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4(第四章新剑桥学派).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09808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派4(第四章新剑桥学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流派4(第四章新剑桥学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流派4(第四章新剑桥学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新剑桥学派,第一节新剑桥学派概述第二节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三节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理论特点第五节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第六节“两个剑桥之争”第七节简要评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一节新剑桥学派概述,一、新剑桥学派的含义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美国萨缪尔森等人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进行论战过程中形成的。该学派自命为凯恩斯学派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学派称为“杂种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因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旧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背离,所以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或后凯恩斯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N卡尔多,对新剑桥学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的还有P斯拉法以及伦敦大学的罗伊哈罗德、波兰学者卡莱茨基等,以上几个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及其理论成果,是新剑桥学派的先驱、是新剑桥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1958年,罗宾逊的代表作资本积累论发表,同年卡尔多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一篇名为几种不同的分配理论的论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他们在分析这种份额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后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失调是社会症结所在,强调应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他们两人根据共同的理论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模型。由此,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1962年,罗宾逊又出版了论经济增长的理论论文集,再一次宣扬如何利用凯恩斯理论来解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所谓迫切问题。使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的观点更加旗帜鲜明。,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由于其中的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为意大利人,所以该学派有时又被叫做“英国意大利学派”。又因该派宣称最终目的在于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故又被称为新李嘉图学派。,二、新剑桥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理论的形成1936年,凯恩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它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甚至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但是,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只是为了解决19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现象而产生的,有着许多的局限性,例如,只是使用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缺乏动态分析,也没有讨论价值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等。对此,“二战”后,美国的汉森、萨缪尔森、索洛等人直接把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用来填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不足,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但是,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遭到了琼罗宾逊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曲解,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为此,双方展开了经济史上有名的“两个剑桥之争”。在这场论争过程中,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体系逐渐得以形成、丰富和完善。1956年,琼罗宾逊发表了资本积累论一书,卡尔多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一文,这两个文献是新剑桥学派的正式诞生的标志。该学派在20世纪50、60年代作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分支曾经风靡一时,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力逐渐减弱,逐步沦为非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观点不是由一个人或创始人所建立的,而是由一些代表人物观点的综合而形成的。例如,否定边际生产力的观点是斯拉法早在1920年代提出的,主张回到李嘉图的传统观点也是斯拉法于1960年代倡议的;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把经济增长理论与阶级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则是琼罗宾逊和卡尔多的贡献。,2、理论渊源,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是新剑桥学派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新剑桥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他们特别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点是通论第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即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推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卡莱茨基在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的年发表了“经济周期理论大纲”一文,在该文中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的作用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他的经济理论对新剑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琼罗宾逊认为,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比凯恩斯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更富于逻辑上的一贯性”,是“真正的通论”。,斯拉法的理论。斯拉法于年发表了他将近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拉法以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新剑桥学派也因此而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来返回李嘉图的古典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新剑桥学派主张恢复和运用李嘉图的客观价值理论,建立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古典意义上政治经济学。,3、基本主张,新剑桥学派的基本主张在于:坚持从凯恩斯通论中的社会哲学观点出发,将通论长期化、动态化,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通过改变收入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凯恩斯所向往的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的社会。并将马克思、凯恩斯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经济思想领域的“第二次凯恩斯革命”,或者说是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第二节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2、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3、庇诺斯拉法(PieroSraffa1898-1983)4、米哈尔卡莱茨基(MichalKalecki1899-1970),一、琼维奥莱特罗宾逊(1903l983),1、琼维奥莱特罗宾逊简介,英国人,新剑桥学派的领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从1929年以后,一直在剑桥大学任教。她曾受教于凯恩斯,并与凯恩斯共事多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琼罗宾逊是凯恩斯理论的积极追随者和倡导者。她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西方经济学界唯一的女性。她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价值和价格、收入分配、资本、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军备竞赛、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她是经济学界的一位批评家,可以说,她的理论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1937年,她出版了就业理论引论和就业理论文集,被认为是理解凯恩斯理论的较好的入门书。此外,1956年出版的资本积累论和1962年出版的经济增长论文集和1973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学导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在她的晚年研究生涯中,曾经想把马克思、凯恩斯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但并没有实现这一不切合实际的幻想。,2、琼罗宾逊生平介绍,琼罗宾逊是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1903年10月31日出生于英国的坎伯利,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26年与EDG罗宾逊结婚。1927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92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最初是经济学的助理讲师,1937年升任副教授。1965年起任教授,直至1971年。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这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但她对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做了不少歪曲或曲解。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73年退休并转任名誉教授后,仍著书立说,直到1983年去世。,3、琼罗宾逊对经济学的贡献,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但她对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做了不少歪曲或曲解。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1937年)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年)经济论文集(四卷,19511973年)资本积累论(1956年)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经济哲学(1963年)经济学的异端(1971年)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她的大量著作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4、主要著作,二、皮罗斯拉法(18981983),1、皮罗斯拉法(18981983)简介,皮罗斯拉法(18981983)是著名的意大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拉法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父亲是意大利商法教授。斯拉法在都灵读大学预科,并在法学院注册,但被征兵服役,参加大学考试而没有随班上课。他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建者A.葛兰西(18911937)的亲密朋友,又是J.M.凯恩斯的得意助手。斯拉法1924年开始他的学术生涯,在佩鲁贾大学法学院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926年转到撒丁岛的卡利亚里大学任教授。由于法西斯统治的日益强化,他于1927年夏移居英国,接受凯恩斯为他提供的剑桥大学讲师的职位。其后一直在剑桥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该书是斯拉法划时代的著作,为新剑桥学派确立理论基础之作。这本书在西方经济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新剑桥学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提供了基础。,2、斯拉法对经济学的贡献,斯拉法从1928年秋起约有两年时间在剑桥大学讲授“价值理论史”和“德国意大利银行制度运行”。此后,他一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从30年代初期起,斯拉法就着手收集、考订和编辑D.李嘉图的全部著作和通信,在最后阶段,由于M.H.多布(19001976)的协助,到19511955年完成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共有10卷,先后于19511973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斯拉法很少出现在世界学术会议上,不轻易发表论著,但是他的著作却对20世纪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有过两次重大突破。,斯拉法于1925年发表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长篇论文,1926年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在这两篇论文中,斯拉法指出,A.马歇尔的价值理论是难成立的,因为其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完全竞争概念和利用相交的供求曲线来决定价格与产量)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他对于要在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确立一种函数关系进行了批评。他揭露了传统经济学所普遍使用的完全竞争模式的突出弱点。斯拉法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线索。斯拉法认为,在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存在走向垄断或单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趋势。单个企业一旦建立了对某一行业的控制,该企业便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为基础有效地保护其垄断地位,即使没有政府对垄断的保护,新企业要进入该行业也是困难的。竞争过程即使最终发挥作用,也不会足够快地发挥作用。斯拉法看到的显然不是古典理论家心目中的动态竞争形式。斯拉法认为,价格不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而是由生产方法、分配条件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决定的。,摈弃了收益变化的假定。斯拉法的价格理论是建立在产量不变基础上的。斯拉法明确指出:“书中没有研究产量的改变,并且,没有研究一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比例的改变,因此,不发生收益改变与不变的问题。”(第6页)斯拉法的这一假定是对边际主义价值论的有力批判,因为边际主义价值论离开收益(产量)的改变是建立不起来的。如果产量不发生变化,生产在原有规模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就既没有边际产品,也没有边际成本。这样,边际主义价值论赖以建立的根基就崩溃了。,何全胜:交易理论(新华出版社,2010),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这个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价格的灵活变动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这个解决办法存在着根本性的逻辑谬误。所谓稀缺资源,必然是供求不均衡,供大于求或者求大于供。而完全竞争假设,指供给和需求是无限的,信息是完全的,供给一发生变动,需求也跟着变动,也就意味着供求始终是均衡的,即完全竞争=供求均衡,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始终是不稀缺的。所以,如果资源是稀缺的,就不存在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假设,就已经意味着资源是不稀缺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假设完全竞争时,资源就已经不稀缺了,供求已经均衡了,还需要市场机制去解决什么“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呢?,经过30多年的准备和琢磨,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中的比例的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用循环论代替单行道论。边际主义价值论是一种单行道理论。这种理论的特点是,从稀缺资源的利用开始,到消费者爱好满足为止,至于生产资料更新过程即再生产过程却置之不论。斯拉法抛弃了这种单行道理论,而采用古典学派特别是魁奈的再生产循环模式。从上述四个体系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斯拉法的再生产循环思想。小麦、铁和猪既是第一年的产品,又是第二年的生产资料,继而又是第三年的产品,等等,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循环特点在固定资本体系中尤为突出。在第四体系中,他把机器按照所使用的年限分为若干个生产程序,每个生产程序是一个循环过程。使用三年的机器就用三个循环过程,直至机器寿命完结为止。在每次生产循环过程中,机器既作为投入与其它生产资料一道参加产品生产,又作为产出与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并存,其价值按照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到新产品中去,到机器寿命终止时,机器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斯拉法证明了如何有可能解决李嘉图终生困惑而未找出的“不变的价值尺度”问题。他规定一种“标准合成商品”,或简称“标准商品”,即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合成商品本身配合的比例,必须等于参加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总量的比例。当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用标准商品来计量的相对价格就未变动,除非有了技术的变革。斯拉法还论证了在实际工资为已知和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利润率和相对价格就被决定。如果实际工资是用标准商品来测定的,那么整个经济体系的实际工资和利润率之间的一种线性关系就能被确立,如下式:r=R*(1W)式中R为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即最大利润率;r为利润率;W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比率部分。,3、用商品生产商品的影响,60年代以来,斯拉法这一著作在西方经济学界大致产生了如下影响:(1)斯拉法的理论结构中,生产价格的决定所根据的均衡条件仅仅在于每个部门的利润率的均等,这个假说同为获得一定的生产量所必需的生产资料数量的考察一起,就足以决定分配变量(利润率和工资)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是根据客观材料,而与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的边际主义理论是完全对立的。这样,斯拉法的理论就对20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斯拉法的理论分析促使607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就资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经过论战,对资本独立于收入分配之外而作为可限定的单一数量概念的批评,以及对平均生产时期的批评,已被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是正确的。,(2)尽管斯拉法在他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没有明白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问题,但西方有些经济学者却认为,斯拉法以一种必需的分析工具装备了劳动价值论。这就是,按照斯拉法体系,在既定技术条件下,用以下任何一种方法,总是有可能来决定某种商品所含劳动量:一是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量;二是使利润率等于零;三是利用一种“次体系”。,(3)对于马克思提出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图式,西方经济学界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曾进行过争论,已先后由德国L.von鲍尔特凯维兹(18681931)、英国J.温特尼茨、R.L.米克(19171978)和F.塞顿(1920)等提出了由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各种解式。但是,不少经济学者如多布、J.罗宾逊等却认为,他们的各种不同解法要使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两种联系(总价格总价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都完整无缺,一般说来,问题是不可能被解决的,据说只有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才提出了关于生产价格决定的一个完整的、逻辑上严密的图式。尽管斯拉法没有明显地讨论生产价格和劳动价值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可是斯拉法提出的答案却足以阐明这个“转形问题”在“技术”上的解决。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似乎起着理想的“平均的商品”(即劳动对生产资料平均构成条件下所生产出的一种商品)的作用。,(4、另外一些经济学者如I.斯蒂德曼、G.霍奇森等认为,斯拉法所提出的模式是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工资和利润分割问题的更好的模式,利用斯拉法的数量体系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的结论。因此,他们断言价值计算是“多余的”或“笨拙的”,应当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论”,显然,这种论调是错误的。,三、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aldor,1908-1986),1、尼古拉斯卡尔多简介,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aldor,1908-1986)当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出与经济增长论相溶合的收入分配论和建议以消费税代替个人所得税著称。卡尔多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比较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律师。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听课。中学毕业后赴英国,19271930年就读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32年起,任该学院的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直至1947年。19471949年,去日内瓦任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组主任。1949年回英国后,在剑桥大学经济系任讲师,1952年升为副教授,1966年晋升教授,1975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印度、锡兰、墨西哥、加纳、英属圭亚那、土耳其、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政府的税务顾问,他曾担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组组长,并两度担任英国财政部长的特别顾问(19641968年、19741976年),也出任过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经济顾问。他还两度担任英国工党政府财政大臣的特别经济顾问。1974年,因其参政有功,被授予男爵爵位,成为上议院的终身议员。卡尔多的经济研究领域很广,从厂商理论到福利经济学,从资本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到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货币政策、税收政策。,2、卡尔多对经济理论的贡献,卡尔多在30年代的论文尚未跳出传统的边际主义经济学的框框,但被认为在那时已显出他在理论上的“创见性”。其中有他所命名的“蛛网理论”,即用供求弹性的相对差异分析市场稳定条件的理论(1933);有在福利经济学中称为“卡尔多补偿测验”的“补偿原理”。后者是卡尔多在经济学的福利主张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1939)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判别社会福利是否提高的标准。新福利经济学在V.帕累托的“最佳状况”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判断一种经济变化是否使社会福利有所改善的标准是:在一部分人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没有任何人蒙受损失。但实际上,采取一项政策,在一般情况下,总会使一些人得到改善,另一些人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判别这个政策的社会福利效果?卡尔多提出:假设(不必是实际的)通过重新分配,使受损失的人从得益者那里得到补偿后,每个人的状况比变化前都有所改善,即可判断这一经济变化,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提高。这是建立在庸俗的边际效用序数论基础上的一种理论。,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卡尔多的理论兴趣逐渐由微观经济学转向宏观经济学。1940年他发表一篇题为经济周期模型的论文,运用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建立新的经济周期的理论,这是卡尔多转向凯恩斯阵营的一个标志。之后,他写了大量有关宏观经济问题的论文,成为新剑桥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他在1956年发表的两种不同的分配理论。传统的收入分配理论,以边际生产力决定各生产要素的价格说明国民收入的分配,这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卡尔多以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为基础,从宏观入手,结合经济增长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分配。,他把国民收入Y分为利润(或财产收入P)和工资(或劳动收入W)两大部分;认为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P/Y取决于投资率(投资对国民收入的比率I/Y)和利润的储蓄倾向(利润中的储蓄比率sp)与工资的储蓄倾向(工资中的储蓄比率sw)之差。在通常情况下,工资的储蓄倾向等于零,即sw=0,则利润的相对份额就取决于投资率和利润的储蓄倾向。投资率愈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就愈大。利润的储蓄倾向愈高,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就愈低。如果利润全部用于储蓄,则利润的相对份额将与投资率一致。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确定了,余下的即为工资的份额。这个分析是对边际生产力决定收入分配的传统理论的否定。卡尔多以后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分析方法上和他的宏观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卡尔多的模式,若工资的储蓄倾向等于零,利润的储蓄倾向小于1(即不全用于储蓄),则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同利润率的利润和储蓄比率之乘积相等,才能使经济不断地稳定增长。,卡尔多的税收政策主张,也和他的收入分配理论有关联。1955年他发表消费税一书,主张从现行的按个人收入课税的制度改为按实际支出课税的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在税制上应让富者多付,贫者少付。他在两度担任工党政府财政大臣特别顾问期间,积极建议利用资本收益税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和利用有选择的就业税来鼓励劳工转移到制造业部门。此外,卡尔多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写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富有创见的论文和报告。这和他多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担任财政经济顾问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3、卡尔多的主要著作,从30年代起写作的大量论文和报告,在19601979年间先后编成八卷经济文集:价值和分配论文集(1960)经济稳定与增长论文集(1960)经济政策论文集(两卷,1964)经济理论论文续集(1978)应用经济学论文续集(1978)税收报告(两卷,1979)。,四、卢伊季帕西内蒂(LuigiL.Pasinetti,1930),1、帕西内蒂简介,帕西内蒂他出生在意大利的贝加莫,并在米兰读完大学,接着去英国和美国,先后在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教育,1962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是国际经济学协会成员和执委会委员,经济计量学会成员,并因为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而多次获奖。帕西内蒂定理和帕西内蒂悖论是就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所展开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帕西内蒂定理认为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与工人的储蓄倾向无关,而其悖论则认为该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满足此条件时,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则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无关。两者分别由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提出。,2、帕西内蒂主要著作,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增长与收入分配生产理论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五、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Kalecki,1899-1970),1、米哈尔卡莱斯基简介,卡莱斯基卡莱斯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这三个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1899年生于波兰罗兹,系犹太血统的波兰人。1929年底,以其优秀的论文进入华沙的商业循环与价格研究所,开始了他毕生的经济学家的生涯。1936至1945年底,他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劳工局工作。1946年,任波兰中央计划局顾问和法国财政部顾问,1946年底去美国,任联合国经济署经济稳定与发展局副局长,领导该局的经济稳定处工作,负责撰写当年的世界经济报告。1954年12月,辞去联合国工作返回波兰。1956年获波兰中央资格委员会授予的教授职称,1957年任波兰国家经委副主席、波兰远景规划委员会主席。1960年以后,辞去政府职务,回到波兰中央计划统计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70年4月病逝。,2、米哈尔卡莱斯基对经济学的贡献,1、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所谓政治经济周期(politicalbusinesscycle,PBC),就是指由政治过程引发的经济周期性波动。1950年以前,有些经济学家发现,一些公共支出和价格的变化中,政治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例如,奥地利的公共汽车票价在选举后比选举前调整得更为频繁,美国社会保险金趋向于恰好在竞选前而不是竞选后给付。这些公共支出都很容易被选民观察到且最被他们关注。这表明,政治家们想通过选择特定政策操纵经济以赢得选举。这样就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卡莱茨基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极有影响的观点。他认为,工人当然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而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完全有能力促进实现充分就业。但要维持充分就业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商人们不喜欢充分就业,在他们看来,失业是正常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担心失业的威胁消除之后,工人的自信心提高,工人力量壮大,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实现充分就业,而一旦出现充分就业后,他们会更加竭力劝说政府放弃维持充分就业的努力。结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衰退和失业时,政府会为赢得选票而刺激就业,从而使经济扩张以致繁荣。此后,经济会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罢工、生产率下降,进而商人和资本家的反对加强。迫于压力,政府放弃充分就业的政策,使经济进入失业和衰退。于是政府再次刺激就业,便又引发新一轮周期性波动。可以说,卡莱茨基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基础上的。但与马克思不同,卡莱茨基的阶级斗争更多地起因于社会性因素,较少地起因于经济性因素。,卡莱茨基的PBC理论提出于1943年,但长期未引起注意。在此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忽视政治因素的作用达30年之久。但是,卡莱茨基的理论对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于70年代后期促成了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的形成。1933年,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即在假设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卡莱茨基使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不仅早于凯恩斯,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1942年,罗宾逊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时,强调了其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联系。在充分吸收卡莱茨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资和利润的划分为基础的剑桥增长模型。这一模型是在卡莱茨基模型中加入资本存量,从而导出利润率不变的稳定状态增长条件。罗宾逊的模型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推导出来,即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加入资本积累,其稳定状态的条件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保持稳定的比率。但是,罗宾逊和其他新剑桥经济学家并没有能把新剑桥增长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依然不能摆脱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宏观变量是表示实物产出和受技术变动影响的传统观念。换句话说,新剑桥学派的增长和收入分配理论依然缺少价值理论的基础。,2、经济学的动态理论卡莱茨基的第二个基本假设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和谐”的,而是“对抗”的王国。他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分为几个阶级:一、整个社会划分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二、资本家阶级又可分为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卡莱茨基认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商品价格的决定等,而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对立关系则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竞争方式和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卡莱茨基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或称为垄断价格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不完全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是受垄断程度和成本,特别是原材料成本的影响。垄断程度关系到企业的部门优势,而成本则产品的竞争力。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很可能出现“标高”定价,即由于垄断程度的作用,厂商将产品的市场价格固定在高于生产成本以上的一定水平上。他认为,决定收入分配的因素包括:阶级差别、垄断程度、产业结构、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决定等等。,3、米哈尔卡莱斯基著作,卡莱斯基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主要代表作有:经济波动理论文集(1939年)动态经济学研究(1943年)经济动态理论: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动和长期变动(1954年)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1969年)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经济增长文选(1972年译)、资本主义动态学文选(1971年译)、论发展中经济(1976年译)。其中,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是在他1963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大纲基础上以教材形式改写成的,也是卡莱斯基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经济学史上最早完整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动态经济学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体系和完整的模型结构。,第三节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新剑桥学派指责新古典综合派篡改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原意,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所以,他们宣称要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作最彻底的决裂,把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在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力图返回李嘉图的传统中去,把凯恩斯和古典学派的理论结合起来,重新建立所谓古典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一、价值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价值应当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而不能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概念。价格应由生产条件决定的,而不能归结为消费者起着主要作用。新剑桥学派强调,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应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传统中去探讨。以便由价值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对分配问题的阐述。,(l)标准商品是不变的价值尺度。,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通过建立一种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以标准商品作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解决了确立利润率的难题,确立了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样,不仅解决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矛盾,而且便形成了客观价值理论。从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出发,把李嘉图、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理论打通,彼此补充,实现经济理论上的第二次凯恩斯革命。那么怎样去确定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呢?在斯拉法看来,关键是要有一种部门。这种部门介于在那些劳动对生产资料比例很低的生产部门中,在支付工资和利润时将出现赤字,另一些这种比例很高的生产部门中,则将产生剩余。的生产部门之间,它按照准确比例使用劳动和生产资料,因此,不论工资怎样变化,在原来价格基础上都会表现出工资和利润的严格平衡。他把这种比例称作临界比例。,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斯拉法提出了标准商品的含义。他以合成商品概念表示标准商品。所谓合成商品就是说建立一个商品系列使它合乎要求。斯拉法利用铁、煤和小麦三个生产部门,建立了一个模式体系,经过规范后,使这个体系具有各种商品在其生产资料总量中和其产品中的比例是相同的。这就找到了合成商品的相同比例。斯拉法称这种合成商品为标准商品。斯拉法给标准商品下的定义是:我们将称这种类型的混合物为标准合成商品,或者简短点,称为标准商品;而称采取这种比例生产标准商品的这些方程(或者这些生产部门)为标准体系。他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藏有这种模式的标准体系。,(2)斯拉法价值决定论的主要内容,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中,由简到繁确立了一个关于价值决定的联立方程组:(AaPa+BaPb+KaPk)(1+r)+Law=APa(AbPa+BbPb+KbPk)(1+r)+Lbw=BPb(AkPa+BkPb+KkPk)(1+r)+Lkw=KPk,方程式中:Pa、Pb、Pk:商品a、b、k的价格;A、B、K:商品a、b、k的总产量;Aa、Ba、Ka,Ab、Bb、Kb和Ak、Bk、Kk分别表示生产A、B、K所耗费的相应商品的数量;r:均等利润率;La、Lb、Lk: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每单位劳动的工资。,用总产品中扣除各个生产部门耗费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其等于1,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方程:,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Pk=1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1,即La+Lb+Lk=1,表示年国民收入是由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生产的。这个模型共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个价格,以及工资和利润)。因国民收入可分解为利润和工资,故只要工资(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便可以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3)根据标准比率确定工资率和利润率。,斯拉法认为,在标准体系中,无论纯产品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如何变动,无论价格如何变动,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例仍然相同。他称这种比例为标准比率。在标准体系中,各种商品生产的比例和它们参加生产资料总量的比例相同,每种商品的生产数量超过成本的比例也是相同的。(90吨铁30吨煤30夸特小麦)(120)=180吨铁(120吨铁75吨煤30夸特小麦)(120)270吨煤(60吨铁90吨煤150夸特小麦)(120)=360夸特小麦在上述比例中,每种商品生产数量超过消耗数量的比率都是20。这个比率就是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标准比率。,斯拉法在分析标准比率时,并没有专门考虑工资的因素。可在纯产品中,又需用一部分支付工资,所以必须在纯产品中扣除工资。假如纯产品为1,工资部分为W,那么利润应为(1-W)。如果用R代表标准比率,用r代表利润率,标准体系中工资和利润的关系是:r=R(1-w)假如标准比率为20,工资占国民收入的45,利润占15,那么利润率20(145)=4。,(4)标准体系中的利润率对价格决定的影响。,依据对利润率的变动说明价格决定问题是斯拉法逻辑分析的最后一步。他认为,在标准体系中,一定的利润份额与工资份额必然有相应的利润率,除技术资料外,如果知道三种关系-利润率、利润在净产量中所占的份额或用一宗商品或一捆商品表示的实际工资-当中的一种,给予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的数值就得出其他两种关系的数值,并决定价格的模式。在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对每种商品来说都相同的特例中,劳动价值决定的价格是很普遍流行的。于是有一价格模式,它是由不以利润率为转让的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决定的。在所有其他情形下,价格模式和生产资料资财的价值随利润率而变化。较高的利润率意味着净产品价值中的较高利润份额和在劳动成本意义上的工资的较低份额,因为在既定货币工资下,一个较高的利润率导致较高的货币价格。,(5)对新剑桥学派价值理论的评价,在研究思路上,禀承自重农学派魁奈以来,并为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的分析路径,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过程,批评主流经济学把生产看作从要素使用到消费者偏好满足结束的“单行道”。在价值和国民收入本源上,恢复了客观价值理论,屏弃把其归结为主观因素的效用论、以及把主客观因素混合起来的供求论。在工资与利润的关系上,恢复古典经济学关于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对立关系,抛弃了主流经济学坚持的工资和利润互不相干、各自由其边际生产力确定的观点。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从长期来看分配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摈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的、技术性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把制度、结构因素引入研究之中。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既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有关,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资本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它与价值形成无关,而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所有权。从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两个角度考察工资:前者取决于利润率、商品与货币流量、价格等因素;后者在斯拉伐体系中是外生因素,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等都是影响货币工资的高低。,二、收入分配理论,传统的分配理论认为按照每个要素在其所参加的生产过程中的“功能”或“贡献”来分配收入,即“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或边际生产力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这种以物质技术关系决定分配的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是错误的:其一,这种分配理论在理论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即陷入循环推论。其二,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在认识收入分配的现实问题上带有欺骗性和有害性。新剑桥学派认为:对收入分配具有直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社会制度形式及其历史影响,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财产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表现为资本,因而阶级冲突即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冲突;分配问题亦即利润与工资关系如何确定的问题。凯恩斯看到了西方社会现存财产关系的不合理性,但没有具体考察社会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引入分配理论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和利润的分配关系,便成为新剑桥学派进行“新凯恩斯革命”的重要任务。,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积极宣传者。这种理论假定工资率和利息率(利润率)各自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因而工资和利息(利润)的分配格局被看成是公平的、合理的。其实,它是一种循环推理,难以成立。琼罗宾逊这样写道:按照这种理论,各类劳动的实际工资就当作是衡量劳动供给与社会的边际产量的标准。一位经济学教授的薪水衡量他对社会的贡献,清洁工人的工资衡量他的贡献。当然,就经济学教授说来,这是一种非常称心的学说,但我担心,这种论证是再来一次循环推理。除了工资本身而外,边际产品的任何衡量标准是不存在的。,(l)反对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主张回到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去。,至于资本概念,琼罗宾逊早就对新古典经济学家进行抨击,认为他们未能分清具有显著技术特性的生产资料意义上的资本和对金融有支配意义上的资本。作为前一概念的资本(机器的集合体)是不可能用其本身技术单位(马力)来加以估价的,因为这样的测量并不具有任何经济意义;而作为后一概念的资本(购买力的资金),如果不知道利润率(或利息率),就不可能测量出它的存量,这就是说,如果要对这样的资本进行估价,就需要以特定的利润率(或利息率)为先决条件。这也意味着:所谓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实际上不可能说明作为资本的边际产量的利润率(或利息率)是如何被决定的。所以,新剑桥学派断言,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只能陷入循环论证,新剑桥学派认为应当回到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去,以便以客观价值论说明分配决定的问题。,(2)由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利润率决定收入分配份额。,根据斯拉法的rR(1w)公式,在工资从1减到零时,利润率的增加和工资的全部扣除成正比例如果工资等于零,那么国民收入全部归于利润,这时,rR,R是最大利润率。如果工资不等于零,国民收入(全部纯产品)不全归于利润,那么r的大小与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的大小成反比,与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成正比。这意味着,r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纯产品中文付工资的部分和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二者都代表着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程度所达到的水平。这表明,工资和利润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中各自所占的份额总是呈相反方向运转的,而这又受着利润率高低的制约。利润率越低,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利润率越高,则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越小。显然,这种分析思路是完全承袭了李嘉图对工资和利润对立关系的论证方法。所不同的是,新剑桥学派将客观的物质的生产技术条件视为决定利润率水平的根本要素。所以,在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他们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3)财产占有制度与劳工市场的历史状况是制约收入分配结局的外生力量。,由新剑桥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决定了该派将所有权因素和历史因素视为制约收入分配结局的外生力量。新剑桥学派认为,货币工资率取决于外生力量(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实际工资率则同利润率、商品和货币流量有关,同收入分配结构联系在一起。货币工资率很可能不依赖实际工资率而自行变动。而利润(指股息和资本收益,不包括企业管理的收入)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非劳动收入。因此,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决不是公平的、合理的。而是取决于劳工集团和资本各自的谈判权力。新剑桥学派不仅仅对资本边际生产力的说法,而且提出资本占有者的收入是不劳而获的收入。因此,该学派常常被称为凯恩斯左派。而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自己也往往以左派自居。,这一主张是由卡尔多提出的。它强调新剑桥学派的分配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整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凯恩斯在分配问题上重视制度因素和历史发展因素的观点。同时这一概念强调该分配理论是宏观的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凯恩斯主义宏观分配理论建立在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基础上,而新剑桥学派赞同的价值论实际上就是斯拉法的价值论和卡莱茨基的价值论,因此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也相应分为两个方面。但他们认为这两个方面并不相互矛盾或排斥,而是可以结合在一起并相互补充的形成统一整体。,(4)主张建立凯恩斯主义宏观分配论,新剑桥学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国民收入只划分为工资和利润,而相对利润率是由长期竞争的市场制度外生性决定的,所以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利润率越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越大,工资所占份额就越小;反之,利润率越低,利润所占份额越小,而工资所占份额就越大。如果假定纯产品等于1,则当工资为1时,利润为0;工资为0时,利润为1。因此斯拉法认为,在工资由1减到0时,利润率的增加和工资的全部扣除成正比例。,新剑桥学派认为,利润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制约。这种制约是通过一定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定变动范围内的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和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W来实现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过程,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水平相适应,而一定的技术装备水平总是同一定的R和W的取值相适应。这种对应关系决定了R和W只能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由此而制约或影响着利润率的变动范围以及变动方向。,在这里,一方面,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是与资本劳动比率相适应的。资本劳动比例越大,生产技术的物质装备水平越高,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就越小,利润率也就越大;相反,利润率就越小。另一方面方面,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实际上就是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例如R=60%,则意味着资本产出比率是1又2/3,即平均每单位产出需要大约1.67单位的资本),而资本产出率又是与一定的技术水平相连系的,资本产出率越大,表明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越小,利润率也就越大。,综合起来看,当物质生产技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时,资本的利润率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这取决于技术水平对R和W的影响。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动使得R的下降幅度大于W的下降幅度,则利润率就会下降;1)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化使得W的下降幅度更大一些,则技术的资本密集型变动与利润的提高相一致(这与新古典综合派所主张的相反);2)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动对R和W的影响程度相同,那么,技术水平的改变则不意味着利润率的改变。新剑桥学派的这种物质技术关系对于收入分配关系一定的制约作用,迥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分配理论的分配完全由物质技术关系决定的论点。,三、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西奈蒂提出来的。模型思路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以改变社会的平均储蓄率,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均衡条件为I=S;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则:Y=P+W或W=Y-P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则有:s=P/Ysp+W/Ysw=P/Ysp+(1-P/Y)sw=P/Ysp+sw-P/Ysw=P/Y(sp-sw)+sw(1)k=K/Y(2),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得到:G=P/Y(sp-sw)+sw1/k=P/K(sp-sw)+sw/k(3)P/K即是利润率,以为代表,则:G=(sp-sw)+sw/k(4)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模型表明,在S、Sw不变,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或利润率的提高,就可实现较高的增长率。,(2)结论:综上所述,新剑桥学派所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是: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就越大,国民收入中利润部分所占份额就越大,工资部分所占份额就越小。这样,经济增长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比例的失调,使工人的处境绝对恶化。所以,经济增长不利于工资收入者而利于利润收入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对比例的下降是必然的。这一点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结论正好相反。,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与分配的格局是由历史条件形成的,由经济增长使其加剧。资本主义的弊病正是由此引起的,这与新古典综合派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是不同的。第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实现经济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均等化。这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最主要途径的观点是不同的。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问题,不仅使工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且还造成了绝对贫困。,(3)新剑桥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