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54982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分封制度下不仅是臣服天子,土地也认为是国家的,体现出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正确;宗法等级秩序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拱卫周王室的目的与材料中国家意识不符,故B错误;D中开拓疆土不是主要手段。2. 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是相辅相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也涉及到礼乐制度的复杂和繁琐,但均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强调礼乐制与宗法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选项B、C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 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C. 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D. 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乡遂制度”来看,西周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职业,形成相应的“国”与“野”的管理方式,说明西周时期已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据社会阶层所作的划分,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5.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6.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行政权B. 削弱三省权限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 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使决策机构更加明确,从而也就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说明是在减少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使决策更加专业、科学而非削弱三省权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加强皇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中的“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等强调了决策的更科学更专业。7.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A. 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 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 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直接征税”的原因,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题。此类题目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和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解题时,不防把“因为所以”套进去,看因果关系能否成立。9. 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A. 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 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 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完善,并没有体现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故A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中讲到的“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其目的是为了司法的公正,而不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信息说明了司法系统不是独立运行,故C项的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到明清时期,“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些说明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本题选D。10. 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该机构是A. 内阁B. 军机处C. 议政王大臣会议D. 六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可知该机构是内阁,A项正确。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决定,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讨论军国大事,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1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A. 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B. 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C. 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D. 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官多,说明中央集权过度,容易导致社会动乱,故C正确;官员冗滥并不区分大官或小官,故A错误;官员多少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大官多也不一定导致暴政统治,故D错误。故选C。13. 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行书【答案】D【解析】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1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15.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A【解析】从图表看出,明末清初有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A正确;从图表看出,西方著作包括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种类很多,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D。16. 公元1世纪初,王充在论衡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两部作品都A. 主张秉持实诚的作风B. 反对儒家思想神学化趋势C. 因切中时弊而被重视D. 表达了对社会稳定的期盼【答案】A【解析】材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的是诗经三百篇都出自真情;材料“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表明论衡反对虚假荒诞的事物和言论;因此两者都主张实诚的作风,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神学化,故B项错误;王充的主张没有被重视,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社会比较稳定,故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7. 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18. 法国学者韦尔南曾指出:“只有当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这里的公共领域一是指涉及公共利益的、与私人事务相对的部门。二是指在公众面前进行的、与秘教仪式相对的公开活动。”这里的公共领域”最有可能是指A. 公民大会B. 五百人议事会C. 十将军委员会D. 公民陪审法庭【答案】A【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涉及公共利益时要在公众面前公开的召开公民大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公民陪审法庭只是负责具体的某一方面的事务,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9. 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答案为A项。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排除B项;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排除。20. 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A. 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B. 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C. 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D. 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贵族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A项错误;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B项错误;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21.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答案】D【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项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错在“世界各国”。22. 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A. 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B. 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C. 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D. 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奴隶不是人另一种家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时期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罗马法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故A项正确;罗马法“人人平等”的理念限于公民之间,不包括奴隶,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23. 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A. 理论与实践严重地脱节B. 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C. 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D. 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答案】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等。24. 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在上帝之下,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A. 君权神授观念动摇B. 议会作用有所加强C. 法治原则得到确立D. 王权开始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除国王外,其他诸如宗教法规都需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说明当时英国议会的权力加强,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是强调议会作用有所加强,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强调议会有权制定法律并未说明英国确立法治原则,C项错误。王权开始走向衰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D项错误。25. 英国政治制度史写道,“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时“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 内战的爆发B. 光荣革命C. 责任内阁制形成D. 议会改革【答案】B26.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A. 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 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C. 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 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信息是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在的政治秩序,由此得出英国现代的制度在继承传统中进行了创新,故A项正确;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和保留了贵族和君主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C项错误;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以简化为“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在的政治秩序”,由此判定答案。2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A. 沿袭了邦联制的原则B. 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C. 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D. 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答案】B【解析】材料“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 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该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除州和州之间的交往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B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政体,A不正确;C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强调的是各州法令制定的原则,D不正确。28. 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麦迪逊担心占据高位的人会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和独断专行,特别强调“制定某种条款保证社会防止行政首脑的无能、过失或背信弃义,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共和政体中最能体现麦迪逊意见的是A.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B.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C. 国会复议法律通过即为有效D. 地方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如果国会复议有三分之二通过,总统否决无效,故C项正确。A项属于联邦制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国会复议法律通过即为有效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B属于司法领域,与材料强调国会复议法律通过即为有效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D属于地方法律制定,与题意无关。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制定某种条款保证社会防止行政首脑的无能、过失或背信弃义,是必不可少的”,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 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A. 体现共和精神B. 说明司法权独立C. 防止专制独裁D. 凸显行政权至上【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或分权制衡,防止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故答案为C项。英国并非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议会的立法权,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0. 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 人性解放B. 政治启蒙C. 禁欲主义D. 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31.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32.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A. 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B. 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D.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出现在18、19世纪,生物学领域打破神学创世说的禁锢是指进化论的形成,也在19世纪,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当时西方社会矛盾复杂,导致文化领域的上述现象,故D选项正确;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社会矛盾的表现之一,故A选项错误;人文精神走向成熟,也只是属于思想方面,过于片面,故B选项错误;科学技术仍然属于单个领域,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36题15分。)33.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根据材料一,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答案】(1)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2)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分析: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以及表格信息等内容可从两本史书的体例、记载时间范围以及记述内容方面比较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选择“高祖(刘邦)本纪”,可从刘邦时期的政治经济举措叙述;如选择“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可从汉代的经济发展叙述;如选择“儒林列传”,可就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叙述,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得出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由材料“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得出关注民族历史研究,由材料“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得出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等,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工业革命、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对历史研究特点形成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1756-1763年,“七年战争”1763,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参考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近代英国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近代英国殖民扩张和称霸近代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阐述: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与专制王权展开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逐渐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1830年,两党轮流执政;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加强。综上所述,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它体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出一个论题,如,根据“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可拟出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知识阐述说明。也可提出其他论题,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历史选考题请考生在第35、3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35.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白族贵族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制定的治国措施的意义。【答案】(1)措施:扶持白族贵族势力;承认土地私有,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释放部分奴隶。(2)意义:稳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由材料“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和“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可以归纳为:扶持白族贵族势力;承认土地私有,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释放部分奴隶。(2)材料“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可见稳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可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而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释放部分奴隶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托马斯潘恩173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穷苦匠人家庭,幼年失学,境遇坎坷,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他曾在伦敦图书馆潜心研读,“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它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吗?”是其思考研究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路。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1776年1月,流亡北美的潘恩发表常识,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详细解释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成功经验。潘恩认为法国革命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呼吁“法国人民应该起而效仿美国”,在法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摘编自朱学勤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恩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民主思想的影响。【答案】(1)背景: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践与局限;丰富的个人社会阅历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与实践。(2)影响:冲破了欧洲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信;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促进了法国革命的民主进程;丰富了启蒙思想。【解析】(1)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材料“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它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吗?”体现了其对英国代议制的实践的反思;材料“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可以得出自身经历的影响较深。结合材料其积极投身美国独立战争等可以得出: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考和实践等。(2)据材料“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可以得出:打破了人民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信;据材料“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北美独立战争。”可以得出推动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可以得出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言论和革命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启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