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改革研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366332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考改革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北京市高考改革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北京市高考改革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臧铁军2013年4月 考试制度 练习 初中会考 学校 校外 期末 测验 期中 中考 英语口语考试 英语等级考试 高考 奥林匹克学科竞赛 高中会考 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考试改革的方向朝向哪里 理想的考试制度是什么样子 一 校内考试制度改革二 学业水平考试三 中考改革四 高考改革五 教育质量监测六 建立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体系 2010年 月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确定了到2020年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开始了整体性的改革 纲要 实施以来 我们能够感到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稳步推进 但同时也感到在考试改革方面无论是整体改革方案还是具体的推进力度都不令人满意 一 校内考试制度改革 1 校内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 减负第四章义务教育 十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六十七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 2 校内考试和评价方法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推进分层教学 走班制 学分制 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三十三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 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乐观向上 自主自立 努力成才 改造校内考试的理念 方式 方法 校内考试不在于判别学生的优劣 不在于确定学生的多少分数 而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考试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不追求公平性和所谓纯客观的考试标准 将严格统一转为多元化标准 正视学生的差异 根据相对分层的学生群体因才施考和评价 以便施以最适合的教育 改造校内考试的理念 方式 方法 变教师为观察者和指导者 变学生为探索者和收获者 改变测验者与被测检者之间的传统交流方式 使交流成为各取所需的双向过程 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解决学习困难 提高学习兴趣 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进教学 校内主要使用诊断性测验 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将测验结果用于教学过程 找到学生的认知难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跨过学习障碍考试也是学习 在考试中学习诊断性测验题库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 并非专为招生而单设的评价工作 学生通过自我分析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最终自己设立适合的发展目标 综合素质评价应当逐步科学规范 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 招生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 二 学业水平考试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六十七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方式 北京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中专门设计了 高考 会考 科目组合的考试招生形式 高考科目组合 语文 数学 文理 外语会考备选科目 历史 政治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高职院校按照专业指定2至3门会考科目 并提出会考成绩等第要求 三 中考改革 三十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 探索高中 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五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 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 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十八城市名称 上海市 天津市 广州市 重庆市 南京市 武汉市 福州市 长沙市 南昌市 西安市 成都市 乌鲁木齐市 沈阳市 长春市 哈尔滨市 大连市 宁波市 青岛市 十八城市分类统计表 十八城市考试 考查科目一览表 十八城市考试 考查科目一览表 十八市试卷情况一览表 一 十八市试卷情况一览表 一 十八市试卷情况一览表 二 十八市试卷情况一览表 二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五科赋分情况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五科赋分情况 四 高考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表述是所有考试改革中最多的 集中在第十二章 但其他章节也有与高考改革相关的意见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克服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 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 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 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 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 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组织 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高等教育法修改稿的表述 目前高等教育法修改稿正在征求意见 第十九条修改为 国家实行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当前高考改革的背景 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要求高考改革与之同步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大一统的高考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层次 不同培养目标选择新生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职业化 面向劳动就业市场的方向 当前各省的高考模式 3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增加自选模块综合测试或基本能力测试学业水平考试折算分数加入高考总分3 学业水平考试 高考改革的原则 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全面评价录取的原则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 1 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 从考试制度的设计上 高考应当与会考和校内考试评价这三块共同形成基础教育考试评价系统 从课程改革要求上 高考与课程计划相互配合协同设计 是高考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从高考改革自身设计上 多条通道形成高考招生系统 有利于学生的选拔和培养 2 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 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后 高考的目的是通过测试 在考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考生和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的配置形式 让学生学习最适合学的专业 让学校招到最适合学习本专业的学生 3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全面评价录取的原则 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的建立不仅有赖于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更有赖于学生的日常评价和记录的充分与完善 有赖于基础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 4 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 考查能力的题目往往具有立意新 情景新 设问新的特点 要求学生建立知识 概念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要求学生形成对学科整体的认识和体会 把握学科或知识的整体意义和整体结构 要求学生对学科的思想方法有较深刻的领悟和掌握 5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原则 近30年来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始终是贯穿高考改革的一条主线 尽管这其中有些波折 以发展的眼光看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因此是未来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6 平稳过渡的原则 有了30年高考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当我们看准高考改革方向 确定了改革目标后 就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稳步而持续推进 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 新颖 更不能左右摆动 这就是北京新方案中所体现的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对高考改革论争的理性思考 指责多于建议广泛征求意见与全民表态以异地高考为例 看两种意见的论证与交锋 高考改革的理想模式 建立统一的综合测试平台 按高校专业大类设定科目组合 统一测试与自主测试相结合选拔特殊人才 高职院校招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形成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改革目标模式的推进策略为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试点 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规模 把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作为大步推进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研究和探索 逐步增加招生考试通道 高考改革目标模式的优势 优化人才选拔功能 使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 提高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吻合度 对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提供高考的个性选择空间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理顺共性考查与个性考查的关系 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 2 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中的一些问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比重将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 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 3 高考的职责与高考自身的负担 4 关于文理分科问题5 高考应当怎样体现公平 五 教育质量监测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七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 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 评估机构 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加强教育监督检查 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六十七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 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 开发特色课程 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 建立教育质量监测 评估体系 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测评结果会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作为对综合国力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教育投入的依据 作为课程改革决策的依据 作为教师培训提高的依据 作为诸多教育决策的依据 六 建立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体系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五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搭建终身学习 立交桥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 横向沟通 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办好开放大学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加强学校之间 校企之间 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形成体系开放 机制灵活 渠道互通 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关于立交桥的构思 初步构建一个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发展 符合各种类型和层次学生的实际与需要 各类相关考试能够相互衔接沟通 立体交叉的教育考试测评体系 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