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7253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命题范围: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个2分,共64分)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名师点睛】本题是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思想观点的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要是严刑峻法及君主集权;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等。复习时可以结合每家学派代表人的具体观点主张详细进行比较。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儿子要顺从父亲的任何行为,小辈要无条件的尊敬长辈,所以与儒学宣扬的道德相符合,故答案选择D项。A项内容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反。B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A.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B.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C. “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D. 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礼是维护分封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的工具,A项说明了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等级高低决定了其住宅规模的大写,符合题意要求,B、C、D项只体现了对城市的管理,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秩序故答案选A。考点: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点评:中国的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它和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4.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意思的理解能力,结合史实分析可知,老子本段话实际上就是其思想主张,即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因为统治者干预太多,向民众索求太多而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因此主张统治者要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仁政是儒家的主张,排除A项;“加强控制”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5.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6.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 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 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是百家争鸣,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7.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说明墨子主张任用贤能之人治理国家,结合备选项的文字含义可知答案选B,A C D三项不是强调重贤任能。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墨家思想点评: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代表了刚刚兴起的平民阶级(自耕农阶层)的利益因而拥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墨家主张注重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发明创造,从而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坚信荀子的理论”,可以判断出只有A项符合题意。因为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CD不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思想9. 韩非子格外强调君主权势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他指出君主应“独制海内”,否则“爱臣太亲,比危其身;人臣太责,必易主位”韩非子A. 最早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B. 认识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C. 反对设立各种政府机构D. 主张君主应实行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君主应“独制海内”体现了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实行集权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材料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10.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C【解析】“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符合墨家思想主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符合道家思想主张;“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符合法家思想主张;“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符合儒家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排列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1.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师道尊严是儒家的思想,故乙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和谐,故甲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丙正确,故C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故丁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12.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 重征赋税 B. “无为而治” C. 实现“仁政” D. “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 故排除AC,选B。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学的态度,排除D。13.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是A.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B.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D项正确。A项中的君权神授思想表述片面,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C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故排除ABC三项。14.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等信息,可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故答案为B项。董仲舒新儒学形成于西汉,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不是古代文化都有的特点,排除D项。15.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16.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 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B. 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C. 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D. 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流变,都是符合题干意思的;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说法错误,“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说明侧重点不同,但并未抛弃,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点评: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1)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正统思想。(2)因素:自身思想的发展变化。借鉴吸取其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加以改造;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思想家个人的努力。17.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A. “仁政”思想 B. “天人感应”学说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追求的个人性格。“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但那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是理学根本的思想。根据宋明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三纲五常,可知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核心内容18.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由题干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得出体现的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19.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 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 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D项,宋明理学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万物和人的关系,其思想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都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A项,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该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宋明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了儒家伦理的作用,使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但是儒家伦理自西汉董仲舒提出以来便一直存在,并不能体现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C项,该项表述在孔孟的思想中都有体现,不是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20.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2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致良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可知符合南宋朱熹学说的“格物致知”观点,认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A项正确。B项是陆九渊的主张;C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22.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作为正宗,认为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亵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明显不同,即均正确;题干中无法得出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故错误;题干中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亵渎程朱理学,并非背叛儒学,儒学范围较大,并非只包括程朱理学,故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故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23.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C.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题干是描述对于李贽的评价,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描述的内容与明代时代特征不符,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24. 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A.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B. 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C.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错误,排除;B、C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25.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A. B. C. D. 【答案】D【解析】柳宗元强调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取得分封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目的在于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并非是肯定君主制,故错误;而黄宗羲代表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提出质疑,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故正确;说法错误,二人由于阶级立场不同故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相反,二人观点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D。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A;BC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27.“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A. “克己复礼”B. “穿衣吃饭,即是伦理”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大体含义是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是重视农本生产勿夺农时,即孟子所主张的要对民众实行仁政,而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仁政的特质,A D两项是压抑人性的表现,C项与仁政无关。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多反映在儒家学说中,先秦时期的孔,孟,荀三位思想均有所论述但又各不相同。以后儒家弟子即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整,即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出现达到顶峰。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本思想却有本质的不同,希望仔细理解体会。28.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与书法相伴而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汉字与书法点评:汉字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商代)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隶书楷书。隶书和楷书的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29.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画有两朵萱花,一只白头翁,画中题诗:“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该画属于A. 宫廷画B. 文人画C. 风俗画D. 宗教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中国古代绘画点评:中国古代绘画演变特点(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如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绘画成为商品30.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然后再结合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我们不难得出答案。3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2.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项,欧洲宗教改革主要是由教会和世俗社会的矛盾引起的,与火药无关。故项错误。项,印刷术推动了书籍印刷效率的提高,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故项正确。项,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欧洲的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因此可以说,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故项正确。项,古希腊智者学派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而造纸术的改进是在公元105年,时间不符。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C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33题20分,第34题16分,共36分。)33.xx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xx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xx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反对理由,由材料“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可得,孔子思想为一家之言,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由材料“什么君君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可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由材料“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可得,此举拔高了孔子的地位。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汉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材料“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第一小问,由材料“汉黜百家奉为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小问,由材料“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适用的”可知,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由材料“在提高全民族文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可知,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由材料“提倡修身律己平实做人”可知,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社会。(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本题考查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及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旨在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个问,根据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得出促进了学术的复兴;从材料一“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概括为满足了教育的需要。第二个问,由材料一“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即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医治疗传染病历程及其作用的认识,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一个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结合所学回答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第二个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得出创立温病学说。第三个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归纳为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本题考查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旨在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该题考查对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