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65181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 选读 第二单元 第四课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第二单元 这首诗又题为 闺意献张水部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 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 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 已经得到他的赏识 临到要考试了 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 因此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 以公婆比主考官 写下了这首诗 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 酬朱庆馀 中 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 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 相貌既美 歌喉又好 因此 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 张的答诗回得妙 珠联璧合 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 2 成功运用比拟手法 仅仅作为 闺意 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 优美动人的了 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征求张籍的意见 看看自己的政治前途如何 这正如女子出嫁一样 关系终身 此诗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 以公婆比主考官 合情合理 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体 虽说以夫妻比君臣以及朋友 师生等关系 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 但朱庆馀还是极好地翻出了新意 显示了自己极高的才华 并深深打动了张籍 张籍也用比体回诗一首 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果然 朱庆馀在这一时节赢取了进士功名 2015年高考北京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 14题 共18分 天无私覆也 地无私载也 日月无私烛也 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 不与其子而授舜 舜有子九人 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 曰 南阳无令 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 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 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 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 至公也 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此处的 至 表程度 是 极 最 的意思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忍所私以行大义 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 这里的 忍 是 忍痛 对 狠心 的意思 答案 B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词含义的习惯 答题方法 联想推断法 句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邻字推断法 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 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重点学习第1 3则选文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领悟孟子的游说艺术 3 领会孟子 与民同乐 的思想 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3 一词多义 1 庄暴见孟子 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 只有短短几句 由庄暴之言 提出齐王 好乐 而孟子的简单回答 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 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 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 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 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 更恰当有力 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 与民同乐 的观点前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 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 制造议论悬念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 说明此论题的难度 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孟子 是对话体的文章 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 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2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 好乐 一事 为什么会 变乎色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 齐王有不悦之色 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 好乐 的事 齐王有羞愧之色 认为自己不应该 好乐 齐王有愠怒之色 认为庄暴不该把他 好乐 的事告诉给孟子 权衡上述几说 以第三说为最佳 据 韩非子 内储说上 记载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 禀食以数百人 供养这样一支乐队 势必劳民伤财 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 仁政 劝说齐宣王 保民而王 所以齐宣王心中要 怪恚 庄暴 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 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 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 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 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 安定民心 治理国家 巩固统治的手段 与 世俗之乐 截然不同 齐宣王爱好的不是 先王之乐 而是 世俗之乐 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 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 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 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 免得孟子纠缠下去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 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 世俗之乐 也有人认为 齐宣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 当为舆论所不许 怕受到孟子的批评 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 李炳英 孟子文选 其实 战国时期爱好 世俗之乐 的国君不乏其人 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 惭愧 所以 齐王的 变乎色 应是 愠怒之色 3 先王之乐 与 世俗之乐 壁垒分明 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 今之乐由古之乐 呢 今乐 古乐 本不可混同 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 今乐 的爱好 所以存异求同 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 今乐 的情况下实现 与民同乐 所谓 今之乐由古之乐 问题不在于爱好 今乐 还是爱好 古乐 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 若能与民同乐 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 仁政 即使齐王爱好 今乐 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 庄暴见孟子 一节的中心观点和论证思想是怎样的 请分别简述之 中心观点 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 好乐 的谈话 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 与民同乐 的仁政思想 论证思想 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行仁政 与民同乐的建议 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 在对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 借题发挥 从齐王好乐切入 最后归纳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在与庄暴的谈话中 孟子只有一句话 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 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 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 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 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 5 统观 孟子 一书 孟子善辩 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 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庄暴见孟子 一文 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王 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 1 循循导入 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 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 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 借题发挥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2 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 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 孟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 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 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 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 孰乐 的问题 而齐王一时摸不着头脑 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 不若与众 既然承认 不若与众 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 与民同乐 的观点 3 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 人民的不同感受 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 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 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如 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和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又有重复之语 如 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籥之音 和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 这样论述 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 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 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 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从而突出了论题 4 用形象说理 通过一系列对话 孟子水到渠成地谈到 与民同乐 的正题 他并没有去说道理 而是描绘了两幅图画 这两幅图一反一正 用形象把道理讲得很清楚 同时 议论语言也很生动形象 如写齐王的 变乎色 写老百姓 疾首蹙 欣欣然有喜色 等 6 如何理解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这是强调国君与民同忧同乐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强调的国君与民同忧同乐的主张 表现出他反对暴政 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 孟子的这句名句 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之中 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 政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 7 请以本课后两节内容为例 说一说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在 孟子见梁惠王 一节中 孟子从梁惠王一句 贤者亦乐此乎 的问话引申出去 谈到 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 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 让其通过故事来思考自己的观点 时机抓得准确 论证有力 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 一节 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 贤者亦有此乐乎 的问话后提出 与民同乐 的观点 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借古讽今 很有说服力 8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节选的第2 3节中 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2节中引用了 诗经 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 尚书 中 汤誓 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 第3节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 说明该如何出游 这样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面对这些前朝先例 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 否则 就会重蹈覆辙 9 孟子是怎样运用对比说理的 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 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 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 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 相比之下 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 在第二则 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 深得百姓爱戴 在经营灵台的时候 他并不着急 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 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 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 百姓把他比作太阳 说 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 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 一正一反 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 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 在第三则 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 晏子劝谏 先说古时候 天子 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职 都是国家大事 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 急百姓之所急 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 接下来就说 眼下情形不同了 君王出游无非是 流连荒亡 不体恤百姓的疾苦 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 为百姓添乱增忧 一者如此 一者如彼 全看自己怎么选择 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 这同样是从正反两方面 来启发宣王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使主旨更加鲜明 有力 阅读下文 完成文后各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 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 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 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 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 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 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 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 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 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 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 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 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 大戒于国 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 徵招 角招 是也 其诗曰 畜君何尤 畜君者 好君也 孟子 梁惠王下 7 翻译下列句子 1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2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答案 1 把天下百姓的欢乐当做自己的欢乐 把天下老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 然而这样不称王的 没有这样的事情 2 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 8 本段文字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 说明君王应当 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 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9 10题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人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 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 告天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 其远害也平 其避辱也俱 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 修身 9 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的义利观 答案 重义轻利 10 请谈谈你对 其行道理也勇 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君子应对于道义极其勇毅地去担当 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的品格 高举正义的大旗 勇敢担当 勇于践行 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 参考译文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 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 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 这就会使君臣之间 父子之间 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 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 君子对于谋求私利很不在意 对于祸害早早远离 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 对于道义又极其勇毅地去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