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六周训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77625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六周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六周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六周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六周训练一、单选题1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A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B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D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3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4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始皇第18子)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材料反映出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严重威胁B秦朝灭亡在于没有设立太子C长幼有序为当时社会所看重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5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6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7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棋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9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10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把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11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1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二、材料阅读13(xx福建厦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来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10分)14(xx黑龙江哈三中高三第二次验收考试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材料二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角度主张人性与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君民关系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15(xx云南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商鞅变法50多年后,赵国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他感叹:“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他提出建立新式骑兵并无太多异议,争论集中在胡服上。赵武灵王多次劝导反对派,他曾说:“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故礼月艮莫同,其便一也。”武灵王改革后“略中山地西略胡地林胡王献马”。汉代刘向说:战国有骑,无骑射,骑射,胡兵也,赵武灵王用之。”王国维考证胡服之入中国始于武灵王,胡服衣着方便,后经北魏、唐略加改动,成为正式的官服。秦国商鞅用暴力手段推行变法,虽然成功,最后自身也遭车裂之刑。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急于求成而兼用暴力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而武灵王的改革经过长期蓄势,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最后看准时机,取得良好效果。摘编自孙开泰试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改革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材料“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可知这种“世族”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可以得出这种“世族”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各学派代表的是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利益,故C项错误;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太过绝对,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官吏的俸禄由土地变为粮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因此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官员的待遇的下降,故B项错误;分封制瓦解是源于井田制的瓦解,官员俸禄变化是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官员俸禄形式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马克思这番话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的统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缺乏把各地域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因此秦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D项正确。4【答案】C【解析】材料涉及汉初太子的废立问题,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秦朝亡于暴政,故B项错误;叔孙通强调立太子应当要强调嫡幼顺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为废立太子的不同政治派别,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吏的选拔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论述的观点是:在南朝,由于士族制度日益衰落,士族地主腐朽、不堪重用,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寒人”(门第低微的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主流的选官方式,一直到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之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故A项错误;在南朝时期,选官制度依然是九品中正制,统治者任用门第低微的人“掌机要”不等于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在南朝统治者任用“寒人”“掌机要”,反映的士族制度的衰落,当时的选官标准仍旧是士族门第,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由于士族制度的衰落,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寒人”,即被迫重用庶族地主,故D项正确。7【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8【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把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无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12【答案】A【解析】材料中“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说明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但并非抨击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西汉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只是兼用法家思想,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汉代统治者兼用儒法思想,并没有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13【答案】(1)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6分)(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6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得出受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一中“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得出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根据材料一中“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得出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得出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根据材料二中“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社会动荡对儒学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导致玄学产生,根据所学可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4【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4分)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4分)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4分)【解析】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即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的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15【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赵国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礼崩乐坏,思想活跃,讲求功利。(6分)(2)影响: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改革方式对后世有一定借鉴意义。(9分)【解析】(1)赵武灵王是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从材料“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也可判定时间为战国时期,故考生可回顾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上的社会表现,并将相关内容进行罗列即可。(2)从材料“武灵王改革后略中山地西略胡地林胡王献马”、汉代刘向说:战国有骑,无骑射,骑射,胡兵也,赵武灵王用之”可看出武灵王改革后国家军事实力增强。“王国维考证胡服之入中国始于武灵王,胡服衣着方便,后经北魏、唐略加改动,成为正式的官服。”可看出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故可看出有利于民族融合。“武灵王的改革经过长期蓄势,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最后看准时机,取得良好效果”可看出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