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67430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2检查自学效果。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乳汁 哺 挽 涤 埃 灌溉2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朗读课文三、精读训练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引读。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5精读第1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7 (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6精读第2节。(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四、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3练习朗读。五、学唱歌曲 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2.12两小儿辩日教案 上海版教学目标:理解古今词语的不同含义学习将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学习古代人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和正确对待知与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反问句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探求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教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文 (2)1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今天我们来看看两个孩子是如何来讨论太阳的问题的?2列子,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注的。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的观点。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4)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0)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出来时离开人近,正午时却离开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开人远,而正午离开人近。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正午时却像个圆盘,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还很清凉,到了正午时去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听了也不能够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四 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0)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3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4明白道理: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 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 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5)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六 课外延伸 (9)日喻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眇:盲,瞎。或:有人。扣:同“叩”,敲打。扪:抚摸。揣:抚摸。龠:古乐器,形状像笛。 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是什么样子,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响,便以为是太阳。另外有个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同钟和短笛相差也够远了,可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人家询问得来的。 启示: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到实际锻炼。七 作业1背诵全文,理解古今词语的不同含义2 翻译全文,有何启示牡丹图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一猫。其花披哆(ch)而色燥,此 时花也。 (花瓣张开下垂的样子) (不润泽)猫眼黑睛如线,此 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 (花冠收拢)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附原文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