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42688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案 教科版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从观察身边物体开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自己猜测、了解、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本课教学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沉浮和物体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学很容易展开。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猜测、实验、验证以及通过现象寻找原因等思维方法,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沉和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基本方法。 2.物体沉浮是在一定条件下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无关系。难点:物体的沉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它的大小有关。教具准备:小组观察用:木块、石子、小纸片、瓶盖。小组观察用:胡萝卜、铅笔、自动笔、橡皮、纽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小组观察用: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材料一组(5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材料一组(5个)教学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讨论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 明确目标(师出示西红柿)这是什么?还有别的名字吗?现在老师把它放到水里,在水中西红柿会怎么样?(板书课题:沉 浮)学生做出猜测之后,教师设疑: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我们试试看。(师演示)【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实验的目的在于利用学生喜欢猜测的心理,使学生在似知非知状态下的思维快速进入积极的兴奋状态,在渴求的欲望中明确了“沉”、“浮”的意义】二、亲自实验 获得真知实验1:教师质疑:这个西红柿在水中是浮着的,同学们看桌子上的物体,(石子、小纸片、瓶盖、木块)认识吗?它们在水中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呢?(小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名演示放置瓶盖的不同方法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小结:同学们采取的方法不同,所得出的观察结果也就不同,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两种观察方法,也是同学们采用的方法:(出示幻灯片)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指名读)教师强调:这也是我们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学们就利用这两种方法去验证一下,瓶盖究竟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提问:通过观察,同学们想一想,在观察物体沉浮是采用那种方法比较好呢?为什么?【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故意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产生不同结论,引发争议,在“知道了,但又不敢肯定”的时候调动学生探究精神。】教师引语: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学生拿出1号袋的物体:胡萝卜、铅笔、自动笔、橡皮、橡皮泥、钮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在观察之前先推测他们的沉浮,并根据推测把物体分为“可能沉的”一堆、“可能浮的”一堆,在验证推测。(小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测,这不但符合科学课的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验证了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他们会获得更强烈的成功感,培养学生探研精神。】提示:1.有没有推测错误的?谁来汇报? 2.你是根据什么推测这些物体沉浮的? 3.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板书:大小 轻重) 4.谁能举例说明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呢? 5.根据同学的回答提问: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设计意图:几个问题的提出,有意在学生头脑中制造“知与不知”的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置疑:究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我们逐一地进行观察,下面我们先来观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观察1:学生:把胡萝卜、铅笔、自动笔、橡皮、橡皮泥、纽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按体积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卡片在下面标出它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然后再看一看,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中掌握和应用“比较”方法和能力,为下一个环节的再实验搭桥铺路。】实验2: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拿出2号袋的材料(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提问: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称一称(板书:轻重一样)学生把这组材料按大小顺序排列,先推测它的沉浮,再放进水中观察,看一看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板书: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提问:为什么用前面的材料观察时,却没有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系呢?【设计意图:设立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严谨科学观察事物的意识形成,也是对学生前面观察结果的肯定。】教师引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在轻重一样时,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那么,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我们继续来观察。观察2:学生:把按大小排列的物体重新按轻重排序排列,也在下面标出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看一看。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提问:验证物体的沉浮到底与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观察呢?实验3:学生拿出3号袋的材料,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板书:大小相同)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观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采用逐一攻破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先扶后放,力求科学性,利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不断冲突的问题,不断修正,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攻歼精神。】三、巩固所学 灵活运用教师提问:如果现在有人问你,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你会怎样回答呢?师:现在老师问一问同学们: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浮?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沉?【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一举两得,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灵活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四、课堂小结教师小结:为什么重几十吨的轮船能够在大海中航行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物体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学生下节课继续探究“沉”、“浮”知识投石激浪。】板书设计: 轻重一样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沉 浮 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教学反思: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教学时深深的体会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为学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矛盾时应及时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具有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观察现象,通过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探究欲准确总结概括出来。当学生在研究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时,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观察、比较、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教案 教科版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沉和浮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物体会沉或者会浮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沉浮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造成的沉浮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引起学生对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的探究兴趣。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作为一单元的起始课,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原有的认识基础,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活动都是和学生原有的认识作为基础的。但是学生原来的认知中存在许多错误。他们认为的沉浮因素也有许多许多,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他们会找不到探究的方向,造成知识混乱,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亲历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二、教学背景: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但对于沉和浮又会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但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呢?”他们也曾尝试自己做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或者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他们已有了一些轻重、大小等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但研究过程中这些模糊概念又和实际观察结果会发生矛盾。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问题预测验证结论”的过程,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并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有规律可寻的。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水槽一个,金属块,木块,能够悬浮的塑料块水槽,7种不同材料的物体,实验记录单两份,小刀一把,回形针10枚,三块小木块。教材中呈现的胡萝卜可能有沉有浮,能够选择白萝卜或者苹果等代替。切小的时候也不要任由学生切太小。教 学 流 程探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猜测造成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成因,并验证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明白沉浮的判断标准 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性设计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让学生们自由阐述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品在水中是浮的.(抓住学生原有的沉浮认识,并可能制造出认知矛盾,激发探究兴趣)2.出示砖块和木块,将他们轻轻放如水中,观察他们在水中沉浮状况。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时候可能出现学生判断不一样的情况,要给学生们明确这种情况是浮,同时也避免出现“悬浮”)4.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刚才的实验,我们怎么判断物体的沉和浮呢? (小结: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物体是浮的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刚才我们观察了一些物体的沉和浮,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了。这很简单吧!如果换做让你们猜测他们放入水中后的状况,你们能猜准么?1.以小石头为例:你猜这块小石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预见:有的学生会说石头小,有的会说石头重,这两种预测都是正确,都是学生原有认识的运用。以石头为例,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去阐述自己的理由。)2.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一些小物品,你们能不能猜准他们在水中将会是沉还是浮呢?你猜测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测填写在自己的实验记录单中。学生们取出为他们准备好的物品和实验记录单一(表格参看教材P2)。小组合作完成。(这里教师并不给学生水槽,防止学生拿到水槽后就直接观察沉浮,而跳过预测这一步骤。)3.学生们完成预测后,领取实验用水槽。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学提醒生放回形针的时候要竖直放,平放可能使回形针浮在水面上)(课堂上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预测和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物品。)4.把那些自己预测错误的物品圈出来,想想自己的预测错误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它沉浮的不同。5.整理器材,留下萝卜、橡皮和回形针。方便下一个实验使用。6.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一下自己的预测理由,想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轻的浮还是重的浮,大的浮还是小的浮?(学生进一步阐述)(在材料因素的时候,学生会提出“它是铁做的”等回答,需要教师引导,教师相机板书记录学生们猜测的因素:轻重、大小、是否空心、材料、形状等。)7.小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这些因素是不是都有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这块橡皮是沉的,把它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么?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萝卜是浮的,把它切小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么?2.我们把自己的预测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表格参看教材P3),并写上预测的理由。(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切萝卜和橡皮的时候要轻一点)3.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重量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重量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大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减少,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4.我们这里用了减小的办法,我们也可以用增加的办法来实验。出示回形针和小木块。现在我们用这两样物品,来看看能不能通过改变它们的重量和大小的方法来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教师演示回形针和木块的叠加方法。5.学生实验,观察回形针和木块改变后的沉浮情况。6.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形成共同的认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变化。四、布置作业1.同一种材料的物体,轻重和大小对沉浮没有影响。如果换不同的材料来做实验会一样么?课外同学们可以找找和物体的沉浮有关的小故事来读读,并思考沉浮的原因。2.完成课堂作业。板书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 沉木块 浮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轻重、大小、材料、是否空心、形状等(根据学生回答增删)材料相同,轻重和大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变化。课外活动查阅和沉浮相关的科学资料、故事等。生成预见对于轻重区别比较明显的物体,如小石块和泡沫,学生会比较清楚说出是轻重原因,而回形针学生则会回答是铁做的。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学生教少地去思考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课堂评估能正确区分物体的沉浮。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