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yoush****ohua2 文档编号:467857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1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 zh),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神权为王权服务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2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 ”这表明分封制( )A分土分民 B维系亲情 C家国情怀 D贵族专权3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4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 ,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 。上述现象反映了( )A家国的紧密结合 B等级秩序森严 C世卿世禄的延续 D宗族观念浓厚5有学者说, “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 “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8 “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A挖掘官员潜力 B控制官员数量 C预防宰相专权 D加强中央集权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0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 ,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11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 )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12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 )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13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1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十将军职位不对全体公民开放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 10 个选区中选出15伯利克里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利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贪污的局面16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合理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17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 6 000 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任期制 B代议制 C任人唯贤 D “轮番而治”18在雅典处理乡村事务时,民众都有发言权,他们必须说服对方,使大家相信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手段。乡村日常事务中,特别是宗教节庆和祭祀,都要求村民要一起商讨,甚至需要某方达成妥协。这些做法( )A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发展C说明在雅典人人平等 D说明了雅典民主过于强调形式19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20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 ”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211957 年 9 月,为执行最高法院判决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该事件说明( )A联邦政府可以取消地方的自治权 B南方各州地位低下C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 D军队可以任意干涉各州事务22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 1787 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 ”其意在肯定 1787 年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2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C联邦法律至上 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24(2018寿光一中检测)1862 年,俾斯麦发表“铁血演说” ,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首相主持帝国政府B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C帝国议会立法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D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26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 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27据统计,19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 100 万元下降到 1 600 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艘下降到 70 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C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28有学者评价中国近代某一事件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9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 ,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时期 B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D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31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 )。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32(2018寿光一中检测)“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 ”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33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 1912 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34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35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36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 ,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困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这表明( )A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 B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D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3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38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39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40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后,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了。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材料三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 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3)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1839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请回答:(1)根据史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8 分)史料二 如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提线木偶(2) 史料二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史料中找出依据。史料三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3)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对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 史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史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2) 根据史料二,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史料三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3)材料中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人员非常广泛说明了什么?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宁阳一中 2018 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 项。A、B 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 项对题意理解错误。2.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 “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得出分土分民,故 A 项正确。3答案 B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故选 B。4.答案 D解析 “九世同居” “十三世同居”等反映的是家族、宗族观念,即上述现象反映了宗族观念浓厚,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而未涉及“国”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的问题和世卿世禄的问题,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5.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 “中央官制之先河” ,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 B 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 D 项错误。6.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7.答案 C解析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故答案选 C。8.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 C 项。9.答案 C解析 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 C 正确。10.答案 B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 A 项不正确。C 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11.答案 D解析 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D 项。12.答案 D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 B 项错误;材料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 C 项错误;材料 “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D 项正确。13.答案 C解析 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4.答案 B解析 由“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故 B 项符合题意。15.答案 C解析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或者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候,使得公职人员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在实践中让二者统一了,这是对民主的维护,所以C 符合题意。题干提到的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城邦居民,故 A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公职人员与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故 B 也排除;D 与题干无关,故排除。16.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可以推断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17.答案 D解析 民众法庭作为日常司法机关,其成员是有任期的,任期结束后,通过抽签形式产生审判员。材料主要表述的是抽签,因此 D 项符合题意;代议制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B 项错误;抽签的人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C 项错误。18.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并非是不重视少数人的利益,故A 项错误;古雅典基层民主的妥协和中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民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借鉴,故 B 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只是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不可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知道,雅典民主在实践中确实有着一定的实用性而非过于强调形式,故 D 项错误。19.答案 B解析 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是指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利法案只是限制王权,尚未结束国王的权力,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不符合史实,排除;“光荣革命”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0.答案 C解析 权利法案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定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得以完全体现。1689 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从诸多方面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从而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1.答案 C解析 由“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 ,说明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故选 C;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美国各州高度自治,排除A、B、D。22.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简洁” “奠基石”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1787 年宪法具有持久不衰的原则和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原则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分权与制衡” 。A、C、D 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23.答案 D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具有民主性,结合 1787 年宪法的内容可知,规定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选D。A、B、C 无法体现主权在民的特点,皆排除。24.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的强权主要体现在君主拥有实权。所以本题选 D 项。25.答案 D解析 从宪法内容“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 ,同时在闭会期间,两院也有权要求总统召集两院开会,体现出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A 不符合史实,B 材料未体现,C 说法不全面,故选 D。26.答案 B解析 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故选 B。27.答案 C解析 鸦片战争爆发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特别是上海的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28.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确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而使贫民们深感失望,所以这一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而非特权的森严,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9.答案 C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西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西方列强侵略,客观上承担起了理应由资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答案为 C 项。30.答案 C解析 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故答案为 C。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是指洋务运动,排除 A。B 与史实不符,如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仍寄希望于清政府改良变法。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 D。31.答案 B解析 从“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可以判断 A 有根据。从义和团简单地“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 ,可见其斗争方式不当,D 有出处。从“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的评价,可知作者对义和团反抗侵略是肯定的,C 项与材料相符。从作者认为义和团这种“处势应变”的方法“非宜”来看,可知 B 与材料不符。 32.答案 C解析 “爱国心所发”强调的是爱国, “拒外国人为目的”强调的是反帝,所以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3.答案 A解析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答案选 A;D 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C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34.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故 D 项正确。35.答案 B解析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 A 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 B 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 C 项错误;民国政权在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 D 项错误。36.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 “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 D 项正确。37.答案 A解析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 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38.答案 B解析 A 最具有干扰性,无产阶级参与斗争只是广泛性的一个方面,而资产阶级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 D39.解析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了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故选 D 项。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 A 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 B 项。C项是原因之一,不是表现,排除。40.答案 C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教育的改进等问题,故 A、B 两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五四运动后,故 D 项错误。41.题(14 分)答案 (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3 分)(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6 分)(3)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3 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2 分)42.题(15 分)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2 分)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 分)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4 分)(2)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依据:“提线木偶” “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 (2 分)(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 分)43.题(11 分)答案 (1)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 (3 分)(2)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2 分)(3)事件:五四运动。 (2 分)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 分)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