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15274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2、填空题。(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3、读关雌答题(1)关雎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4、读蒹葭答题(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2)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3)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答案 3、(1)关雎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5)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6)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7)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8)A4、(1)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3)B(4)D(5)B (6 ) D (9)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