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纪检监察知识应知应会测试卷与关于新形势下干部“德考”的思考两篇关于新形势下干部“德考”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考评政策,将干部“德考”考实考准,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一要明确加强“德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官,治官先治德” 。加强干部“德考” ,是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具体要求。加强干部“德考” ,是筑牢干部思想堤坝的重要之举。李源潮同志指出:“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加强干部“德考” ,可以促使领导干部严以律己,校准思想标线,守住行为底线,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切实筑牢思想信念的堤坝,以免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加强干部“德考” ,是引导培养年轻干部的关键一环。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年轻干部的培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祖国未来。加强干部“德考”,可以让年轻干部在踏出校门、步入职场之初,就对干部之德从思想上重视、从观念上认同、从行动上践行,让厚德成为其最坚固的安全堡垒。加强干部“德考” ,是选准选优领导干部的必要举措。切实加强干部“德考” ,有助于解决关于干部德的评价中存在的标准空泛、方法简单、结论公式化的问题,有助于全面考核识别德才兼备的贤能干部,科学、准确选拔对事业、社会、家庭有责任感和心里有组织、眼里有群众、行为有分寸的干部。二要认识目前“德考”的局限性和问题性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干部的德,树立起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但在实践中,干部“德考”却并非易事,甚至会陷入考不准、考不实、不会考的困境。“德考”标准抽象化。现阶段领导干部“德考”常常过于笼统,定性多于定量,意义讲得多,措施不具体,一般只采取测评的方式,内容只有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描述,缺乏具体尺度,从而使组织者难以把握、不好操作。“德考”过程简单化。由于“德考”标准抽象、不易操作,在实践中干部“德考”往往放得较宽,还可能被“习惯性简化” ,甚至被高度“矮化” ,干部“德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有时甚至是“隔靴搔痒” “虚晃一枪” ,变成走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德考”常常陷入“无可考”的困局中。“德考”结果边缘化。 “德考”的评价标准不一、评价过程简化,使“德考”结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因此,在考察干部时, “德考”结果往往被淡化、虚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德考”的惩戒和激励作用乏力。三要探索未来“德考”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加强干部“德考” ,应该始终坚持把“德”作为选拔任用、考察干部的“方向标” ,要用好“官德尺” ,提升精度和刚性,让“官德尺”真正刚起来、硬下去。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德考”新思想、新方法,走出干部“德考”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困局,给传统“德考”的方法、内容注入新元素。要把“德考”纳入干部考察始终。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干部考察的各个环节均要加入对干部德的考核,并且将其摆在优先位置,干部述职先述德、民主测评先测德、个别谈话先谈德、民意调查先查德,从而从思想上提升干部对德的重视。此外,在征求纪检(监察)、zd、信访、审计、卫计和公法检等单位关于干部廉洁自律、计划生育等方面意见的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其信用信息,对有不良信用记录人员,应“一票否决” 。要在“德考”过程中扩大民主。考察干部的德,就必须充分了解干部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干部考察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听取与干部工作、生活有关联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在具体操作中,民主测评的人数要尽量多、个别谈话的范围要尽量宽、民意调查的渠道要尽量广。同时,对身处要职或关键岗位的干部,要合理确定人数和范围,并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要加快“德考”档案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干部“德考”档案,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年度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及考试违纪舞弊、学历造假等信息纳入档案。同时通过定期走访和了解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交友圈,收集、记录常态化考察所获取的干部德行信息。此外,还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社交网络和民间网站等信息渠道,收集领导干部的德行信息。据此建立完善的干部“德考”档案,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加大“德考”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的运用是干部考核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兑现考核结果,做到赏罚分明、奖优罚劣,会促进先进,鞭策后进;考核结果不能兑现,则会使被考核者认为考核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挫伤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使考核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要特别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在结果运用上,除了与晋升工资、奖金发放、评先评优等挂钩外,还应重点加强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培训、调整交流等方面的运用。纪检监察知识应知应会测试卷处室: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中共中央政治局( )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A、2012 年 11 月 4 日 B、2012 年 12 月 4 日C、2013 年 12 月 5 日 D、2012 年 12 月 5 日2、 民主集中制是( ) 。A、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广泛的民主相结合B、广泛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C、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D、广泛民主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党的纪律处分有 ( )。A、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B、警告、撤销党内外职务;留党察看、取消党籍、开除党籍C、 警告、严重警告、撤职查办、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D、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4、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施行时间为( ) 。A、2015 年 8 月 B、2015 年 10 月C、2015 年 12 月 D、2016 年 1 月5、党组织如果在维护党的( )方面失职,必须受到追究。A、职责 B、宗旨 C、纪律 D、规范 6、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 ( )的总要求。 A、两个必须 B、四个必须C、六个必须 D、八个必须7、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 ( ) 。A、职务 B、级别 C、工资 D、工资档次8、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 (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A、重预防、强高压、长震慑B、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C、重遏制、不减压、长震慑D、重遏制、强高压、长威慑9、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情节严重的,给予( )处分。A、记大过 B、降级 C、撤职 D、开除10、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两覆盖”指 ( ) 。A、派驻监督全覆盖、巡视监督全覆盖 B、纪律监察全覆盖、法律法规全覆盖C、纪律监察全覆盖、派驻监督全覆盖D、派驻监督全覆盖、法律法规全覆盖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2、三大攻坚战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 ) 3、 “三清”是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白。( )4、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 )5、对违纪党员免予党纪处分,应当作出书面结论。 ( )6、对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党员,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7、依法被劳动教养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但是中共中央和中纪委另有规定的除外。 ( )8、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机关或者受处分党员所在单位,应当在六个月内将处分决定的执行情况,向作出或者批准处分决定的机关报告。 ( ) 9、发挥“三个作用”是指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发挥领军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 ( ) 10、党员受到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两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50 分)1、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种类有( )。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降级 E、撤职 F、开除2、 “两聚一高”是指( )。A、聚力创新 B、聚焦富民 C、聚集创业 D、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留党察看期间,受处分党员不享有下列哪些权利 ( ) 。A、表决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申诉权4、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任务包括( ) 。A、严肃党的纪律 B、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C、纯洁党的组织 D、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贯彻执行5、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二十四字”方针是( )。A、事实清楚 B、证据确凿 C、定性准确 D、处理恰当 E、手续完备 F、程序合法6、 “三不腐”机制具体内容是( )。A、 B、不能腐 C、不愿腐 D、的有效机制7、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指( )。A 、转职能 B、转形式 C、转方式 D、转作风8、 党坚持( )、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A、标本兼治 B、惩罚兼施 C、综合治理 D、惩防并举 9、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具体内容有( )。A、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B、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C、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D、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E、严厉惩处违纪违法行为10、党委(党组)书记履行主体责任“四个亲自”是( )。A、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 B、重大问题亲自过问C、重要环节亲自协调 D、重要案件亲自督办E、重大事项亲自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