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6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87344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6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6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6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6课时教学设计一、回顾模拟课堂: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几个必须解决的知识障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二、活动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说明: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假设、验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限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避免过度开放而花费太多时间,导致学生的整体目标感逐渐淡化、转移。需要运用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法”和“反证法”。模拟课堂1.不完全归纳:我们首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先观察一些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它们哪些相同之处。我们把直尺的一头紧按在桌边,一头露出桌外,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直尺有什么现象?(这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表述里的“震动、上下运动、摆动”等词汇,转换成“振动”这一科学概念,并告诉学生“振动”的特点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我们再将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橡皮筋有什么现象?我们知道人的喉咙也能发声,把手放在喉头处观察,发声时,能感受到什么?这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发声时,它们都在同学们的答案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仅仅三个例子,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鼓、锣、钗、三角铃等乐器,看看是否能证实我们的假设?(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地转移探究目标、任性地敲击,教师有必要先提醒学生:不要比谁敲得响、不要连续敲击、注意观察发声物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发声都与它的什么有关?2.反证仅仅七、八样物体的实验,还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信服。我们能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吗?即物体发声了,但它却没有振动的。预计学生大致会说出以下几类“发声却不振动”或者“振动却不发声”的例子,教师一一予以反驳将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或者一盆水)放在桌子上,可以帮助观察到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这主要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用一张小纸片或羽毛放在笔筒口,就能看到空气的振动。有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但有些动物的听觉比人灵敏,它们却能听见,比如蝙蝠、海豚等。东南亚海啸时,大象就听到远处海浪发出的次声波,而提前逃跑了。这些知识与制作乐器无关,就不详细介绍了。3.结论从以上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制作乐器,就是让物体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三、活动2:怎样调整音调设计说明:乐曲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合而成的,调整音调是制作、演奏乐器的基本功。简谐振动的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音乐简谱中的1、2、3等就是一些有规律的音调。由于学生制作的乐器基本可以分为固体振动发声(如用橡皮筋、尼龙线制作的弦乐器和用金属、木头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和气体振动发声(如用吸管、玻璃杯制作的管乐器)两大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情况的音调变化原理,使他们懂得如何调整音调。模拟课堂1.认识音调一首乐曲是由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部分小节的简谱:12311231345-345-,请同学们唱一遍。)音调是高低不同的,它们组合成了优美的旋律。如果音调相同的话,则听起来是11111111111-111-,一点也不好听,是吧。下面我们做个听觉测试,我用口琴吹不同的音调,同学们用手掌的高低表示音的高低。乐器基本上可以分为固体发声和气体发声两类,液体虽然也可以发声,但不适合制作乐器。下面我们分别研究这两类乐器的音调变化。2.调整固体发声的音调你能用直尺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吗?(如果有学生认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会产生音调的差异,教师要指出其两点错误:一是这种情况下,声音并不完全是由直尺发出,而主要是桌子发出的;二是敲击力度的不同只是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对音调的改变不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而不是声音的大小。)其他固体呢?怎样改变它们发出的音调?(学生领取橡皮筋、铁棒、尼龙线、钗、三角铃、几个装水的玻璃杯等器材,每组只能领取一类材料;教师用投影演示,强调用“敲”或“拨”的技法,不要“吹”。)像实验中的钗、铁棒、玻璃杯、直尺等都类似于打击乐器,橡皮筋、尼龙线类似于弦乐器。根据以上现象,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对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实验结论,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可能学生会对“装水的玻璃杯”这个实验的理解有困难。教师要告诉学生:敲击时,主要是玻璃杯与水振动发出的声音。装的水越多,可以认为玻璃杯与水组成的乐器越“大”,所以音调越低;反之,可以认为乐器越“小”,所以音调越高。其实验结果与其他打击乐器是一致的。)3.调整气体发声的音调用装水的玻璃杯也可以研究气体发声的音调。(在两个玻璃杯中装高低不同的水,教师演示吹玻璃杯发声。)音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与刚才敲击玻璃杯的音调正好相反?如果我在另一个玻璃杯中,添加的水位于前两者之间,预测一下,会吹出怎样的声音?(教师按顺序吹这三个玻璃杯,证实同学们的预测。)看来,气体发声的音调有什么特点?我们再做几个实验,看看能否证实我们的这个假设性解释。(教师指导学生做几个气体发声的实验:吸管水哨:取一根吸管,在距端口4cm处深深地剪一刀(但不要剪断),折成直角,将长的一截竖直插入水中,短的一截含入口中,轻轻吹气,能听到竖直吸管发出的哨声。调整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能发出高低不同音调的声音。吸管排箫:将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的几根,排成一列,上端平齐,用胶带粘在直尺上。用嘴顺着吹吸管,它们会有规律地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活塞笛子:取一根约25cm长的圆管,材质为金属、玻璃、塑料或竹筒均可,将筷子的一头缠上布条或固定住一个软木塞,插进圆管下端做活塞,在圆管上端吹气,同时抽动活塞,可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四、修订计划设计说明:同学们在在掌握了以上知识以后,应该对声乐了解得更多了,可能会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设想,有必要让他们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模拟课堂我们的计划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我们下节课就开始制作了,记得将必备的工具和材料带来。(第四课时)主要目标:制作、调试乐器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模拟课堂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二、提出制作要求模拟课堂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5.节约时间。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模拟课堂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四、调试乐器模拟课堂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第五课时主要目标:乐器演奏、反思评价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模拟课堂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活动要求: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评价内容星级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二、小组自评模拟课堂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评价内容星级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三、改进乐器模拟课堂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会唱歌的玻璃瓶做个小乐器这一单元快结束了,先不谈效果,存在如下问题:1.知识的传授学生并不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对制作有帮助;知识的传授和理解是否有必要?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老师是否要强行进行知识的传授?知识是在制作之后讲授,还是在制作之前传授?2.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态度及行为(1)不良的习惯及行为学生没有主人翁的态度:总是存在材料带不齐,无法参与活动的小组;离开实验室时,桌椅没摆放整齐;实验器材留给少部分同学整理;借用的材料不归还;卫生状态不理想,有乱扔纸张的现象;水撒在桌子上,随意用抹布抹扫,甚至故意溅湿他人衣服;有人在桌子上撒了墨水,用抹布轻轻地擦了几圈,结果墨迹越擦越多,表示一下后就不再擦了。而其他人认为事不关己,袖手旁观,退避三舍;有的乐器取材、制作均简单,且器型小,适合一人一个(如吸管笛子),如果全组一个就造成多人无法有效参与;桌子歪了,没有意识到要摆正;借了书,不按时还,随意乱放;不爱惜书,脏、烂,有一定损毁;(2)不良的态度及行为各班都有一到两个小组的同学研究态度不端正:以娱乐的心态、搞笑的动作和剧烈的声响博取他人的注意和笑声(包括鄙视),从中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者说研究目标不能约束、规范他们的行为;动机不明,追求新奇、刺激的感官感受,猛力敲击器材,使之发出巨大响声,使米粒在鼓面上剧烈跳动,使吸管发出尽可能大的声音;以破坏为乐,做些损人并不利己的事情:撕毁其他小组的记录单,在别人的资料盒上乱画,损坏别人存放的器材;个别学生偷拿器材;小组聚不成团,形不成合力,成散漫状态,没有团结起来做一件事的动机和行为;领取材料时,习惯于抢、逼、围,不排队,不小心,以抢到手为目的,不管后果,不整理现场,不顾及他人。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设计实验并利用已有器材将盐“变”来“变”去(溶解和提取食盐),能整理制作出盐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2、研究切开和嚼烂的苹果能否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并由此引申,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不是每组都一样):2包盛在小纸包中的少量食盐;少量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洁并已消毒的小烧杯、玻璃棒(或竹筷)、蒸发皿(或带绝缘柄的不锈钢汤勺);酒精灯(或蜡烛);火柴;三脚架;坩埚钳(或试管夹);毛巾等。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溶解食盐提取食盐建立概念演绎应用约6分钟 约15分钟 约7分钟 约12分钟一、溶解食盐(约6分钟)1、器材介绍与确认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估计学生都认识食盐并能正确判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如果直接说出是食盐,“一看就知道是食盐,不错,很有经验!”;如果有人尝了,“请问,你是估计是食盐然后再尝,还是一开始就尝了?”、“你很大胆,幸亏老师今天准备的真是食盐,否则就难以保障你的安全了,请记住,以后可不要轻易尝试不明的物体。”)(板书:盐) 【意图:面对摆在桌上的器材,学生是最为关注的,本课教学直接从器材介绍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引领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尝蒸馏水和确认食盐的活动,为后面验证白色结晶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做好了铺垫。】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学生动手,教师巡视,及时指点并通报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搅拌,也没有全部溶解;搅拌了,但还没有全部溶解;搅拌了,也全部溶解了。针对前两种情况,教师可说:“还看见盐呢,再做。”面对做好了的小组,可说:“确实看不见盐了,很好,请做好发言的准备。”)(2)实验方法交流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意图:此活动是将盐“变”去的过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溶解”的内容,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实验设计就隐含在“将盐变没了”的有趣的竞赛活动之中了。】二、提取食盐(约15分钟)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2、实验方法交流(估计学生的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说到的方法:人工加热;太阳晒;风干;将水蒸发过滤教师可逐一副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前3种方法归结到“将水蒸发”。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盐加水溶解就变没了,现在要返回来,你们就都想到要把水分减掉,有道理!可究竟行不行呢,咱们得试试。”)【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先进行发散式地实验设计,通过交流将看似不同而实质一样的实验设计初步进行方法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为后面整理并制作出完整的变化过程示意图打好了基础。】3、第二组器材介绍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师(学生拿出器材后):看看,有不认识的吗?(学生第一次使用蒸发皿,也许会称它为“碗”)你所说的这“碗”叫“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4、根据器材选方法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意图:分次提供材料、第二次材料每组又不同(既有规范的实验室用器材,又有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器材),以及根据器材选方法,都体现出材料是“有结构”的,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简约性。】5、交待注意事项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灯片2: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6、学生提取食盐(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意图:实验之前的交待是必不可少的,实验中的指导以及因组而异布置任务则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估计学生会从尝、只放了盐没放别的东西、蒸馏水、容器已消毒等方面来回答。如果学生已经尝过或者首先说到“尝”的方法,可以说:“敢于尝,说明你已经认为它不是产生的新物质,确认它就是盐,请说说你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将能够想到的证据表述出来,然后给予肯定:“说得好,有理有据,虽然很多情况下,加热会导致新物质的产生,但今天这个实验并不会产生新物质”)【意图:再次梳理并板书,将复杂的变化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确认食盐变回来了”的活动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建立概念(约7分钟)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列举与食盐变化过程类似的例子,估计学生会联系前面所学,很容易说出水的变化的例子,教师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增加些事例;如果学生出现可逆变化过程和循环变化相混淆的情况,例如误将月相变化当成了可逆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逆变过程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简要回顾、评议学生先前所想到的提取食盐的方法)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估计学生会摇头说变不回来,教师可让他说出理由,然后说:“看来是真变不回来了,你还是回座位上去吃完了吧。”)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意图:根据实验初步发现变化特点,然后列举类似的变化过程,归纳建立概念,然后以此分类标准去检验其他的变化过程,发现某些变化过程被排除在这一系统标准的外面,在比较之中发现矛盾,完善概念体系,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四、演绎应用(约12分钟)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意图:通过演绎应用进一步检验、巩固概念体系,科技史资料的运用既凸显了湘版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板书设计:副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加水溶解 盐 盐水将水蒸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