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9236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二、走进作者: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三、预习检测:1、生字词熙熙攘攘(x)(rng)挎(ku)蹂躏(ru)(ln)步履蹒跚(pn)(shn) 庵(n)徘徊(pn)(hui)毛骨悚然(sng)侥(jio)褴褛(ln)(l)惨绝人寰(hun)矶(j)蛊惑(g)(hu) 2、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五、合作探究:(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5、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二)分析第二部分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哪三件惨案? 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3)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追问:哪两件惨案? 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三)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六、精读品析: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3、明确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4、总结本文写作特点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七、拓展延伸: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你想说什么?板书设计: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对比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二、大屠杀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屠杀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教学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记录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史实性报告文学。从它的内容来讲是一篇有着沉重历史感的文章,从它的体裁来说是初二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我把“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了我这堂课的基本目标,这两个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不满足,我发现有很多漏洞。 许多老师都对我的教学课件赞不绝口,称它非常符合这篇教材,并且向我讨要,但我并不以此为荣。课件确实是我下了很大功夫做出来的,也确实很精美,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很高兴,但反思一下,这又恰恰是我最大的败笔。我认为我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上面,没有协调好多媒体运用与课堂的关系。多媒体只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起着渲染情境、扩充知识量等等的作用,我的课件中下载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尤其其中一段视频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把学生带到了1937年那个残酷的冬天,接着我也趁热打铁进入了这堂课的教学。但是整个教学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高潮,对此我深刻反思,认为恰恰是因为我过于依赖于课件,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语文不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课,它更是具有工具性特点。”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呀,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文道合一”,而我却仅仅借助多媒体偏重于“道”了,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去欣赏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文学美,课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 然而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呢?首先定是要立足文本,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美,“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本中燕子矶大屠杀部分情节动人、言辞感人,最适合学生去读。以读带析、以读悟情,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欣赏文句的优美。其次,重点词句赏析,例如文章的最后两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开口说。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一一包办,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会让课堂生色不少。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浅显的见解,它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