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69538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关键词:科学 成功 体验 预设 生成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205人)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65人(32%),不喜欢的29人(14%),介于二者之间的111人(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想!”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 大家兴致盎然,探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三、生成的教学内容。“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