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88787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教学资源的开发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搭支架。这一课是学生在第一课折形状中认识到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认识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坚固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具有稳定、坚固、耗材少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及进行不同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建平面的框架,并研究哪种框架最稳固,怎样能够把不稳定的支架变得稳定;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并且能够运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动手搭支架,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材又提出了三项要求,1、画出设计草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了解,所以在进行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活动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并且知道如何改变其他容易变形的支架,使之稳定、牢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到了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牢固的结构对于材料、连接物及整体设计的要求上,及如何用各种平面框架搭建立体的支架。将平面的框架转为立体的支架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为这种支架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压电塔、建筑工地的吊塔但是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它的具体结构。因此,如果贸然让学生自己去搭,他们会很茫然。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正如路培琦老师曾经在教材培训会上讲过:“老师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要做什么。”因此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结构特点、支架顶端的设计、材料及连接物的使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尽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自己的支架坚固、平稳、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进一步体验搭建的乐趣。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离较远,加上独生子女动手能力较弱,他们往往是想象设计丰富多彩,而实际操作笨手笨脚,因此教师无论在搭建之前的讨论,还是实际设计制作中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每个人争取都能够得到体验,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考虑到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五个,小组的人过多容易出现闲人,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学生才会在搭建中互相帮助,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在搭建的过程中,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先画出自己想搭建的支架的草图,经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出支架的草图(立体图)很困难,这里涉及到美术的透视、立体结构关系等,学生手里没有搭建的材料,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脑子里根本没有形成想要搭建的支架的雏形,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参考别人的作品,而且在借鉴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设计与创新,并且让学生拿着材料比划着说说怎样搭建,在反复的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逐步解决了搭支架之前的设计困难,同时在搭建之前的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搭建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实际搭建时觉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自己设计搭建立体支架,并检验它的稳固性和承重性能。在搭建立体支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关结构的一些问题。知识与技能认识不同结构支架的特点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固性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认识到小组相互团结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搭支架的纸棒,课件。学生准备:透明胶,剪刀,小尺,书每人三本。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些灯架、小马扎、梯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且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最稳固,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你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2、学生动手操作,说出方法并讲清原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加拉杆使之变成几个三角形,从而增加其稳定性。)3、教师演示并解释什么是支架:像这样由几个平面的框架组合的立体结构我们称之为支架。4、请学生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也是类似支架结构。【评析】利用三角形搭成的支架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却很少留心去观察它们,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属于支架,既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注意留心观察,同时为下一步自己进行搭之家寻找一些借鉴。二、设计搭建支架1、教师:今天我们来一个搭支架比赛,好吗?(板书:搭支架) 2、介绍搭支架的材料:纸卷、胶带。【说明】关于材料的使用,学具袋里有吸管、打孔器,方便快捷,但是组合起来的支架小一些,榫接的地方不好固定,搭好的支架小,坚固程度、承受能力弱,学生的体验不是很强烈。用报纸卷的纸卷硬度比较大、长度也够,虽然材料的准备、搭建时连接物的使用都有一些费事,但是搭建起来的支架相对于吸管搭建的支架要大气一些,承受能力较大,检验稳固性、承受能力时效果明显,学生的体验较深刻,同时也为下一课盖房子积累一定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选用不同的材料。3、组织学生制定比赛标准:你们觉得应该比什么?【评析】自己制定比赛标准激发了学生制作的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觉得难度低,容易达到。在心理上达到一种愉悦的状态,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会更加放松,更好的体验制作的乐趣。4、学生思考并总结教师随之板书:美观、坚固、材料用得少等。(教师提示:大家觉得美观、坚固、用料少等几项中最可比的是哪一条?(学生思考并回答:坚固)5、引导学生进行动手之前的设计:大家讨论一下,你们小组想搭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支架,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划一边设计,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的方法等。6、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提示:教材里也有一些其他小朋友搭建的支架,我们可以借鉴,但是绝对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说明】 科学课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先画出自己想搭建的支架草图,实际上学生对于画出支架的草图(立体图)很困难,这里涉及到美术的透视、立体结构关系等,学生手里没有搭建的材料,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脑子里没有形成想要搭建的支架雏形,把这一过程改为让学生拿着材料比划着说说怎样搭建,在反复的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逐步解决了搭支架之前的设计困难,同时在搭建之前的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搭建的方法,那么在实际搭建中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的提示,则是为了照顾一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7、教师提示:设计支架时,除了要注意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评析】教师提出要求是让学生考虑到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而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及讨论,为的是使学生在制作中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随意搭造。8、学生修改自己的设计,并且进行搭建,教师巡视,帮助。9、学生进行展示并分析承重。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发现承受能力强的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10、学生讨论总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评析】测试及作品分析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支架的坚固性、承重能力等性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搭支架坚固稳定、承重能力强的规律,发现在搭支架过程中还要改进的问题。对于不是很成功作品教师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虽然失败也是一种美丽,但是我们强调的是体验的过程,有了成功的结果,会使学生创造的信心、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也就会在后面的搭建制作过程中发现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11、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搭支架时的感受。三、支架的应用1、教师讲述:一根根柔软的纸棒经过我们的精心搭建,变成具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支架,我们在搭支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固性,同时还涉及到了结构力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其实建筑学家在生产建设中也正是运用了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出示课件)2、学生看课件并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3、让学生说说支架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评析】课件的使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支架应用的信息,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支架结构的应用,是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的最好途径。教学片断赏析1、“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教学片断生:刚才我们搭了各种形状的支架,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这和我原来预测的方形支架最稳固不一样。我想知道为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师:是啊,为什么三角形支架有这个优势呢?这位同学知其然了,还不满足,想知其之所以然,真有钻研精神!你们能帮这位同学解决问题吗?生:三角形中的三个顶点互相牵制着,所以它不容易变形。师:三角形的三条边构成一个封闭形状的支架,这三条边的长度不变,它的三个内角就不能改变,所以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其他形状,为什么容易变形呢?生:方形容易变成平行四边形。生:多边形因为连接的地方多,角就多,所以容易变形。师:其实关于为什么三角形最稳固,很多人都没有好好想过,老师也是这样,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暂时记录下来,课后继续研究,相信只要我们有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让我们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这个富有挑战的问题。【片断评析】“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就像艺术家的创作,时时都可能爆发出未曾预料到的灵感。教学活动过程将要发生什么,不是原原本本按照教案演出来的。学生提出教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要靠教师动态生成教学现场。关于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这里涉及的知识点就不是五年级学生能完全接受的。教师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把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通过师生头脑风暴式的交流,生成着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发展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正是这生成的东西,渐渐积累、改组和更新,从而建构着师生的科学素养。2、“检验支架的坚固性”教学片断师:经过努力,我们精心设计、搭建的支架已经完成了,按照我们开始预定的比赛标准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支架好吗?大家想怎样检验?生:我们在支架上加一些重物,看谁的支架承受的重物多,谁的支架就是最坚固的。生:我们加的重物应该一样,这样才算是公平竞争。师:这个提议非常必要。生:在加的重物一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注意每个组的支架使用的材料是否一样多,使用材料少,承受力强的支架获胜。师:在承重一样的情况下参考其他的标准。还有别的建议吗?师:我们先往支架上加什么书?生:先加科学书,再加语文书、数学书师:好,每个组先加一本科学书生:耶!(有的学生为自己的支架欢呼,有的鼓掌)师:再加一本语文书生:(随着支架上书的增多有的扼腕叹息,有的欢呼雀跃。)师:现在我们还有三个组的支架在坚强的挺立着,从这三个支架中你能够发现什么?生:这三个支架都充分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师:太笼统了,你能具体说一说吗?生:第一个支架四条腿,每一条腿又是有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图1),第二个支架也是四条腿,四条腿之间又用几个三角形连接,(图2)第三个支架本身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里面又有许多三角形(图3)所以说这三个支架都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图3图2图1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这几个支架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生:他们的支架都做得很平稳,连接的地方比较结实。生:这几个支架结构合理,一般都是上面小一些,下面大一些,下宽上窄。师:你们觉得上面小,下面大有什么好处?生:这样可以使支架站得更稳一些。师:除了大家说的这些,获胜的三个小组你们自己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生:我们在选择材料时,注意选择卷得密实的纸棒,特别是支架的腿一定用最结实的。生:我们在连接的时候,胶带缠得很紧,每一个连接点都要保证牢固。生:我们在加书的时候,书一定要放在支架的中间,还要轻轻的放。师:不但搭支架有技巧,连加重物也讲究方法,很有心。师:我们归纳一下这几个支架获胜的原因好吗?生:结构上充分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生:选材要结实。生:连接点要牢固。师: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地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并且注重选材、加强连接点,使我们搭建的支架稳定坚固,具有一定的承重性能,其实老师觉得还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团结,共同协作的结果。【片段评析】 从这一段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够灵活处理教材,把“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稳定性?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等问题转化到检验支架稳定性和承重后的分析中去了,学生结合自己在搭建中的感受,从结构、选材、连接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归纳,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法,自行设计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和一些技能为第4课造房子做好铺垫。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架子最牢固。课文的例子是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教师还可以补充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自行车、大衣架等,以引起学生对三角形支架稳定性的关注。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其他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课文提供的搭支架材料是吸管和大头针。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其他材料,如:小木棒、高梁秆、纸棒(提前用报纸或废纸卷好的)、牙签、橡皮筋、黏胶等。这一部分活动很重要,教师一定要克服困难,与学生一起,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制作和比较中,掌握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初步学会将材料连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的知识,动手搭建立体支架,在小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课文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搭一座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的高塔,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教师要保证时间,尽量让学生能够搭成高塔。老师们应该明确:在这个活动中,比赛的输赢、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过程,体会制作的艰辛、合作的重要以及成功的快乐。 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课文列举的是射电天文望远镜、石油井架、吊车起重臂、微波通讯塔,这些建筑物中都有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建筑中的基本形状之一,三角形结构不但牢固、稳定,而且使用材料最少。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和增大其牢固程度的方法。 初步学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的方法。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的形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角形结构的图片或投影片、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不同材料的立体支架;油画笔杆和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有关搭支架的材料(根据条件自选)、尺、薄书、厚书等重物。四、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需要两课时。 1导入。 教师出示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的图片或其他带有三角形结构的图片,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中的图片,提问学生:认识图片中的物体吗?关于铁架和铁塔,你观察后注意到什么?为什么又重又高的架子直立不倒呢?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讲述:又重又高的架子上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是为了好看,还是有其他的作用?这节课我们通过搭支架来研究这个问题。 2探究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1)教师首先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让学生猜猜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并指出要想判断谁的猜测准确,应该亲自试一试。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支架。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制作一种形状的支架,放在组内,大家都来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记录在教科书第81页的表格里。每人做一种形状的支架,可以节省时间,保证后续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的结论。 注意: 每一组的制作材料最好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很大,教师要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请心灵手巧的学生帮助搭得慢的学生。 (2)教师提出任务:请各组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搭一座高塔,比一比,哪一组搭的高塔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这个制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动脑:设计出塔的形状,画出塔的草图,选择好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好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并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前半部分。然后再动手搭高塔,这期间,各小组可以派一个学生担任情报员,打探其他小组的新想法、好做法。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的担任设计工程师,有的担任材料供应员,有的担任建筑工人。而且,组内成员的角色可以轮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不同角色,体会各项工作的意义。各组高塔做好后,要测量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重物的多少为准),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教师讲述:正方形和六边形支架可以在中间加上横梁,构成三角形支架,增强它的稳定性和承受力,而且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4)启发学生课后寻找加固本组高塔的办法。 3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结构特点。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直立不倒的。接着教师让学生研究射电天文望远镜、石油井架、吊车起重臂、微波通讯塔的结构特点,从中理解这些建筑物中都有三角形结构的道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想现代高楼、钢制桥梁、民房中是否也应用了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的原理。 五、参考资料 【结构】是指任何能够抵御外力并保持本身形状和大小的构造。比如,用以支撑重物的桥和楼房。一个结构必须要能够支撑自身的重量以及重物的重量,一个牢固的结构要求材料结实、构件连接物质量好、构件的形状及构件组成整体的方法合理。 【框架】是由较长和较薄的材料构成的结构。这些材料围成一个空间,而且中间不填充。结构(比如房子)通常由结实的框架构成,框架由相对较弱的、也较便宜的片状材料填充。三角形的框架比较坚固、稳定,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最少。 【三角形是最坚固、支撑力最强的形状】 大部分薄材料可塑性强,直接用力便会弯曲。如果改变它的形状,它就具备了一定的支撑力。三角形是最坚固、支撑力最强的形状,用力按也不易变形,这是由于这种形状能将承受的重量均匀地分给各边。框架结构,如正方形和长方形,增加斜支柱后,就有了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三角形是建筑中使用的基本形状之一】 这种形式的框架所形成的建筑称为格架塔,风从塔身的空中穿过,可以减少结构本身受到的压力。桁架桥的三角形结构给桥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艾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区塞纳河南岸,因塔的设计者和工程负责人法国工程师G艾菲尔而得名。1889年,艾菲尔的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在巴黎举办国际博览会而设计建造。艾菲尔铁塔的塔高320米(比把40座两层楼房摞起来还要高),为钢铁结构。底部有4条向外撑开的塔腿,在地面形成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别由石砌礅座支撑,地下有混凝土基础。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线。铁塔共有1xx多个构件,用250万个螺栓和铆钉连接成为整体。共用了7 000吨优质钢材.1889年以前,人类所造的建筑物的高度从来没有达到200米。艾菲尔铁塔把人工建造物的高度一举提高到320米,是近代建筑工程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教案2-2. 搭支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先出示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再出示文字介绍)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3、教师介绍:艾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所设计,全塔高307米,是巴黎及法国的标志。塔楼分三层,一、二楼有餐厅、咖啡座等,三楼是眺望台,在天晴的日子可从此远眺七十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区。4、提问:关于它的结构,你们有什么问题吗?5、学生提出问题。6、谈话: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课题)二、探究支架的稳固性。1、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一字连接法、十字连接法、七字连接法等。(课件介绍)学生动手搭支架。谈话:你们可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提问: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学生活动。小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2、提问:现在,你们知道艾菲尔铁塔一百多年来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吗?你们还见过哪些建筑也使用了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三、搭高塔。1、谈话: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2、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设计草图)3、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4、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进行搭高塔。下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个步骤来搭高塔,并测试高塔的性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第二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平面支架的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支架稳固性好,并且进行了搭高塔的设计工作,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完成高塔的搭建,比较哪些小组搭的高塔既坚固又美观。2、提问:高塔的图纸设计已经好了,下面你们将怎么搭建高塔?3、学生讨论、回答。二、学生搭建高塔。1、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进行搭高塔。2、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 3、学生搭建高塔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三、测试比较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2、学生讨论、回答。3、谈话:下面我们就通过放螺母的方法来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做好记录。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6、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7、学生讨论、回答。8、提问: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9、学生讨论、回答。10、学生动手活动。11、汇报、小结。四、总结。1、简要对本课内容作小结。2、提问:现在老师坐的方凳不稳固了,坐上去会扭动,你有办法对它进行加固吗?搭支架教学设计课 题搭支架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2.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目标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教学难点搭建平面支架。教学过程反思与讨论一、导入新课谈话:(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灯架、折叠椅、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结: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二、搭建平面支架谈话: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搭建一种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学生动手操作。谈话:请组内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拽,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稳固。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谈话: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大家想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本组的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小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用加横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固性。三、设计立体支架高塔谈话: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提问:搭高塔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讨论并汇报。小结: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画一边设计,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等。学生分组设计草图。各组汇报,其他组帮助完善。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搭高塔了。老师建议你们回家把准备工作做好,选用旧报纸卷成纸棒做建高塔的材料,用胶带连接纸棒,下一课我们来搭高塔。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作业设计完成实验册p21板书设计2、搭支架 猜想: 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实验: 三角形(不易变形)正方形(易变形)五边形(易变形)六边形(易变形)结论: 三角形(不易变形、最稳固)教学预测: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搭支架说课稿大桥镇花荡小学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搭支架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二)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折叠凳和人字梯等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结构,引发学生关注形状、结构与稳固性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的特点,动手搭建立体支架,在小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 结构的稳固性。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二、说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探究1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2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2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搭支架的过程,体验搭支架的艰辛与快乐。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三、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此我主要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说学法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本课时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问题导入;(二)比较体验平面支架的特点(三)实验探究,搭建高塔;(四)联系生活,扩大视野。具体阐述如下:(一)激发兴趣,问题导入。科学课程的内容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本课开课时,老师就出示图片师:这些灯架,折叠椅、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桥梁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搭平面支架做好了准备。)(二)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油画笔杆和橡皮筋)搭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搭建后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师: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怎样使不稳固的支架变得稳固? 学生会想到在支架中增加三角形(又一次验证了三角形的稳固性)(三)实验探究,搭建高塔。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给学生增加难度,利用纸棒搭建立体高塔。1、设计立体支架高塔(1)搭建高塔之前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就是设计草图。(2)提出高塔的设计要求,规定高度不得低于30cm.,宽的不低于15 cm,每个小组限纸棒20根,时间规定为35分钟。(3)检验方法:利用科学书依次向高塔上码放,承重多者胜。第二课时(一)搭建高塔1.提供给学生材料。(油画笔杆和橡皮筋)2.教师提出要求。3.学生搭建高塔,教师巡视、帮助。(二)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三)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