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450756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两方面内容 传播的基本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即信源 信息发出者 个人 群体或组织皆可 受传者 即信宿 信息接收与反应者 个人 群体或组织皆可 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 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传 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媒介 即传播渠道 信道 手段或工具 讯息的搬运者 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 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 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二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美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五 Who 谁 Saywhat 说了什么 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whom 向谁说 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内容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评价 a 意义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b 不足 单向直线模式 未提供反馈渠道 未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 韦弗数学模式 美 C 香农和W 韦弗 传播数学理论 内容 信源 发射器 接收 噪源器 信宿 评价 a 意义 导入噪音概念 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 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b 不足 直线单向过程 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 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 观点体现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 内容 a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 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讯息循环 相互作用 b 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 接受和解读符号 解释者 解释意义 和编码者 符号化和传达 的角色 评价 意义 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正确 不足 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 平等 的关系中不合适 仅适于人际传播 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内容 a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 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b 大众传媒 传播者 与一定的信源连接 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 个人集合体 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相联系 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评价 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在香农 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内容 补充反馈的要素 环节和渠道 拓展噪音概念 评价 a 意义 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认为噪音对讯息 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b 不足 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三 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 序列性 结构性 二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美 赖利夫妇 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内容 意义 a 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 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 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 即人内传播 意义 b 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 形成人际传播 c 个体系统不孤立 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 形成群体传播 d 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 与社会政 经 文 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 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 马来兹克 大众传播心理学 内容 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 场 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 a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同僚群体 社会环境 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 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 内容 b 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 受众的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群体影响 社会环境 媒介内容的效果 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c 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受众对媒介的印象 该模式表明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评价 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 不能轻下结论 二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 日本学者 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 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 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 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 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从马恩的 交往 概念出发 把人类交往分三类 a 与人的体质有关的 能量交往 b 与物质生产有关的 物质交往 c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 符号或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 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 与社会生产力 科技 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阶级社会 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人际传播 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 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 大众传播 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 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 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 2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 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 交流 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 总之 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 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