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上传人:雅*** 文档编号:534076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6.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是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察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审美直觉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浑然一体,具有整体性、直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它是整个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7.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艺术欣赏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生活于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者自身的生命冲动。8.审美升华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艺术接受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9.审美效应审美效应是艺术鉴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就是艺术鉴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鉴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并能陶冶鉴赏者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深化他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10.共鸣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以及鉴赏者与艺术形象之间,共鸣的产生一般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艺术作品要蕴含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二是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11.移情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是,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中,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直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为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地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人的感觉、思想和意志。从而使得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从而产生美感。 “移情说”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2.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想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接收方式,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分析阐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是对艺术鉴赏的深化。它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作用;影响和指导艺术创作,进而影响艺术接受;艺术批评不只对作品本身,还会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调解。1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概念是德国接受主义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面面俱到的结构,而是为接受者留有想象余地和阐释空间的结构。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事业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中布满了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14 罗杰弗赖罗杰弗赖是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批评的开山鼻祖,他认为,面对一张画,我们要谈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内容很容易,对一个批评家来说,要说它的结构、色彩、线条等形式问题就很难。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艺术的评论,而前者是非艺术的评论,这种观点后来基本上成为了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出发点,强调美术评论是一种纯审美的评论,完全排除了社会的含义,直接推出了后印象派,包括“后印象派”这个名词,他的理论对 20 世纪美术批评影响颇深。15.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到,在我国近代史上,蔡元培先生十分重视美育,曾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 、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16.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诗应该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该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 “教”是目的, “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该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寓教于乐”思想对 18 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17.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是春秋时期由孔子提出的关于艺术价值的标准,认为对艺术(乐、舞)的评价,既需要有艺术标准,又应有道德标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把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注入艺术评价领域,看到了其中矛盾的一面,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8.诗无达诂“诗无达诂”由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诗在这里特指诗经 ,诂是解释和评价的意思,达则有统一、一致之意,意在对诗经没有统一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人而有不同的差异,这个观点其实说的就是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不同的审美主体因自身经验,知识结构的不同,会对同一个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艺术鉴赏活动就是一个无限审美再创造活动。19.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由著名作家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最早提出,指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所显示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认识,而出现作者与读者不一致的现象。人们常把这种艺术形象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的现象,简称为形象大于思想。欣赏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对艺术家的主观认识加以补充时,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对艺术家的主观认识加以补充和完善。20.趣味无可争辩“趣味无可争辩”由德国美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关于趣味,是不能争辩的” ,强调了趣味的个性和主观化,意思是说,鉴赏趣味纯属个人私事,无所谓是非曲直,高低深浅的之别,也无标准和规律可循,在审美领域人都是说话算数的“君主” ,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观赏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欣赏。21.艺术接受通过艺术传播,达到接受者手中,供艺术接受者消费,艺术消费者对艺术作品的消费方式有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两种,而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贯穿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22.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个潜在性的实现” , “隐含的读者”不是真正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 “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正式读者等同起来。23.时尚时尚是“时间”和“崇尚”的想家,在这一简化的意义上,时尚指短时间里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的一时崇尚,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消费、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特征主要有:短暂性,是指一种时尚存在的短暂性,而并非指时尚全部发展历程的短暂;阶层性,是指时尚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团体之间是互不相同的;包容性,时尚包罗万象,其包容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复古中时尚,而是时尚跨越国界。24.谢赫“六法论”谢赫“六法论”是指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具体内涵分别是:“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 “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骨法用笔” ,是指艺术家要具备画图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是,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绘画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 、 “形象” 、 “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思维。“经营位置” ,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从其所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 ,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个方面。简答题与论述题1.谈谈对“知音论”的理解。(1)一个艺术作品遇到真正的鉴赏者即知音,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论述了审美鉴赏的问题,并提出了“知音难逢”的说法。(2)首先,从外部来说,知音难逢,是因为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高手,主要包括“贵古贱今” 、 “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三种偏见。(3)其次,从内部来说,知音难逢还具有两个原因。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要鉴别作品的审美价值高低,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作品的价值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4)所以,遇知音需要遇到有审美鉴赏能力的人和研究审美方法的人,经过对作品反复的品味,就能对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所感受和把握,从而得到审美愉悦,知音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2.如何理解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含义。(1)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提出的,认为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绝不是脑中一片空白的去进行阅读,而是带着他原有的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来欣赏文艺作品,这就形成了每个读者在进行审美阅读时的前期结构和心理图式,也就是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它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期待视野”的形成,是鉴赏主体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在的社会背景、时代氛围、文化传统、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也包括内在的人生态度、心理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其中,对“期待视野”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则是接受者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于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3)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是指艺术鉴赏者由于作品的类型和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和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是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学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4)鉴赏者期待视野的高低与宽广程度,同艺术鉴赏的效应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期待视野越高、越广,就要求艺术鉴赏的对象越加完美深刻,同时也更易产生良好的鉴赏效果。(5)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3.谈谈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话的认识。(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和一致性?)(1)之所以会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艺术作品丰富、复杂的内涵所致,更重要的则是在于艺术鉴赏的多样性。(2)艺术鉴赏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性,根源于鉴赏主体的个性差别,也与时代、民族、阶段的差别相关,由此造成了鉴赏的多样性特点。所谓时代差异,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和价值观念。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时代风尚等差异而形成的。所谓民族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心理习惯等差别形成的。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不同民族对它的欣赏喜爱程度常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阶级的审美差异也不可忽视,它是由鉴赏者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生活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在众多的审美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因鉴赏者的审美个性的多样性而造成的差别。每个具体的鉴赏者都拥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艺术趣味、审美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体现于艺术鉴赏之中,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不同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投入均不相同,因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肯定不会相同。(3)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实际上是从审美再创造的性质派生出来的。艺术鉴赏充分尊重鉴赏者的个性,主体在审美是,即使在鉴赏美的对象,也是在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鉴赏者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投入自身的情感理想,发挥自身的联想、想象,对艺术形象加以补充、丰富、扩大、改造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个性印记深深地烙在艺术作品之中了。(4)其实,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鉴赏者之间,即使是同一位鉴赏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心境下,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其感受和领悟也不尽相同。(5)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又总是与一致性辩证统一的。艺术鉴赏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其一致的程度是因时、因人而差异的。(6)艺术鉴赏的一致性的形成,除了受相同的时代、民族、阶级等客观因素以及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生命本性的影响之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艺术形象本身“质”的规定性。因为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已给鉴赏者划定了一个大致的框架,鉴赏者自始至终要受艺术形象“质”的制约,只能在艺术形象或意境所规定的范围内去展开想象、联想和再创造,只能适当地延伸、扩大或缩小,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质的规定性,另给它一种新的质。所以,尽管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想象出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但他们毕竟还是“哈姆雷特” ,而不可能成为罗密欧或李尔王。4.为什么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过程?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当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倘若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 ,那么欣赏者进行的便是“二度创造”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为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地反应、接受,而是在积极参与、投入,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再创造。德国接受主义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的重要概念,认为艺术作品是运用艺术语言反映外在现实生活和内在情感的,用语言的有限性来呈现和按时对象的丰富性。因此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面面俱到的结构,而是为接受者留有想象余地和选择空间的结构,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中不满了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便随时召唤者欣赏者,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实体化,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艺术欣赏具有历史发展性和差异性,由于欣赏者具有不同的审美性,来自不同的民族,处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时期,属于不同的阶段,使其审美感受和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位欣赏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或在不同的心境下,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也会存在不同的感受和领悟,从而在鉴赏上有所不同的创造。古今中外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的描述数不胜数,比如西方著名的谚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提出来的“趣味无争辩”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提出的“形象大于思想”等看法,在中国亦是如此,早在西汉时期,其中董仲舒便提出过“诗无达诂”的观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开拓奠基人王朝闻先生曾说:“有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我们心目中就有一千个王熙凤或别的人物。 ”因此,我们认为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只有通过艺术鉴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以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5.谈谈你对艺术批评的认识。(1)艺术批评的含义艺术批评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论的、科学的接收方式,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是艺术规律的深化。(2)艺术批评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从本质上来说,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它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必须从艺术现象的实际出发,通过客观的分析研究,引申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 (艺术批评家在从事艺术批评是,要从具体的审美感受进入理性的区域,运用抽象思维,依据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去求得理性的判断评价,并进一步去探索个别中蕴含的一般、现象中显示的规律。 )审美性;艺术批评以艺术作品作为主要对象,而艺术作品本身则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艺术批评必须含有美学批评的成分。批评家在把握各种艺术现象时,要把美学分析当作首要任务,努力去探索艺术美的创造和构成规律,解剖艺术美的存在形态,发现艺术美的永恒美丽,积极阐明艺术现象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果取消了审美性,艺术批评就会混同与一般的社会批评,而丧失自身赖以生存的根基。实践性;艺术批评有着突出的实践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艺术现象,尤其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批评处理对象的方式,也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取得具体的结论。优秀的艺术批评,总是敏锐地感应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变化,准确的捕捉新的动态和新的趋势,及时解决艺术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总结艺术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艺术批评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它与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创造性。艺术批评的创造性是指艺术批评家在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往往具有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观照和理性发现。也就是说,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复述艺术家所表现过的东西,而必须说出艺术家所没有说过的东西,或尚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即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从本质上讲,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具有浓厚理性意味的审美创造,即批评家要对艺术家的审美表现进行再度的审美创造。(3)艺术批评的标准艺术批评的标准是艺术批评的核心问题,主要由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和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构成。艺术批评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是对艺术实践活动社会作用的优劣与利弊的分析、判断和研究。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应该是生活现象的真实与历史本质的真实的统一;艺术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性;艺术作品要具有健康的情感性。艺术批评的艺术价值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艺术作品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做出的分析判断;其次,艺术价值批评标准衡量的是艺术形象的价值;最后,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指向意蕴批评。在具体的艺术批评过程中,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和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只有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只有美学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 ”(4)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能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义,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到释放。对艺术创造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使得艺术创作更加成熟。对艺术鉴赏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批评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挖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以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对于社会文化而言,通过艺术批评,可以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6.试述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中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及提炼和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得以补充和丰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反过来,艺术批评影响着艺术鉴赏的发展,它对艺术鉴赏起理论指导作用,如对于作品优劣的品评,是非的判定以及对各类艺术形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都可以帮助艺术鉴赏者提高鉴赏能力,引导接受者的鉴赏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区别: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和思考。艺术鉴赏则是主要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好恶,艺术鉴赏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理性的评判。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产生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觉。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艺术鉴赏的对象比较单一,只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7.结合艺术现象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论述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作品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读者、观众、听众则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艺术众多社会功能中,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共同构建了艺术活动最基本意识最主要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比如通过米勒的拾穗者 ,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 19 世纪农村的生活情境,农民的命运和劳动人们的淳朴性格。通过央视科教频道走进科学 、 探索发现 、 动物世界和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寓教于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是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在美育简书中,对于审美教育特有的情感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阐述。(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从而得到了快乐和休息,当人们在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花鸟画时,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时,从中可以感受到从容、平和、恬静和舒适,是一种纯粹而优美的人生享受,不仅描写妹的事物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的美感,描写丑的事物的艺术作品也能引起美的感觉,现实中许多丑的事物在艺术家审美理想和高超技巧的作用下,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我们认为,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它们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更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 “乐”是实现“教”的前提和手段方式,有“教”无“乐”就是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之中。8.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哪几种?艺术传播的方式有三种:现场传播、展览性传播、大众传播。(1)现场传播,即传播主体与受传者在特定的场合直接进行艺术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如音乐、舞蹈、戏剧的演出,以及文学作品的朗读,都是现场传播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属于人际传播,其特征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艺术家与受传者同时在场,没有复制媒介的参与,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直接完成,现场效应显著。(2)展览性传播,即利用特定场地将艺术作品进行陈列展示,受传者直接面对艺术作品,从而获得艺术信息。如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品等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门类,都经常采用展览性传播方式。各种美术馆、博物馆是艺术信息展览性传播的重要场所。(3)大众传播,即借助印刷品(书籍与报刊) 、摄影、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艺术信息传输。大宗传媒方式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复制量大、传播范围广阔、超越时空局限、方便快捷、自由灵活、生动诱人等优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艺术的发展、普及意义重大。9.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1)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它既不同于纯自然物,也不同于纯主观的思想和观念,它负载主体给予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因而可以面对历史上无限的接受者。(2)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留给接受者想象的余地和阐释的空间,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可能会赋予作品更多的及时艺术家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解释和意义。任何艺术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在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即所谓的“召唤结构” ,需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发挥想象、联想等多种审美心理的功能,通过再度创造和具体化,填补、充实这些不确定点。(3)艺术接受具有历史发展性。不同历史环境中的接受主体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从而在接受上有所创造。同时,任何一个接受主体去理解历史中的作品时,都会带上他所处时代的精神,带有自己时代的“偏见”和“热情” ,这样就会用新的眼光去重新接受并再创造了作品。这也就是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所说的历史视野和时代视野的结合。10.简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其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审美娱乐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必须通过其审美价值才能实现,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又只要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通过艺术形象认识社会与自然的本质,达到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层洞察。(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或属性,因此,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经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11.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艺术欣赏制约、推动着艺术创作。(3)从最根本意义上讲,艺术鉴赏痛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12.简要说明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1)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是接受美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召唤结构”是指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中布满了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2)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特性,与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定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力,并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也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倘若一件艺术作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13.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1)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高潮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读者、观众、听众等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汇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于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2)艺术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鉴赏主体在鉴赏艺术作品时,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另一种共鸣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波动与思想感情。第二种共鸣多半是局部性的,其强烈的程度远不如前者,但范围极广,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3)共鸣是十分复杂的美学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心理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共同美方面的因素。有些“阳春白雪”之作,由于受制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可能会导致曲高和寡;也有一些作品,虽然思想艺术层次不高,但因在某些方面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能在一定的读者范围内引起共鸣。14.如何认识社会历史批评。(1)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的艺术批评形态。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相关。因此,社会历史批评在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时,不是讲艺术现象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这种,试图把握艺术作品中潜在的社会因素,揭示艺术现象得以形成的社会根源,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对艺术想象做出评价。(2)社会历史批评是产生较早的批评心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多次论述的时代、社会对文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历史着眼的。这种批评形态成为中国艺术批评的主要传统。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也十分发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关注到艺术作品和社会的关系,18 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开创了社会历史批评学派,19 世纪的狄德罗、斯达尔夫人、丹纳等都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3)社会历史批评对于发掘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无疑具有深入独到之处,但有时过分的强调历史时代与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存在着忽视艺术审美规律偏颇,甚至流于庸俗的社会学的批评,以政治取代艺术,以艺术之外的社会评判掩盖对作品自身的艺术分析。15.如何理解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体现在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和艺术本质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艺术接受的本质。(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真正的完成。艺术接受和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又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真正起点。艺术接受和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始终。(2)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在艺术本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对象在生活中,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接受,但只有用审美的态度,即主体对艺术作品采取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去接受作品,它才能从现实性上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没有被审美感知,它就只是一个物品,而不是艺术作品。例如红楼梦 ,在历史学家那里成为了研究历史的资料时,它就成为了历史文献,而不是艺术品。(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就存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所以当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传播中介与广大接受主体产生联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返回社会生活。艺术接受和消费使艺术重返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也就是说,艺术作品要反作用于生活,要完成干预,构建生活的使命,就必须通过艺术接受和消费的环节。16.试述艺术鉴赏的主要特点。艺术鉴赏是以艺术作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鉴赏与创作都是审美活动,都要围绕着艺术作品而进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都具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形象思维是其主要的思维方法。但艺术鉴赏毕竟不同于创作,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艺术鉴赏始终包含着鉴赏者的情感。艺术作品充满着艺术家倾注的情感,以情感人是艺术作品的特点。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接受者只有童颜体验到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为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打动,作品才能真正被接受。事实上,鉴赏者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总是需要充盈着情感,这种情感是被作品刺激而生发的,时常也是强烈的或深沉的,有时鉴赏者甚至不能自己,难以理喻。(2)联想、相信、体验是欣赏过程中必需的心理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不是消极地被刺激而兴发情感,而是积极地富有创造性的接受作品。与艺术创作相同,艺术鉴赏也需要依靠形象思维,需要联想、想象的能力,需要切身体验艺术形象的能力。如在鉴赏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需要鉴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若缺乏想象力而去质疑瀑布如何会有三千尺,那其中韵味尽失。通过鉴赏者的联想、想象,可以失艺术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完美。我国传统戏剧、绘画在创作时总是会给人留下大量的想象余地,在鉴赏作品时,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通过想象、联想将作品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构建得十分丰满,使有限的艺术形象产生出无限的韵味。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对于鉴赏者深刻地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鉴赏者如果只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地位,那么得到的只是表层的审美愉快,只有经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走进艺术作品中,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才能激发出真正的情感。(3)艺术鉴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所以带有强烈的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艺术作品产生后,成为一定的客观存在,优秀的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自然影响鉴赏,相应的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而每一个鉴赏者对于作品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认识、理解,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4)艺术鉴赏具有审美愉悦性。人们接受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得到身心愉快,而具有愉悦性也是人们乐于参与艺术鉴赏的主要原因。若缺少了必须的愉悦性,这种鉴赏活动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愉悦性的产生,在于人们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通常不会带有什么明确的物质功利性的考虑,而是摆脱、超越物欲的束缚,只为赏心悦目。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的愉悦。17.在艺术鉴赏的流程中主要包括哪些审美心理活动?艺术鉴赏流程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全面展开,是接受者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活跃着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1)直觉与感知。艺术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外在形式美的竹椅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审美直觉是整个鉴赏活动的开始,它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觉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调动视觉、听觉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是想感性掌控。审美感知的敏锐、细腻、丰富,为艺术鉴赏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审美感知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已经开始设计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当然,对审美意蕴的深入发掘,还有待于更多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2)体验与想象。审美体验与想象是艺术鉴赏流程的中心环节。审美体验,是接受者在直觉与感知的基础上,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艺术作品的规定情境,融进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同艺术作品交融为一的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