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172812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3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主讲 居维纲2008 02 为什么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要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开始 第一 从逻辑上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资本论 第一卷正文第一句 通过对商品 相当于人体的细胞 的剖析 可以为揭示资本主义这个复杂有机体的构造奠定基础 第二 历史进程来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了的历史形式 本讲内容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四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五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 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 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 他们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需求是全面的 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就只有进行交换 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商品的有用性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 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 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 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 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 它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 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对立统一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 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 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 而是为了取得价值 只是为了取得价值 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 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 就是无用之物 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 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 也没有价值 2 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 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对立统一 统一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对立表现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 价值量的决定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量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提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减少 反之 劳动生产率降低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增加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劳动的性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 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 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既支配商品生产 又支配商品流通 马克思指出 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 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 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因此 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第92 93页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 时而低于价值 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 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说 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 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 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 相反地 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第123页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 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 并在竞争中获胜 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那些生产条件好 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 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相反 可能亏本或破产 这样 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价值规律调节经济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其一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 阻碍技术的进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 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 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 严守经营秘密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 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 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 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 表现 形式 斧子处于 相对价值形式 其价值本身不能表现 只能用其他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 绵羊处于等价形式 充当表现斧子价值的材料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1两黄金10尺布1件上衣80斤麦子2把镰刀 绵羊的价值表现在多种商品身上多种商品都成为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一种劳动与多种劳动等同 价值是无差别劳动凝结 一般价值形式 1两黄金10尺布1件上衣80斤麦子2把镰刀 商品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身上 简单了 统一了 出现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式 1只绵羊10尺布1件上衣80斤麦子2把镰刀 货币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主要职能 货币产生后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 它们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 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 就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所以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 称为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 摔坏的不是商品 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7页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五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方面属性 社会劳动 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个商品生产者从事某一种商品的生产 他们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 这样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 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 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并自负盈亏 因此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 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矛盾的表现 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不能销售出去 他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称其为 基本矛盾 是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 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的本质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 通过交换实现 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使用价值价值实现价值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交换成功 矛盾解决 最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 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 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 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 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 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 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基本矛盾的发展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本讲结束 欢迎讨论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