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2课时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9483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2课时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2课时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2课时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2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2.模拟昼夜的形成.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3. 汇报交流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傅科摆1.导入: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第二课时(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教学准备】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二、新授:(一)地球怎样自传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向前行驶, 向后退;人坐车、船里 看到路旁(岸边)的树向后行驶, 向前进。请同学们站起来,原地旋转360度,感受教室四壁反方向运动。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七、课外延伸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眼睛的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专家非常荣幸,我能参加今天的比赛。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科书第十册第5课眼睛的科学,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凸透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近视眼(假性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各项措施的原理;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视觉与光的关系,粗略地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近视(假性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查阅网络及其它信息资源;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掌握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学生进行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近视的成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教学难点了解近视(假性近视)成因。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将对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并会给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事例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课教学我将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说说“眼睛是靠什么才能看见物体的?”然后利用flash动画来创设情境,播放一个小男孩看到美丽的花朵儿时,眼睛产生的视觉效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从细小之处也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二探究“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首先应该知道眼球的基本构造,播放眼球的构造的动画,抓住小孩子比较喜欢看动画的心理,自主在电脑动画上点击,让学生寻找宝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闪烁的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文字蹦出来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深刻的印象,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应该知道晶状体的作用,引出问题“外界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怎么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学习。之后再播放凸透镜成像与眼球成像的对比动画,最后播放视频“眼睛成像的原理”,这种层层深入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三探究“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探究“眼睛成像模拟实验”,我将采用开放式教学,探究实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近视的成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预防近视的方法,可通过视频图像让学生浅显的懂得,明确今后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眼睛。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能力训练方面,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近视眼为什么要戴眼镜”,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现代教学不仅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而且提倡其它学科相互之间必然联系。在线拓展阅读保护眼睛的小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识字朗读的能力,而且增强了科学小知识。我还建立了留言论坛,可以发布自己所要讨论的课题,还可以去讨论区回答问题,展开讨论,获取信息。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发表在论坛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去浏览已经发布的成果和观点。在这里不但让学生会查阅网络这一信息源,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真正地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其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来。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我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努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后继探究学习作好准备。以上是我对眼睛的科学一课的教学设计,我相信通过我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式的把握和运用,本课的研究性学习一定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谢谢!板书:眼睛的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设计大庆市萨北学区火炬小学 郭桂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