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43323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一、从课题引入新课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二、讲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师:对啦!哪“多少”的意思呢?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学生们纷纷举手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了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生:(齐讲)十分感激。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师:对!就在这时。(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生:(齐读这句子)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师:为什么?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师:这就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结果(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生:(齐读这句子)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齐读句子)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老师再范读)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老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_ ”)生:应填“同归于尽”。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师:也就是说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以事激情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生:(齐答)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学生纷纷举手)(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而末尾哪句呢?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这句子)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生:(齐答)哭了。师:为什么?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生:(齐):不会。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生:(一学生读这句子。)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适时的导语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生:昏倒在路旁。师:(板书:昏倒地路旁。)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生:失去小孙孙。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生:失去了妈妈。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生:失去了双脚。师:(板书:失去了双脚)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这样的提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生:(齐说)亲人!点题十分适时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生:是用鲜血凝成的。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生:(齐读这句子。)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师:列车即将启动了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师:列车开动了。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2套一、教材编排的特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三、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学习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五、教具准备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六、教学过程设计(一) 读出“父与子”的情1、谈话引入。(介绍一位让你难忘的人。)2、播放课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设计意图:开始以提问方式引入,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通过课件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4、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学生读书前讲清楚读书要求,读准音,读通句。遇到问题做上记号,想办法解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5、交流学习收获。(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培养。)6、抽生读课文。(学生读后,其他学生夸夸读的好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时也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抽生读,是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的品读。读人物的语言,品人物的思想。(二) 说“父与子”的情1、换课题。(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你就读课文,提出理由来。怎么读,拿出笔来,一边勾画一边批注找出根据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学生汇报。(告诉学生发言的方法:先亮明观点;再从书上找根据;最后讲道理。培养学生有序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三言两语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这么改?牵引学生去寻求答案。因为别的父亲都绝望了,离开了,只有他,还那么执着;38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吗?儿子在面临生存的机会却让给别人。所以我要说他们了不起。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学生还可以改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同时也突破了难点。)设计意图:老师问学生换不换题目,其实是“醉翁之意”。通过这么一个似呼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三)写“父与子”的情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2、展示学生的佳作,让学生与文中的父子达到心灵的交融。3、作业:将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人,选一两件事把他(她)记下来。回到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第四板块:说板书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