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9436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2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A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D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3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4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5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6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7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A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B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C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D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8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9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10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11“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C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12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13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了一股“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A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B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C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D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14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苏联出口A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B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C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D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15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一做法A导致农业生产关系的长期落后B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C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货币关系D推动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16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农产品收购危机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17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A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C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18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B工业发展导致农业严重滞后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1919211925年列宁在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行新政。两者相似之处不包括A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B都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C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20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A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22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历 史(一)答 案第卷1【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企业的指导性减弱,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B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答案】C2【解析】30年代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短缺导致无法进行手工酿酒的生产。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答案】D3【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答案】D4【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苏联“二五”计划适当提高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幅降低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是针对“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太快造成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进行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这一调整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5【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答案】C6【解析】表格显示二战后初期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受援国、苏联势力范围国以及美国进口都远远大于苏联出口的数量,说明苏联依靠对西方贸易恢复本国经济,故项正确;表格显示1947年和1946年相比明显是出口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贸易并不能体现出东西方分裂的格局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美苏之间的贸易逐渐减少,但并不是趋于恶化,故D项错误。【答案】A7【解析】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从材料反映的对富农的态度来看,“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就是提倡对富农的无情剥夺。故答案为D项。A项与漫画的背景无关,漫画反映的主题是针对农民,而不是针对上帝,排除;当时国内外的反叛和干涉势力是最主要的敌人,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到1928年开始实行,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材料中的“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是为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因此苏联的上述举措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国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在1925年已基本完成经济恢复的任务,排除D项。【答案】A9【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苏联的工业生产资料所占比例最大,而农业生产则少得可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经济体制太过于注重工业发展,体制僵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平衡经济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时期苏联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答案】B10【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答案】D11【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说明计划经济制约了技术转化。故答案为C项。20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上的变革,排除A项;科技交流受到“冷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模式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决定科研方向”,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从“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所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必然”二字上;C选项过于局限,不应该只是落后国家;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内容。【答案】B13【解析】依据材料“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明显带有感情色彩,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带有主观情感,C项符合题意;并非准确记述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A项不合题意;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无法说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B不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没有弱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答案】C14【解析】此时苏联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积累资金,材料中鼓励出口的目的就是赚取外汇,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A正确;B属于成就;C属于影响;苏联没有经济危机,D错误。【答案】A15【解析】根据“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可知,斯大林的做法牺牲了农业,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B正确;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先进,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答案】B16【解析】根据“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农产品收购危机”,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故B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922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取消,排除A;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答案】B17【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生产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在政府的推动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且于1928年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生产由恢复到增长,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体现了苏联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后来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期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B、D两项错误;这一时期企业生产自主权减少,C项错误。【答案】A18【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读图能力。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斯大林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表述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指苏联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正确。【答案】D19【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工业和商业方面采取措施,没有金融业方面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不同。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符合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答案】B20【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可知,苏联农业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A;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C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第II卷21(18分)【解析】(1)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可以得出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由“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等信息可以得出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根据所学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知识可以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同点:可以从两国政策与经济规律、当时的现实以及具体内容角度进行归纳和概括。不同点:需要从背景和目的、手段、性质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进行对照和比较即可。注意表达要一一对应,结构要大体一致才好。 【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相同: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不同: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22(22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孙中山提出“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这是新三民主义对民生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可以得出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认为计划和市场是根本对立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则强调,计划和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所在,二者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第二问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答案】(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2)任务: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3)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