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553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文)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1.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 强化宗族认同B. 继承华夏传统C. 凸显贵族地位D. 维护尊卑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姓氏代表着血统,名字代表长幼行辈可以看出,姓氏名字制度是宗法制度下体现血统尊卑地位的一种方式,从姓名中就能看出其身份地位,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名字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B选项不能称为“最主要”的作用;C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或者奴隶地位的对比。2.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是在主张强有力的君主的出现,A项与之相同,属于法家;“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道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属于儒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属于道家学派。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观点 【名师点睛】历史材料浩如烟海,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个材料。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熟悉的字眼,也就是寻找我们常说的核心词、关键词。一段材料,即使再生涩难懂,也总会有我们熟悉的个别字、词,例如本题的“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就是核心词,而这些字、词,恰恰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掌握了钥匙,锁自然就打开了,所以说抓住核心词就是做历史试题的关键所在。3.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 “大一统”的主张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 “天人感应”学说D. “三纲五常”学说【答案】C【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概念。大一统的主张即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人感应”学说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三纲五常”学说维护的是等级秩序。综上所述,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4.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A. B. C. D. 【答案】C【解析】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宋代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错误,故ABD错误。点睛: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5.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正心诚意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正心是心要端正,诚意是指意念真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特别强调“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四民”(士农工商)各自尽心于本业,会达到正心诚意的“良知”的道德境界,故B项正确;题干着重强调“以求其尽心”,最后落脚点是“四民异业而同道”,并非重申“四民秩序”,故A项错误;王阳明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四民都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从而得到内心道德良知的升华,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整合社会阶层的主张,士农工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故D项错误。6.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A.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 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C. 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情神D.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答案】D【解析】材料对秦汉和宋代的制度进行了论述,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的重心是“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的反思,故B不符和材料的主旨,排除。近代民主法治精神指的是法律和法治精神。材料中的“法”并不指法律或者法治,该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黄宗羲认为:秦朝把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朝建立诸侯国,是为了能让这些诸侯国维护巩固中央统治;宋朝削减藩镇的兵权,是因为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统治。这些制度哪里有一点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的呢?这还能叫好的制度吗?据此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为天下人立法。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要从材料的中心句判断材料的重心所在,不能断章取义。本题中黄宗羲认为秦汉和宋代的地方管理的做法,不过是君主君主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私产,“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由此就容易判断选D,而避免在其他选项中纠缠不清了。7.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A. “知识即美德”B. 拯救人类心灵C. “认识你自己D. 追求生命价值【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的是认识你自己,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品德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涉及生命价值和拯救心灵的内容,所以排除B、D选项。8. 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的信息说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该时期倡导人文文主义,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B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影响9. 下图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的书籍出版情况,从中可以获悉法国启蒙运动18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在法国社会受到较大关注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对宗教神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欧洲启蒙运动相关内容认识和评价。据此,仔细观察图表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和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对启蒙运动的认识和评价10. 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 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C. 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D. 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象形文字转变为其他的文字而非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追求审美价值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汉字越来越简化,所以越来越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11. 某中学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下列哪些成员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英国下院议员美国众议院议员英国内阁成员德国联邦议会议长A. B. C. D. 【答案】B【解析】通过所学可知,英国下议院议员和美国众议院议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并非选举产生的;德意志联邦议会议长由首相兼任,首相由皇帝任命,可见议长是由皇帝任命,并非选举产生的。故本题选B。12.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图表数据表明年份地区1699-17011772-177418041806183418361854-1856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13.346.946.434.728.1非洲、亚洲、澳洲和拉美3.18.116.329.043.0A. 英国主导近代世界市场B. 英国产品在欧美失去竞争力C. 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D. 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加深【答案】D.13.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繁露儒林外史均未吸收外来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孔子改制考是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吸收了外来文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14.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记(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15.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C. 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D. 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16. 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B.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D. 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从图中可知,“外国人办”及“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实力较强,商办实力相对较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排挤而艰难成长。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7.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B. 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 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选项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B选项解读正确;C选项解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1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著作内容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新民主主义论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D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根据教材内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新民主主义论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论十大关系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点睛: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权,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结合,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文章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基础,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9. 从下列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年代1937193819411942阵亡人数12513024921314495187719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击侵华日军主力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 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D. 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答案】C【解析】从材料”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表明国民党军队为抗战做出巨大的牺牲,也就是说明国民党对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主力,故AD项错误。20.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 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B.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C.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D. 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答案】D【解析】1956 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等内容;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 的指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ACB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党指导思想;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21. 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放开手脚大胆去写三谈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1956年以来的双百方针得到恢复。下列适合双百方针主旨的口号是A. “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B.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C.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D.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答案】B【解析】“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因此“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符合“双百”方针主旨,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双百”方针主旨不符,排除ACD项。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本题根据对“双百”方针含义的理解可以作出正确选择。22. 1951年,在美国操纵下,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片面的对日媾和条约,至此,日本长达6年的被占领时期宣告结束。美国这一外交行为A. 成为其在亚洲发动冷战的肇始B. 建立了与日本的平等伙伴关系C. 意在进一步推进日本民主改革D. 受中国政局及朝鲜战争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亚洲冷战局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美国控制利用日本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推进日本民主改革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使得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了对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因此扶植控制日本,故D项正确。23.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1957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苏联和东欧国家,而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双边贸易由此锐减,而中国大陆和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相对上升,B正确;1965年,中国尚未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C;建国初期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排除D。24.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答案】A25. 下图所示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明清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B. 诗歌剧本散文小说C. 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D. 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颂扬人性的力量【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红楼梦是清朝小说,反映了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阐述了自然选择的主张;老人与海颂扬了人性的力量,故D项正确;神曲属于是文艺复兴时期而非启蒙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红楼梦属于小说,故B项错误;神曲是但丁的作品,而非彼特拉克,故C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试阐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特征: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的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3)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的发展和民本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经验和借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反映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材料中“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台之以群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根据材料中“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和“坚持与民休息 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得出重视民本和以农业为本;根据材料中“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得出对外是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根据材料中“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得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3)影响,结合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总结;近代成为我国落后的根源;现代则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材料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俾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均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1)根据材料二,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答案】(1)有利社会条件: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2)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不同:内容与主题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题材范围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影响不同:汤显祖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莎士比亚作品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推动英国人文主义的发展创作语言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解析】(1)首先要认识到莎士比亚作为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对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必然包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其次,根据材料提取出当时社会环境稳定,国富力强以及统治者支持两方面原因。(2)根据材料二提取信息。第一层提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中西戏剧史的地位,都拥有崇高的影响力,这是相同点之一。第二层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内容和传递的精神内涵,具有都注重对人性的表达的相同点也具有具体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第三层提到两人的戏剧题材的范围,显示了两者的不同之处。第四层涉及两者在创作语言上的差异,是第三点不同。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农学、林学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医学、药学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体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学习、翻译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但学习、翻译的人文科学的书目明显多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的相关书目。由此可得出这一阶段翻译书目的主要特点是: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第二小问:从表1所给时间“1902至1904年”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得出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小题,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概括出相关答案。表2中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仍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第二小问:经济上主要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角度分析;政治上主要从对政治民主的阻碍和推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