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1069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青年的 12 封信读后感 7 篇【篇一】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 12 封信。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篇二】读高中时领略过朱光潜先生著作谈美,所以他一直以“美学家”的形象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读大学了,发现这“十二封”写给中学生的信,起初还有些许遗憾,觉得错过了最佳阅读时期。但读毕,却意识到现在的大学还不及那时的中学,尤其在思想深度方面。现在读,还不晚!我反复地揣摩、思考这十二封信,稍有所感。谈读书,这本书中不止一封信谈论了读书这一话题。这也难怪,学生的本分之一便是学习,而且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信中谈及读书的门类,朱先生并未推荐什么是必读书,反之,他告诉我们什么书不用读。信中并未全面地推崇国学,而是告诫青年读书要“博而后渊”,先是要广泛地涉猎,让自己的求知欲拓展到尽可能宽的领域,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类继续研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发掘自己兴趣的真正所在点,二是可以将学问融会贯通,在一个领域内做出新成果。信中举了几位西方大师的例子,比如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始祖,他的本业是文学;再比如亚里士多德,几乎是全才,每一个领域都有他的身影和贡献。信中同时也谈及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出了毕业之后继续学习的倡导。朱光潜先生在那个时代的预言果然应验,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础。谈道德与恋爱。信中所谈及的这个话题可以说既敏感又实用。信中谈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说道德与恋爱哪个更高尚,当然在历史上持哪种观点的都有,而且理由都讲得很有说服力。因此朱先生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论点:在道德的世界里,道德至上;在恋爱的世界里,恋爱至上。两者并不冲突,只是各属门类不同。道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而且总是被拿来判断是非,很实用、也异常令人反感。但不能因为常用,便受到反感。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必须有为祖国而努力奋斗的思想。且不论能否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即便是做一个平凡的、合格的公民,首先也要规范自我。只是如今的大学生再也不完全是昔日的天之骄子,国家栋梁。这与我们民族所受深重苦难而养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能做的是修养自身,以量变寻求质变。谈动静。书中将动静两个方面分开讨论,其中一封专谈动、一封专谈静。谈动,号召我们多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谈静,号召我们耐心做学问,绝不可浮躁。信中提及那时学校的学风浮躁,争相以拥有社会名流任职名誉校长为骄傲,只顾粉饰门面,全然不想教学质量。这种现象昔有之,今亦存之,吾辈需警戒之。朱光潜先生是前辈大师,但在这十二封信中完全以一个“朋友”的口吻来表达,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切自然。这十二封信,深入浅出。每一封观点鲜明,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立意深刻、用词讲究。而且信中所列举的实例形象生动,理解起来十分容易。但若不细细品读,那么信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莫说中学生,即使大学生恐怕也未必能完全领略。【篇三】之前已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而在给侄子买书的过程中,又入手了朱光潜先生早年的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看便是爱不释手。先生平易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诲溢于笔端,仿佛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困惑,若用“迷糊灌顶”“豁然开朗”这些词,也绝不会有夸张之嫌。王安忆说过,读书,更像是寻找一种共鸣,尤其是当作者道出了你想说却一直无法表达的感受,我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而读先生的这本书,就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感受。虽说这本书当时主要是为中学生而写,而且年代也已久远,很多社会现象多已陈旧,然而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时,发现里面提到的困惑,即便是现在踏上工作的我们,也还是会面对,一些过去的社会现象也已经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经典的语段,也作了自己的一些评注,现摘录部分如下: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麻木”这个词,竟觉得有些刺眼,或者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体味着敏锐力退化这个痛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已足够让原本麻木不仁的我们更加不堪,就仿佛青蛙待在渐渐煮沸的水中,没有切肤的痛楚,也就不曾试图去改变,等待着的只是其他知觉一起的慢慢消退。曾几何时,我们再不能像孩子那般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也再不会执着地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总有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暂时抛开我们内心想做的一些事,然后,还会为自己找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太忙了。其实我们在忙什么呢?如若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怕是忙什么都只是无事忙而已。所以,无论当我们想做什么,如果可以,就不该迟疑。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为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于质朴无华的话语中,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在他这十二封真挚而又深刻的信件中,无一不透露着他的美学思想,我们恰恰缺少美学这一课。而这本书多少可以减少些我们的遗憾,相信它一定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一定能滋润我们的心田【篇四】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的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我深以为是。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朱先生如是说。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是的,人生解愁,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先生是这么说得。或许与我本身得性格有关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时光”。一壶清茶,一卷诗书,一架藤椅,一帘好景,加一年数百变幻的岁月与一日更替不绝的时光,所为神仙逍遥,我怡然自得。对我而言,“静”比“动”更能纾解愁情,原是那袅娜的青烟,是可以燃尽世间纷扰繁杂的吧。在前头我曾提到,最近由于学习之事,我有些许烦恼,而我与朱先生也在文章会友中渐渐熟识,他便在升学一信中告诫:“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能我之前错误地定义了学习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认真完成的事情,却不是一件务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的兴趣,取决于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需要对我的选择负责,而我的选择服务于我的生活,我将学习看作一种义务而将其与我的生活分割开来,那它必然成为我的负担,那我便不可能将其杰出地完成了。论述至此,大都为鄙陋之言,观点浅薄,不曾有条理。我才疏学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阅罢此书,我在前行路上便会多一位挚友了吧。【篇五】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为第一层面,密切围绕青年的生活所给出青年自身修养的四个建议。第二层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开拓了青年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发展问题。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为第三层面,所谈话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青年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浅薄的认知把这十二封信分为三个层次,这或许不恰当,甚至可笑,这只是我作为一名读者自己的看法罢了。在“谈读书”中,朱光潜先生阐述了读书的益处及其方法。中国有一句古话这样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仅仅依靠生活经历的积累,也需要平时多读书。在一本值得读的著作当中,我们会得到人生的新认知或者是心灵的感悟。不过总是有些人以自己很忙来为自己不能读书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但是,不还是有一句话这样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挤一挤就有了。”如果不能读书的话,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决心去读书。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只要你下定决心了,我认为都可以去付诸行动。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在书中寄托我们的情感。这样的我们,才不容易在如今这个诱惑重重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在书中,可以保持最初的自我,不失去那份本心!在“谈动”中,朱先生说到:“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依朱先生之意,“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活动,它更多的代表了一份生机。每个忧郁的人必定是那种没有生机的人。而那些整天生机勃勃的人,他们忧愁的时间肯定不多。因为他们有所发泄。对于青年的我们而言,应该是要充满生机的面对每一天。在谈“静”中,朱先生指出人生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静”是指心灵的空灵。唯有做到心灵的空灵,才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去领略,去感悟。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闲,闲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在谈“升学与选课”中,朱先生谈到中国大学的现状,一味的追求名气,却忽略了它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能力越来越不足。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只追求学校的名声,而忽略了我们进入学校的真正目的。而在面对选课的时候,大家都为了去适应社会需要,而放弃了自己的乐趣。可是朱先生却通过这封信告诉大家,只有符合了自己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还强调人生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享受生活,其次才是事业。假若为了事业而忘却生活,那么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在谈“写作”中,朱先生说过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的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先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写起,再转到议论文中。在写作时要谨慎,细斟慢酢。每一个字都要细细的推敲。在谈“情与理”中,朱先生进行了一种辩论,我们的生活到底是应该受理智支配,还是受感情支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智不是万能的,感情也不是。纯粹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也是冷酷的,恨刻薄寡恩的。生活不可能完全的理智下去。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所以一个正常的生活是理智和感情并存的。这本书中谈到当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俗,无可救药。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简单地说,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不急功近利,不过度追求高效率。这段话与当下各种关于高效率的畅销书背道而驰。但,难道不是这样吗?拿医学教育来说,过度追求缩短培养年限,追求高产出,所培养医师技术不精,定会加剧目前不乐观的医疗环境在书中第一封信就是谈读书。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毫无意义,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朱老在这封信中并未给出当代青年应当读的书籍,要知道读书就像探险,不能全靠别人去指导,要自己费些功夫去搜求。在探险中,你就会知道,哪些书是真正适合自己。朱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特色;第二遍,以批判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书笔记,记下精彩的部分和你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帮助记下精彩的内容,还可逼你仔细,逼你思考。医学学习固然繁而杂,甚至周围不少同学放弃阅读。但,仍有不少时间也可以挤出来。最后,希望自己忙里偷闲,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两封信变成为对我感触最大的两封信。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上疏通后,再谈摆脱就再合适不过了。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辞职,尽管每天嚷嚷着要辞职,于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了我,认准自己的目标,专注而又大胆的去追,舍弃旁枝末节。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这十二封信虽短,却意味无穷。我一读再读,看不透纸上浅薄的文字中所描绘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读再读,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另一个世界。【篇六】“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书中,朱光潜老先生如是说。人生在世,快乐最重要。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其实,仔细体会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带给我们最纯真的快乐。心中平静喜悦,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低头赏花,是临水观鱼,还是听风赏雨,都是其乐无穷。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感慨地说:“风景这么优美的地方,如果盖一座佛堂就好了”。天帝随手摘了一株草插在地上,说:“世尊,佛堂盖好了”,佛陀开心地说:“善哉,善哉” 。在佛陀的心里,每一个好的地方,好的心情,好的希望,都是佛堂。我们也应该时时不忘建造自己心中的佛堂。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以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穷无尽的财富,自己才能获得快乐,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他们会对心爱的人信誓旦旦地说:“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待我功成名达,许你花前月下。待我名满华厦,许你放歌纵马。待我高头大马,许你嫁衣红霞。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被称为人生四大喜事,但它们带给我们的快乐,在漫长的人生中也显得很短暂,也只能带给我们一时的快乐。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永恒的快乐。在世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朵花,有的人花朵凋谢以后,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名利俱收,收获颇丰。有的人只会开花不会结果,一辈子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平平淡淡的走完一生。大多数人都是在过着平淡的生活。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努力绽放,盛开出最美的姿态,散发醉人的芳香,芬芳自己,芬芳他人,芬芳世界。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我敬畏哲人的话,由此我成了习惯思索的人。我知道,思索是艰难的。但我后来发现,要使自己快乐起来,那是更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我突然会问自己,我快乐吗?我为什么不快乐?这时我才惊异地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阴影之中。多年来,挫折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沉重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世俗中的艰辛我都经历过了,世俗中的幸福却往往与我擦肩而过。尽管我不是个非常功利的人,但我也会感到懊丧与无助。也曾用“我曾为没鞋穿而痛苦,直至我在街上看到没有脚的人”这样的句子来自慰,但终究无法走出痛楚的樊篱。为什么会如此痛楚,是困于情、困于物,还是困于名利?我在认真地思考。我终于发现,我内心其实一直潜藏着一种可怕的虚荣。多年来经受过的挫折其实是不必介怀的,因为我们毕竟挺过来了,以后的路还得往下走。重要的是活着。面对世俗中的很多眼睛,其实也不必太在乎。因为,我们不是为别人而活,我们不能生存在别人的唾沫星子里,我们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人。重要的是要心存善念,在自己生存的有限时空里,做更多的事,做一些于人于己于社会有益的事,那也就无憾了。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庆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了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了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其实,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了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篇七】读罢此文,颇有受耳提面命之感,我们的青年还是好的,只是很多时候,缺少一个悉心指导,亦师亦友的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世间有比许多人忙得多的人,这些人能在忙中做成学问,所以他们就有大成就。中山先生向你至敬,“光”啊!现在才知道,中山先生您每天那么忙都手不释卷。我觉得读课外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兴趣的所在经典的书籍,确实需要有耐心和静心下来,并且不断的思考,由浅入深。我同意这一点拙劣的思考:1. 直接看大学者的书极有可能看不懂,书籍高深,水平不够会造成厌弃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看其他人写的解析书一步步走近原著 2.看书评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作为对比参照,也可以理清思路读书还是要靠自己去找,自己找到可读的好书,可以引起你灵魂共鸣的书,读起来才是一种享受,才能深刻明白书中的道与理,才能已无上的成就感。3.应当阅读西方书籍,西方人当时充满幻想,冒险,探知。爱国精神书籍,第一遍须快读,(读完就忘)。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经常被作者带着走,没办法批评)。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这个可以做到)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还可以让你慢慢读)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简单点好,多了以记不住)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泡制”(这个不好找)。关于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落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在人的心情上也适用。尽性,生活快乐,灵魂得以升华,生活的目的于此,生活的方法也就于此。道理是这个道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还是修养不够,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睛。实才好。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哪有时间去忧郁。一切静好,我喜欢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作人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正如,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要我对着无趣的人勉强应付闲谈,真觉得苦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 饮酒。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古今中外,许多大人物能在苍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皆因能镇静。青年与社会关系何在,如果不能给出新的规则,如何打破旧规矩,对旧规则没有深刻的认识,如何创立新规矩 ,守旧是他们都没有给出新规则的合理依据。我们应当不断学习,破茧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