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征文七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493470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征文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征文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征文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 革 开 放 四 十 周 年 原 创 征 文 七 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征文七篇篇一我与妻子相识是因为我爱写文章,她也爱写文章,通过写信交友而成的。那时的交友是在报刊上写上交友条件,最吸引人的交友条件就是爱好文学,爱好写作。妻子是一个浪漫的人。她对我说:“结婚一定要拍照片,记住那浪漫的时刻。”1987 年五一劳动节我们结的婚。在结婚之前,为了能找到一部相机,记录那浪漫的时刻,我寻遍了很多好友,都没有一部相机。那时,人们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是去想生存问题,只有少数人才享受那精神层面的东西。后来,还是一位文友帮了我的忙,他是单位上的通讯员,单位上给他配了一部海鸥牌 135 的相机,拍照理所当然也是他了。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妻子满怀喜悦的等待甜蜜浪漫的时刻来临。篇二家是什么?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旅途的驿站,家是温馨的乐园,更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共享天伦之乐的伊甸园。家,承载着太多太重的生活行囊和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在意家,太看重家,太爱自己的家了。75 岁的老妈 陈淑珍就是这样的人。每天的清晨,早起的老妈都要站在阳台上,看着 50 米开外的公园,欣赏着公园里雨打、蛙声、蝉唱,以及鸟鸣,所有的声响,共同演绎着一首夏韵之歌。这首歌,音调曲折,旋律变化,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把夏的韵味展现得酣畅饱满,淋漓尽致。从 50 多平米的小平房搬进 96 平米的大楼房,老妈逢人便讲,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真是“叫花子进殿堂,一步登天”。在我的记忆中,老妈自从嫁给父亲以后,这是她人生中的第四次搬家。老妈嫁给父亲,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初的事情。老妈当时是镇广播站的播音员,父亲是镇小学的一名教师。没权没势没房子的父亲和老妈结婚时,穷的连个手电筒都没有,结婚还是借别人的一条新裤子娶了老妈。尽管两个人借助别人家的一间茅草房,可是夫妻俩对未来还是信心满满。这是老妈的第一个家。可是好景不长,一场运动来了,老妈被调离到五道沟农场学习改造,父亲由于受到母亲牵连,停止了教学工作。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父亲没办法,回到老家开始务农。回到老家的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盖了两间茅草房,解决了夫妻两地的分居。这是老妈的第一次搬家。这两间草房可怜到冬不挡风夏不挡雨,尽管如此,老妈从来也没有埋怨和牢骚。用老妈的话讲,苦日子早晚能熬到头!“老疙瘩儿,走一步看一步吧,好日子得靠自己抓挠!还是老话说得好好女不在陪嫁上,好男不在分家上”父亲排行老小,好多人这样劝解父亲。这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为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大伯、二伯和父亲商量,父亲不做声,老妈也不言语。后来,孝顺的父亲还是尊重了哥哥们的意见,把爷爷原来的两间小屋推倒扩建成三间土房。这是老妈的第二次搬家。最西边的一间给爷爷住,中间的我们六口人住,最东边的一间留作厨房用。此时,学有专长的父亲被当地小学聘请为教师,老妈在家侍弄 20 亩的土地。每到秋收时节,我家的白菜、黄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基本靠老妈一个人往家拾掇。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力气活,我和哥哥在外地求学,姐姐在外地工作,妹妹年龄尚小。尤其是 10 亩玉米,到了收成的季节,基本靠老妈一个人掰玉米棒子。双手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布满了大血泡掰到一定的数量,老妈背起大背篓装满再一步一步地背回家里。除了种地,老妈还养鸡养鸭养猪。每年的入冬前,老妈总是抢在树叶落叶之后到沟里搂树叶,用一条破麻袋背回来,以备冬天取暖之需。在这个家里,姐姐不仅工作嫁人,而且哥哥也考上了仰慕已久的大学。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家里,我也光荣地参了军。“两间房一个院,花花草草随处见。”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家搬到县城的情景。这也是老妈第三次搬家。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体力劳动,但是,周边的路径、环境等基础设施还是一般般。在这个家里,父亲得了脑血栓,言语不懂,卧床不起,老妈不离不弃,尽管自己身患多病,但,对我们儿女总是报喜不报忧,照顾父亲更是不讲代价,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内衣外裤,天天更换。洗澡按摩,定点进行。尤其是每次给父亲换床单时,七十多岁的母亲抱起父亲来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卧床十来年的父亲身上没有长一点褥疮,知道内情的人纷纷为母亲竖起了大拇指。安得广厦千万间。去年,县城实行城市改造,对老妈住房的所在区域进行拆迁,老妈分得一套 96 平米的楼房。去年的春节刚过,我们兄弟姐妹就忙于给母亲刚分到的楼房进行装修。我和哥哥跑材料,妹妹妹夫做预算,姐姐姐夫去付款,其他人负责策划和设计,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身边的老妈总要叮嘱几句,要简约干净,不要浪费钱财,够住够暖够安全就行了。每逢说道这里,老妈总是笑的合不拢嘴,老了老了还能住上楼房,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如今,搬上新楼的老妈高兴的不得了,迅速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七大姑八大姨,还经常回到农村进行宣传。并且还邀请他们来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还通过手机视频把我家及周围的环境展示给大家看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和老妈商量,想把她的户口改过来,老妈总是调侃地说,不要再给政府添麻烦了,我有农村户口,还有土地,我是咱们家唯一一个“地主”了入夜,万籁俱寂。我伫立阳台,眼望着灯火通明的公园,再看看就近巍巍的楼群,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旧居与新楼不过一华里之遥,步行也不过两支烟工夫。可是,就是这短短的一段距离,老一辈人却走了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留给我们大家太多的感喟!今天,伴随着新的生活进程的紧锣密鼓,农民心中荡漾着不可遏止的奋发向上的力量与激情,低矮的老屋已经装不下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富足,已经装不下庄稼人更多的追求与希冀。放眼明天,我们家一定与乡亲们并着肩膀奋斗,去奔共同富裕的路,去描绘更加壮美的农家小康生活蓝图!篇三从县城出发,到我们乡集镇后,顺着大山的脊梁,走到大山的尽头,便到了我的老家。这里空气清新,绿树环绕,民风淳朴,泉水甘甜,白云缭绕,炊烟袅袅,是养身的绝佳境地,然而整个村庄,除春节外,日常生活中,很难看见年轻人的身影。大山青春靓丽,有着无穷的资源渴望老家的帅哥、靓姐驻足开发,满山特产让人垂涎欲滴,但山路崎岖陡峭,阻住了青年人回家的步伐。大学毕业后,我也几年难得回家一趟,不是在外乐不思蜀,而因路滑山陡,长途跋涉,让我这个农家出生的孩子也望而生畏,何况从小生活在公路边的妻子和出生在城里的孩子,每当看到其他孩子一听说要回老家,那活泼乱跳的高兴劲儿,与我的儿子一听要回老家,不是说腿痛,就是说希望在家补习功课,皱着眉头,寻找各种不去的借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周末,父亲借邻居的电话,给我打来电话,说我们老家通公路了,公路的尽头就在我们家门口,你们回来看看吧!接到这个消息,儿子和妻子一改提到要回老家就愁眉苦脸的样子,兴奋地嚷着希望马上回趟老家,儿子还哼着:“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以及迫切想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的心愿。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骑着摩托车,沿着公路,向家乡的方向冲去,原来步行要三四个小时的弯弯拐拐的山间小道,有了公路,骑摩托车从集镇出发,到达家门口,最多需要四十多分钟。当时村里几乎没有摩托车,我骑来的摩托车,停在家门口,顿时成了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些长辈还提议要坐在我摩托车后面,让我带着他们沿着乡村公路转一圈,过过坐摩托车的瘾,兜兜风。告别双亲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沥沥小雨,为了安全,我带着儿子,骑着车,握紧龙头,沿着刚修通的泥巴公路,小心翼翼朝山下滑去,妻子跟在我们后面,顺着公路一路小跑,尽管小心谨慎,但车轮还是陷入到淤泥中,我折腾了几十分钟,车轮反而越陷越深,没有办法,不得不请人帮我将车子从淤泥中抬了起来,但坑坑洼洼的路面,逼着我不得不从摩托车上下来,淋着雨,在前面推着车,妻子和父亲在后面帮忙扶着,半推半抬的将摩托车从山顶上滑了下来。回来了一趟,受尽了苦头,以后,再也不敢骑着摩托车回老家“风光”了。特别是父母去世后,老家成了我们梦中相遇的地方。年前,一位老家的亲戚到城里玩,他对我说:“现在大力推进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我们村的公路已经硬化成了水泥路,泥巴路成了风雨无阻的畅通路。”听此消息,回家的心愿再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我们开着轿车,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驶向了回家的方向。轿车离开县级公路,拐进村级公路,昔日破乱狭窄的乡村公路,就像一条银色的飘带紧紧地缠绕大山,公路两侧的柑橘树上硕果累累,沿路轿车来来往往,乡亲们开着轿车,按着喇叭,热情与我们打招呼,儿子说:“爸爸,我们老家变化太大了,几年没来,这么多人买了轿车!”村子里,昔日的土屋换成了小洋楼,以前聚不上媳妇的单身汉,从大山外面带来了漂亮的“洋媳妇”,送给他人都不愿意带出去的土特产,成了香饽饽,从网上销往全国各地,换来大把钞票,年轻人主动回来了,这里不再是老人和小孩的世界。吃饭间,儿子要喝饮料,我批评儿子不懂事,在这大山大岭里,到哪去买饮料?说话间,侄儿子掏出轿车钥匙,出门启动轿车,朝集镇方向开去了,嫂子安慰儿子:“等会儿,过一二十分钟,他就买回来了。”以前经常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的乡村公路,通过水泥硬化,人员往来方便了,运输能力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漫山遍野的黄金果,遍地开花的黄金树,让老百姓腰包鼓了,银行的存款多了,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联系亲情的亲情路,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引来了曾经远游的帅男靓女。回来那天,暴风雨不期而遇,大哥看到我紧张的脸色,笑着说:“没事,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沿路畅通无阻!”从老家下山,雷声轰鸣,轿车上的刮雨器来回摆动,雨水汇集成河,沿着公路内侧的排水沟哗哗地流着,半途突然遇到与我一同走出大山的儿时朋友,我们同时停下车,打开车门,伸出肥胖的脑袋,笑着对我说:“我们回老家,不再需要看天老爷的脸色了。”我和他约定:“踏着水泥路,要常回来看看!”篇四2014 年冬天的时候,身为南京市浦口区肢残协会主席的徐庆在工作中看到很多被就业市场拒之门外的残疾人,他们有求职愿望,但因为肢体残疾被用人单位拒绝。他是 99 年扬州大学商学院会记学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江浦街道做残联理事,懂得其中的苦楚,就动了心思,申请公益创投项目,争取到活动基金,让就业受阻的肢残人受惠。于是他领头下,浦爱同行公益组织就经过艰辛的申报过程诞生了。徐庆是江浦街道残联理事,大学毕业后一直学习不断,2015 年通过了会记学的自学考试,取得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本科证书,并拿到了管理学学士学位。在工作上积极传达上级指示,比如开展的各种培训班,每一次开班前徐庆就在工作群里再三再四地广而告之,让大家知晓,鼓动大家积极学习一技之长,为残疾人的就业创业铲土开路,也为残疾人找到表现自我的舞台。尤其是残联搞网店培训时,他数次动员行动不便的肢残人却学习开网店的技巧,有学员培训后马上开了网店,把自家的山芋上线出售。还有各种文艺活动,也是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群里传达的。每一次活动都带上重度残疾人,安排好自愿者,事无巨细地保障所有的活动安全圆满。徐庆认为,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有着先天的优势,也让我在工作中充满了能量,主要有三点:第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用心关怀残疾人,他(她)们自然能感受到,并且能理解与接收。第二,残疾人的事情无小事,点点滴滴都是情。许多事情不是无法解决,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去做。第三,勇敢走出去,不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沟通协调相关部门,为残联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方能更好的帮助残疾人。2013 年 6 月-11 月,参加由南京市残联和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南京市残疾人托养机构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期间得到了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香港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体现出了专业化的强大力量,并且处处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通过培训,对于街道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工作,也有了深深的思考,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意向。在他的争取下,江浦街道残联于 2016 年 12 月挂牌成立残疾人之家,并于2017 年 7 月在浦口区民政局完成民办非企业注册登记,由巩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朱金政任法人、理事长,江浦街道残联理事徐庆、老虎桥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谭元霞、残疾人运动员杨长连任副理事长,由区残联主管,开办资金伍仟元由朱金政、徐庆、谭元霞、杨长连、陈清出资,注册场地位于浦口区中心医院门口区残联创业一条街第一第二间门面房,于 2017 年 10 月迁入同心社区二楼,业务范围: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康复服务、文体活动、学习培训、志愿者服务、创业帮扶。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是一个集就业培训、创业帮扶、康复托养、文化体育、维权保障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也是浦口区首家注册民非组织并投入实际运营的“残疾人之家”,在 12 月被南京市残联评为最高级别四星级残疾人之家,目前,形成了以残疾人手工劳动辅助性就业为主,日间托养、康复训练、文体活动贯穿其中的特色模式。除了工作之外,好学的徐庆积极上进,2012 年,报名参加由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就业指导员远程培训的考试,并以 92.5 分达到优秀的成绩取得就业指导员证书,通过业务技能培训,还获得了中级社会中国师中级证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通过多年的基层残疾人工作实践,他发现残疾人所面临的困扰主要来自心理、婚姻家庭及就业三个方面,通过社工专业的学习,徐庆看到了目前在介入残疾人需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这三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传统的做在办公室等着残疾人上门办事的工作方式必须改变,把残疾人请进来的同时,自己也必须走出去,他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更好的解决残疾人面临的新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和学习,他决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通过系统的社会化工作模式来解决问题。并于 2013 年一次性通过了社会工作师的考试,取得了社工中级职称。专业的知识丰富了专业的工作,而专业的工作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指明了徐庆前进的方向,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专业带来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在做好和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上、在接待残疾人来访的处理上、在帮助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成长上,都从不适变得成熟,从无处下手到游刃有余。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成立之后,他组织了各种活动,周末出游,不光是在炎炎夏日里去老山的怀抱感受阴凉,还带他们去游玩浦口新景点,去西梗看荷花,去楚韵花香看花看景,观浦口美景,激发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怀,提升他们幸福生活指数,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组织大家看最新电影,比如红海行动、芳华,他们先我一步看到。除此之外,积极为残疾人谋福利,联合有爱心的理发店,让残疾人能一元理发,减轻残疾人理发的困扰和经济负担。还组织掼蛋、座谈、听励志演讲,把行动不便的肢残人协会搞得风生水起,中付出的辛勤汗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号,有了自己的微信群,工作之余,在群里聊天,说工作,说生活,互相关爱。因为残疾人之家受到社会好评,当地电视台、省级新闻媒介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都做了专访报道。如今的残疾人之家成了残疾人的乐园,也是江北新区一张亮眼的名片。最记得去年我心血来潮,报名参加十佳青年评选。海选之后,我成功入围 20 强, 20 个好青年在区政府的礼堂搞宣讲大会,徐庆以残联工作者娘家人的身份到场为我摇旗呐喊,帮我拉票。会后,肢残的他骑自行车回单位,让我感动不己。他说都是残疾人,为残疾人做点好事,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 40 出头的徐庆从事残疾人工作已经 10 年有余,这 10 年对他来说是努力奋斗、不断创新、硕果累累的 10 年;也是知难而上、塑造正确人生、提升整体素质的 10 年;更是逐步加深同残疾人之间感情、割舍不下残疾人事业的 10 年。改革开放 40 年,这 40 年来就因为有无数的徐庆一起推动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残疾人能乐业安居,残有所养,残有所乐的好局面。每一次看到他们搞活动时,总看到徐庆拖着一条残腿在活动现场指挥,并帮忙大家拍照片。我突然觉得,徐庆是携着爱,带着肢残人在一起走,互相帮助着不让他们中的谁掉队。肢残协会的活动中,我镜头下,折翅的天使们在徐庆的带领下用动听的歌声和灵巧的双手弹拔着生命的琴弦。虽有点悲壮,却也是气贯长虹的铮铮浩气。篇五弹指一挥间四十年风雨同舟,往事如烟云般消散,年少时的记忆时常在脑海浮现。我于 1976 年生于会宁农村,我刚出生时,母亲得了重病,可以想象母亲当时带我的辛劳。乡下的生活很难用言语表述,一些记忆的碎片,至今记忆犹新。家中只因增添了一张吃饭的嘴,从此更加困难。等我长到三、四岁能记事时,能充当口粮的野菜也不是很多,家里可以填饱肚子的也只有土豆了。生活的贫瘠没有压垮一家人的脊梁,然而一件突发的事故,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我九岁的脑海里永远的刻上了烙印。我的父亲 1971 年与一帮人用人力车拉砖填石,建起了县上唯一的一家水泥厂。我性格倔强、干事坚持不懈的秉性很大程度受了父亲的影响。就是因为父亲的犟脾气,在一次厂里的事故中,生命永远停留在 33 岁。父亲当时是车间主任,检查工作的途中,窑体发生爆炸,为了救护属下自己被大火无情的夺取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父亲的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往后的几年里我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难,厂里给母亲照顾了一份活干,我便也开始了读书生涯。说来惭愧,我于 1985 年读小学时,已 9 岁了,在生活与学习上得到了厂里与学校很大的帮助。但令人遗憾的是,我未能考上高中,母亲很伤心,执意要我补习,继续读书,但我宁死不读,母亲也没办法,只好顶替了父亲的工作,从此走入打工的行列。2002 年我在城里买了房子,准备结婚。但不料接到母亲出车祸的消息,从乡下到医院,等到手术做完,我也没了精力,住了十几天便出院了。说实在的,母亲住进城里的房子,不是走进去的,而是抬进去的,只因当时母亲双腿骨折,打了石膏定了型。之后我便请了假,呆在家里,伺候母亲。母亲受了半辈子苦到了晚年又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这是我当儿子所不能容忍的,经过几个月的修养,母亲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第三个月便能下地,后又逐渐好转,不用拐杖也能自己行走。我于 2004 年春节期间结婚,记得结婚那天,母亲最高兴。我因经济原因,请的亲朋也不多,但也十分热闹。婚后,妻子对母亲照顾得很好,一家人很和睦。2015 年我被评选为会宁县首届十大最美孝子,面对如此崇高的荣誉我感觉受之有愧。这么多年里母亲备受煎熬,自己一手将我带大,对母亲的孝心远远没有她对儿子的疼爱。闭目一想,我自父亲去逝的三十多年里,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但这三十多年里,我却饱尝了奋斗带来的乐趣。我虽未能进入高等学府,但在工作之余,用功读书,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2000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我依稀清楚的记得第一篇诗作得 60 元稿费的情形,也清楚的记得结婚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教授发来的题词,更记得报社的编辑老师为我的作品能发表,为我提供平台的情形。这三十多年里,失与得对我来说是同步进行的,然而,我更庆幸自己,能有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路途多艰难,也是人走出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芽苗总会破土而出,在生命的进程中展示最亮丽的风景。篇六做饭用的燃料,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不同。大约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所居住的城市开始流行用蜂窝煤做燃料,取代了原来用的煤球。蜂窝煤一个大约有一两斤重,一餐饭一家一般要使用一个。当时一个蜂窝煤只要几分钱。蜂窝煤便宜,但要煤票不说,还难买,因为几条街区才摊得到一个蜂窝煤场。当时我家离最近的蜂窝煤场大约有二里路,每次去买蜂窝煤时都像是一个很大的行动。提着煤篮子赶到蜂窝煤场,交了煤票和钱后,就得排好长的队,等待取蜂窝煤。一般要等几个小时才能排到自己。当时煤场的机器都是现打现卖,要自己从传送带上一个个取下蜂窝煤,因那煤都是刚打好的,很潮湿,稍不小心就揑破了,所以要轻拿轻搬轻放。好容易将几百个蜂窝煤从传送带上取下来,堆在旁边像一座小山后,并不能松口气,怎样把它搬到家,又是个头疼的问题。板车拖是最好的办法,但那时一般人家都没有板车,借都没地方借。我记得每次父母都是准备一担箩筐,将那蜂窝煤挑回去。往往一次挑不完,得二次三次。我们这些小孩的任务就是守在煤场里,等父母来挑最后一担时才离开。大慨在我十二岁时,有一次家里的蜂窝煤正好烧完了,父母又忙得没空去买煤,就叫我挎着篮子先去煤场买上十个蜂窝煤回来应急。总算买了上十个蜂窝煤后,我提着篮子往家里拎。一路上感觉真沉,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来歇一会。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见那里有个大树,就在大树下歇起凉来,这时我听见树上有鸟叫,就抬起头去寻觅那鸟的踪影。等鸟飞走了,我低下头来提煤篮时,却发现煤篮子不见了。我当时就急得哭了起来,这要空着手回去,肯定要挨一顿打。我正急得四处寻觅时,一个大汉经过我身边,他见我抹眼泪,便问我缘由,我说了后,他分析就是大树旁的那户人家悄悄拿进去了,他带着我进到那户人家里找,一进去,我就四处瞅起来,终于我看见墙旮旯里隐藏着我的煤篮。上面覆盖的牛皮纸正好被风吹开了一角,我走过去拎出煤篮,对他们说:“ 这就是我的蜂窝煤“ 。那户人家见露了马角,只好说是逗我玩的。有了这次教训,一路上我再也不敢打野了,一气挎回了家。结果我的胳膊疼了好几天。这件小事到如今我仍记忆犹新,可见那个时代买蜂窝煤的艰难。因为搬运蜂窝煤太艰难,所以后来城市里就开始自制轮车来拉蜂窝煤,就是想法弄四个小轮或轴承,在上面铺块木板,固定后绑上一个绳索。就拖这个轮车去买蜂窝煤,虽然省了不少力,但因轮车小,上面只能放一个小筐,一次拖不了多少煤,买一次蜂窝煤也得来回跑几趟。另外装上轴承的小轮车在大街上拖起来会吱吱呀呀地响,这种噪音也成了那个时代城市常有的一种音韵。好容易买回来的蜂窝煤因太潮湿,一般要放在门外晾干后才搬到家中。所以那时城市许多家门口都可以看到晾晒的蜂窝煤。还有在家里储存蜂窝煤也是个头疼的事,那么一堆煤,家里又那么窄小,得仔细算计思谋。买回的蜂窝煤好不好烧,完全看运气。如果煤质好,掺的黄土配比适合,火就旺,烧好一顿饭和烧两壶开水没问题,续煤时还能夹得起来。运气不好,那就麻烦了,遇到煤质差的,有时饭还没烧熟,就没火苗了,只有再续上一个煤,等燃烧起来,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因黄土配比不合适,或所掺黄土的粘性不够,用火剪夹不起来,有时刚夹到空中,突然碎了,火花洒落一地,甚至会烫伤手脚。因为这个缘故,到七十年中下旬,城市里就开始流行自己在家做蜂窝煤,这首先得需一个做蜂窝煤的模子。那个时代,这种模子没地方买,都是求在工厂里做机修工或钳工的亲友们做的。那时会做蜂窝煤模子的工人很令人刮目相看。因为煤模子是可以作为很好的礼物送人的。自己做蜂窝煤也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人做太累,往往会请上三两个亲友一起帮忙做。将准备好的散煤和黄土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搅匀,再用水和匀,和得干了也不行,太稀了也不行,和得正合适了再用模子杵进去,一个个地打出蜂窝煤来,做一次蜂窝煤往往会劳累一天,称得上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一次,我做了几百个蜂窝煤晾在门前,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就都上班去了,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我们做的蜂窝煤浇成了一堆烂黑泥,让人欲哭无泪。想起烧蜂窝煤的日子,就不由得感慨万千,看看如今厨房里的天然气,又干净、又快捷、又方便。生活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呀!篇七昨天回了趟老家,去看我的父母亲。到家的时候,父亲在用黄土填补地坪的缝隙,准备拓宽加厚原来的地坪。父亲说母亲到老屋湾塘里取鱼嫩子了,很快就回来。因为政府的安排,要农田改造,我们村的田都没种稻谷,其目的是减少农药化肥带来的侵蚀,还原土壤生态性质。父亲说: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一到双抢季节,大人小孩都要出工,各尽其劳。一个队,大概百来亩田,从开始到忙完,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需要四十天时间。牛耕田太累用牛栏枝子抽牛也趴田里不起来,人力打稻机,人力耕田,用人力完成所有的工序。我很小的时候,看着大人踩打稻机,汗流浃背的,我也下田帮着搬禾把子,高一脚低一脚的,溅到全身泥巴水。回想那年代,多么的辛苦。父母和邻居在很远的村一起作了两亩田,父亲估算,大概能扮三千斤谷。现在的农业年年丰收,不怎么去招呼也是亩产上千斤,而且耕种施肥大都用机械化,收割机十多分钟就能收割一丘田。最神奇的是,“洒药也用无人飞机”。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受益。虽然是按面积收费,但确实省时间,投入的劳动力更少,使耕作者变得更加轻松。剩于的时间可以扩大副业,或外出短时务工,增加年收入,令生活更加富裕。花生也收了,洗干净晒干收在楼上。只是种的不多,但每一粒花生都饱满,壮实。园子里的蔬菜长得还行,辣椒树虽不高大,却挂满的是朝天椒,红红的。瓜棚架上有丝瓜、扁豆、冬瓜、红豆角,虽不成气候,却够吃,还晒了很多干菜,储备着。自种的几株无花果结了些果子,已经熟到开裂,桔子树也结得满满的。父母舍不得摘,更舍不得吃,大概是等着我们回去。说起孙男孙女,母亲对这些似乎并不太在意,只是对我的体贴与照顾更入微了,问身体啦,生意啦,收入啦,子女教育啦。毕竟,这是她自己的儿子!吃过晚饭,在友人的催促下,就匆匆离家,父亲按照母亲的指示,依旧弄些平日种的菜给我带上,萝卜菜、鱼嫩子、还有些鸭蛋,说乡里的土鸭蛋吃了对身体好,能去湿气。虽然已是晚上,小镇门店的霓虹灯,闪耀着耀眼的光。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灯火,每一处灯火都是一个归宿,是一个幸福和团圆的港湾。迎着凉凉的秋风,感觉惬意。不久,我们到了“欣翔歌舞厅”,室内歌声嘹亮,每一个舞者,舞曲优美,非常的热闹。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来愉悦自己,通过歌舞释放自己的压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吧。山乡在变!以前的水泥路又加宽了,两旁长满着花草,临路的房子建好一栋又一栋,也有重新装修的,看上去格外的漂亮。村上书记说,现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农村搞种养业的都会亨受到政府的奖励。我们村现有“蔬菜基地,龙虾基地,无花果基地,还有一家喂养牛羊的”,规模都不小哦。我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变化是翻天復地的,农民最直接的是享受到农业补贴,教育提高,科技的运用。种养业、农家乐、KTV 这些行业的兴起都得益于政策带来的好处。“响应党的政策,适应新形式,发展新农业。”农村的创业前景广阔,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利用固有的资源,学习先进的技术,加之农民自古就有舍得干的韧劲,兴家致富的门路千万条,行行都有发财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群众团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