你的位置?过渡到“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你所在省市位置”引入经、纬线。2.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3.认识其它主要标识:地轴、赤道等;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1.进行“看、摸、动”地球仪,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经线、纬线的初步特征及作用。2.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将科学知识生活化,化难为易: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轻易理解经、纬线的作用;突出学以致用原则,让学生“看、摸、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赤道、地轴、各种颜色代表什么等总结拓展7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2.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可以继续登记校园网或其它有关地球知识网站。3.布置作业: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可制作一份以地球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小型地球仪(课外小组完成)。1.回答。2.完成学习情况评价表。3.制作地球仪模型及小报制作等(课后)。巩固提升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探究目标迈进。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课后小记该课曾受省教育厅教研室邀请在江门市紫茶小学举行的广东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向来自全省各局小学教研员及部分科学教师作现场教学展示,并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省一等奖。附送:2019-2020年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盐到哪里去了。教材与学情分析“盐到哪里去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前面学生对物质的状态及其热胀冷缩性质部分知识有所掌握,而这一课要重点探究的是物质的另一种物理变化“溶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性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设疑猜想实验证明形成结论”的过程,学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2.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水、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沙、铁粉、玻璃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用汤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进行“设疑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猜想的欲望。自然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评析】通过实验导入新课,不仅直观、自然,而且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的设计,引发学生探究的行为,继而产生了能够探究的问题,为下步的学习探究做好辅垫。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二、鼓励猜想、实验探究:(一)“混合”:1.大胆猜想,做好记录:把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分别放入水中,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设计意图】“只有大胆的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从每一节课的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评析】学生对猜想非常喜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实验探究的热情和欲望。把孩子们的小脑袋激活了,使他们自觉地进入问题探究中。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自己看书67页中间这幅图,看一看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设计小组实验方案。参照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及提示动手实验。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设计意图】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难免做实验时会发生弄坏实验器皿的现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实验方法。【评析】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明确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设计方案遵循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3.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加入水中物体猜想现象实际现象水的变化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4.小组汇报,标准分类。说一说自己小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标准1标准2【设计意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升华,亲身经“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过程,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科学家的感觉。【评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合作、分亨”的合作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耐心、细心地观察、实验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5.理解“溶解”:通过以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得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了。那么,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引出“溶解”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与分类,学生再去理解“溶解”的内涵,就水到渠成,使所学知识自然升华。【评析】通过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完整地科学探究过程,溶解的定义就自然地得出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的有效性,而且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6.学以致用,转化技能。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学会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评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二)“分离”: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实践。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展示实验情况。【设计意图】:把沙、铁粉、锯末等这一类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只要学生明白用“过滤”的分法分离就行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离”,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现新知,既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仍以实验为探究活动,使课堂再一次出现高潮。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1.精盐撒在了地上,怎么样才能把里面的沙子全部挑出去?(用水搅拌,把沙子过滤出去)2.回家以后试着把盐水放在气罐上烧干,想想会看到什么现象?【设计意图】:为下一课学习“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如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做铺垫。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角度感知一下,使下节课的学习变轻松。科学发现,往往是先实践后理论。【评析】通过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更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我们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那么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自己也当一名小科学家,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设计意图】: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用什么方法分离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书籍中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难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评析】教师的创新设计,给予了学生的一定空间,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后研讨,教师将“过滤”这一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使科学与渗透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让孩子体会探究的无限乐趣。板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食盐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肉眼看不到白糖沙子铁粉颗粒大小没有变化,仍能清晰看见锯末总评:本课的设计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科学课改理念,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的情境同时提供了丰实的材料,引领学生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主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实验解决问题。总览全课设计,首先是教师对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挖出了教材的深意,其次是教学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始终贯穿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制方案实验操作验证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两个实验、两个高潮,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交流、分亨”等探究活动,从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科学素养,真正实现了“当小科学家的快乐”。对比实验方法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难点所在,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了对比实验记录表,成功地引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为得出结论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探求新知,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