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9662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2、把握古人运用的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2学情分析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而言,在文字上有些难度,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因此可能初中生对之可能不是很大的兴趣。但是应该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大胆的质疑探究。3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和“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4.1.2学时重点 朗读体会,积累词语。4.1.3学时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4.1.4教学活动 【导入】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的文章可以给我们的人生点亮智慧的明灯。【活动】读准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1)不为(wei)苟得也(2)为(wei)宫室之美为(wei)之(3)如使人之所恶(wu)莫甚于死者;读准句读:(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齐读课文。【讲授】读懂课文 1、学生自读,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提问。2、质疑释疑。3、总结整理:(1)通假字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感激);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是,为,而,于(3)翻译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辨析论证方法,画出全文的结构图。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把握古人运用的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2、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4.2.2学时重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4.2.3学时难点 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4.2.4教学活动 【活动】检查背诵 采用“接龙法”背诵课文,并让学生找出容易背错或容易写错的字词及语句。【活动】品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梳理作者的行文结构。(1)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何不直接提出来?明确:“生,亦我所欲也;.取义也”是本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由“鱼”与“熊掌”的比喻类比出来的。先设比喻后提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是人们熟悉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名贵者,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又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本文论点,更显自然。(2)问:论点提出后,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明确:首先提出了在“生”与“义”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的全文主旨。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有所不辟”之心,即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接着再从反面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准则。(3)问:“此之谓.本心”中的“本心”具体是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关联?明确:“本心”具体是指“羞恶之心”,“义”源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能按“义”的原则行事,才会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人人都不能失掉“本心”。2、假设重新以此观点写文章,你可举出哪些例子(名人或名言)?明确:谭嗣同、夏完淳、裴多菲;还可以列举反例。3、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词句,大声地读出来,并说一说好在哪里。明确:可从修辞手法入手。【活动】课堂辩论 有人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便是讲“义气”。我们该如何看待?明确:大义与小义【导入】布置作业 孟子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他伟岸的身躯犹如担负民族重担的脊梁,面对这篇散发着崇高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唯有敬仰。请大家课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更多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课堂上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