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过程PPT演示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37178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8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与情感过程PPT演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情绪与情感过程PPT演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情绪与情感过程PPT演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绪与情感过程,.,主要内容,一、情绪与情感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三、情绪理论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五、情绪调节,.,一、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人对情绪与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情绪与情感的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一)基本的情绪形式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三)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人的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有害于身心健康。,.,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应激,应激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态下出现的情绪状态。一般程度的应激状态可以维持机体一定的紧张度,使个体精力旺盛、思维灵活、动作敏捷,会做出平时,.,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他人或自身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段性。,.,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的求知欲望、科学探索及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的,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段性。,.,三、情绪理论,不同的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种种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情绪的产生和理解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情绪理论。,.,经典情绪理论,.,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情绪是外部刺激引起了内脏反应,内脏反应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各种情绪体验。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总的来说: 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评价: 詹姆士-兰格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的变化密切关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作用。,.,2、情绪的丘脑学说,1927年,美国心理学家卡侬(WBCannon) 。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当抑制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 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巴德(Bard)支持和发展了坎农的理论。因此,后人称这一理论为坎农-巴德理论或坎巴学说。进步:从脑内寻求生理机制,并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统一于丘脑的功能。局限: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3、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情绪过程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4、情绪的激活学说,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D.B.Lindsley) 。该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5、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JwPapez),麦克林(Maclean) 。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有重要作用。帕帕兹强调边缘系统中下丘脑和扣带回的作用,他认为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起重要作用,扣带回在情绪的体验中起重要作用。麦克林则认为海马和颞叶在情绪体验中更为重要。进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6、情绪的应激学说,1946年,塞里(H.Selye)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中为情绪过程的生理心理学理论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科学事实和新的理论。在紧张性情绪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调节作用。,.,情绪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20世纪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 阿诺德(M.B.Arnold) 阿诺德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论,20世纪60年代 美国 沙赫特 和辛格 他们认为:认知的参与及认识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通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具体来说就是: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西米诺夫(Siminov,P.V.)的信息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适当地组织自己,那么神经机制就会使消极情绪开始行动。西米诺夫主张,情绪(E)等于必要信息(In)与可得信息(Ia)之差与需要(N)的乘积,即:E=-N(In-Ia)西米诺夫认为,情绪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生理激活的力量,如果这个机制变活跃了,那么,一些习惯性反应必定受到破坏。当有机体需要的信息等于可得的信息时,有机体的需要得到预期满足,情绪便是沉寂的。如果信息过剩,超出了有机体预期的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可以促进行为。,.,评价: 西米诺夫的情绪理论虽然比较简单、明了,但它为情绪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新的方向。 遗憾的是,西米诺夫没有对信息、需要的性质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动力学分析。,.,(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情绪不协调理论情绪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一60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扬(Y oung, P.T.)和普里布拉姆(Pribram,K.)。 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乱”,认为情绪是一种神经中枢在感情上的 “紊乱”反应,即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破坏。强调情绪起源于对环境事件的知觉、记忆和经验。当人们在过去经验 中建立起来的内部认知模式同当前输入的信息超越稳定的基线不一致时, 就导致情绪的产生,这就是情绪不协调理论的含义。普里布拉姆还提出了一个“监视器”的概念,他认为情绪是临视脑活动的一种机制,起着监视心理加工的作用;情绪过程就是当原来进行的加工程度受到阻断时产生的替代性执行程序,对这个阻断过程的意识觉知,就是情绪的体验或感受。,.,情感障碍分为3类:,器质性情感障碍:由脑瘤、脑血肿、脑寄生虫、脑外伤、脑萎缩等结构变化以及内科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性情感障碍。癫痫等均归为器质性精神病之列。心因性情感障碍:由重大精神创伤或持久性精神紧张或不良环境所造成的一类情感问题,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反应性情感障碍和创伤应激障碍等。内生性情感障碍 :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一、脑部疾病脑部疾病的诊断特点有:1有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据。2有脑病、脑损伤,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并至少有下列1项:智能损害;遗忘;人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紧张等);情感障碍综合征(如躁狂、抑郁等);解离(转换)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如焦虑、情感脆弱等)。3日常生活受影响。4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程与原发器质性疾病相关。5排除由其他原因(如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二、躯体疾病指由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其他还可见于某些染色体异常和物理因素等。在躯体疾病的整个病程中,可有抑郁、躁狂、幻觉、妄想、兴奋、木僵等精神症状,并表现具有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躯体疾病的诊断要点有:1有躯体疾病检查的客观证据。2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原发躯体疾病相关,并至少有下列1项:智能损害;遗忘;人格改变;意识障碍(如谵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或紧张等);情感障碍(如抑郁或躁狂等);神经症样症状;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或不典型表现。3无酒精或药物滥用史,发病前没有应激因素或精神障碍的证据。4排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严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情绪与情感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二)情绪与情感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三)情绪与情感具有激发动机的功能。(四)情绪与情感具有组织功能。(五)情绪与情感具有影响健康的功能。,.,五、情绪调节,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一)情绪调节的内容1.具体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包括对所有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调节,大多数人都认为,情绪调节只是对悲伤、紧张、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的调节,而实际上,在某种情况下,正性情绪也是需要调节的。,.,2.唤醒水平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使其处于适度的水平上。情绪调节即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3.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既包括对情绪系统各个成分的调节,也包括对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调节。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二)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情绪调节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和人际调节等几个方面。,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