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1690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6)第I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3x15分=45分)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2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3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4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5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观点;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为“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为“大九州”之一。由此可知先秦A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B人们对“天下”认识的视野逐步开阔C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D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6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7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以道自任,而且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这说明先秦士子A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B极力倡导道德修养自觉C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D积极宣扬社会变革主张8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以诗经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汉儒也说诗经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表明儒学家A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功能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C推崇经典文献的历史价值D关注世间的治乱兴衰9史书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诸侯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B他的宣传方式不当C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的实际需要D当时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A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11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得到统治者认同B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都抑制了土地兼并D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12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A“事异则备变” 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加强君主集权 D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13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打倒孔家店能打到中国传统14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B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C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15“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D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第II卷(非选择题)二、 综合题(55分)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 墨子生息的邹鲁小邾国学术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所以当地人喜好学术、技艺。除儒家思想外,这里还保留着夏商遗风,尊天、重鬼神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墨子的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墨子是个手工业劳动者,他的门徒也大都是小手工业劳动者,他们长期劳动、生活在普通民众当中,认为天下之大患,在于“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亲身受过劳作之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墨翟与一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思想产生的条件。(10分)(2)如果我们要研究墨子的出生地,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哪一个。(1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候,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私学所开设的课程是“六艺”。所谓“六艺”,依次为礼、乐、射、御、书、数。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音乐、舞蹈、诗歌;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文字读写;数,计算、数学。其中,“礼”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御、射”属于体育或军事体育课程;“书”属于社会科学文科课程;“数”属于自然科学理科课程。苗雨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材料二: 鲁迅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私学教育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对教育的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5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B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B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3B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显然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4D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5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最早认为整个天下即为“九州”,到周代的“九州之外,谓之番国”,再到战国邹衍的“大九州说”,这说明中国人对“天下”的认识在逐步扩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人视野的逐渐开阔,没有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状况和民族融合的情况,故AD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多数中国人长期束缚于封闭的思想空间,“天朝梦”也坠落为“固步自封”之梦。6B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正确;光武帝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夺权,A错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丞相制约,C错误;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合法性,D错误。7C先秦时期儒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道、墨、法、阴阳等思想家也都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说明先秦时期士子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利用各家思想治理天下,并不是参与政治的意识,故A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都是他们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法家倡导变革,故D项错误。8C诗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和汉代儒家学者都把诗经作为教育子弟“立言、立行的标准”,说明儒学家都极力推崇经典文献的历史价值,正确;材料主要注重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不是礼乐制度,A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没有关注世间的治乱兴衰,故项错误。9C【解析】“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体现了春秋时期儒学不受重视,这种尴尬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孔子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侯当时思想并不是保守,诸侯想通过争霸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诸侯争霸战争需要,不是宣传思想不当,故B项错误;材料实质问的是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原因,这要从儒家自身寻找,故D项错误。10C【解析】西周时期官员都是实行血缘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成为官员,打破了过去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宗法制并不是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依靠才能成为官员,并不是都依据军功受爵,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选官标准变化,并不是君主集权意识的加强,故D项错误。11B【解析】根据材料“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者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同,而是强调两者主张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但是孟子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C项错误。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等同于代表人民的利益,D项错误。12A【解析】材料中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例子说明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奖励耕战的作用,B错误;材料没提及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故C项错误;不要好高骛远不符合材料与时俱进主旨,故D项错误。13C【解析】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文化,后来经过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特点,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并不能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故项错误。点睛:现代主义绘画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14D【解析】依据材料“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知,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故A项错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可知,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没有民族观念,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分析理解。15D【解析】材料中孟子的观点大意为: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称为“王”。由此可知孟子强调统治者要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这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D项正确。甲骨文中“王”字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的观点中认为坚持道德、施行仁政者为“王”,因此他的观点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孟子的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根据材料中的“以德行仁者王”结合所学儒家的观点即可得出孟子强调道德教化的结论。16(1)条件:鲁国经济学术发展的影响;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的实际体验和要求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2)翻阅历史文献;搜集古代传说;考古发现;研究墨子学术文化渊源、文化类型等,其中考古发现最有说服力。(1)本题考查墨子思想产生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国学术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这里还保留着夏商遗风,尊天、重鬼神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只有亲身受过劳作之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鲁国经济学术发展、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的体验和认识、对前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继承、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角度回答。(2)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中要求是“研究墨子的出生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搜集古代传说、考古发现、研究墨子学术文化渊源、文化类型等来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最具有说服力。17(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互相争辩互相学习,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2)特点:提倡德治和仁政。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应当根据材料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等方面来回答。(2)联系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提倡德治和仁政。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18(1)特点: 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德育教育处于优先地位;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 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2)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单一僵化;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结果遏制创新人才的培养。认识: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服务于政治,但不能沦为专制的工具。【解析】(1)根据材料“孔子私学所开设的课程是“六艺”“礼”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御、射”属于体育或军事体育课程;“书”属于社会科学文科课程;“数”属于自然科学理科课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