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现实主义文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92787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7.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国文学在19世纪崛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方文学史以至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种丰硕成果是在俄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收获的。,第五节俄国文学,从地理环境看,俄国横跨欧亚大陆,西部和东欧各国接壤,东部和西亚、东亚各国接壤,文化中心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俄国的文化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与西欧相比,由于俄国长期受到蒙古人和突厥人的统治和侵扰,加之中欧喀尔巴阡山脉在俄国和西欧之间形成的屏障,使俄国与西欧好几个世纪没有任何联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具有东方专制主义的特点。与亚洲相比,由于西伯利亚的荒芜和少数民族的敌视,使俄国与亚洲相隔绝,俄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欧部分,这使它更易于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更多地具有西方民主主义的特点。,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夹击下,俄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1文化品格:宗教热忱;反思精神;忏悔意识,1文化品格,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在19世纪沙皇俄国把东正教奉为国教,称俄罗斯正教。东正教自认是基督教的“正统”派别,这种强调“正宗”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它同基督教的另外两大派相比,显得古老而保守。俄国东正教的信徒是广大农民,农奴制是俄国正教的基础。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人的罪孽意识、顺从性格、择善和崇拜神皆源于宗教。宗教的影响和19世纪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俄国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为顺从与反抗,崇拜神与崇拜人的二重矛盾组合。宗教文化形成了俄罗斯文化品格。,第一是宗教热忱,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执著追求理想,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这种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源于宗教热忱,并反映在文学中。例如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当起义被镇压后,他们有的英勇就义,有的流放西伯利亚,有的服苦役或服兵役。但他们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与宗教热忱相联系。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是俄罗斯优秀的贵族妇女,为了崇高的爱情,以大无畏的气概随同自己的丈夫一道流放西伯利亚,表现了宗教的殉道精神,奉献自己的一切。,十二月党人奥陀耶夫斯基在玛尼沃尔康卡雅一诗中歌颂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沃尔康卡雅是一位将军的女儿,她嫁给了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1826年丈夫流放西伯利亚时,她随同前往。诗中写道:“忽然戴着桂冠的一群天使从天而降,/笑着飞向世界的受苦者/先用天国的氤氲,/吹散了地界的阴惨。/发布了幸福的预告:/大地的女儿们已到来,/带着安慰的微笑,带给囚徒,/内心的宁静和情爱。”这里,诗中的“天使”、“世界的受苦者”、“天国”、“地界”、“预告”、“囚徒”等字眼,都是宗教语言,说明诗人是以宗教热忱来比喻和歌颂十二月党人妻子的爱情的。,又如十二月党人别士土舍夫的中篇小说罗曼和奥尔加(1823)描写了一个古老的共和国的民主风尚,把主人公写成维护民主权力的英雄,他们英勇作战,不屈不挠。书中写俄罗斯大公宴请全体市民,“富人旁边坐着穷人,贵族身边是平民,异教徒与正教徒坐在一块。大家混在一起,洋溢着兄弟情谊和友爱”。,以宗教热忱来歌颂自由、民主和理想。甚至在无产阶级文学中也表现了这种由宗教热忱转化的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突出的例子是高尔基的母亲。母亲中,革命的理想是和基督教的“真理”等同的。巴维尔参加地下斗争后,在室内贴了一张基督复活的画像,这很像东正教徒的圣像崇拜。农民出身的革命者雷宾带着革命传单和圣经去乡下宣传革命真理。母亲在巴维尔被捕后,用“基督的真理”,为“十字架殉难”的字眼去鼓动人们的斗争精神。她自己参加革命的激情,主要来自这种宗教热忱。,怎么办?中的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放弃贵族生活,吃黑面包,睡钉满小钉的床,和旧礼仪派的自虐、吃苦精神、禁欲主义十分相似。凡此种种,都说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品格理想主义、自我牺牲、奋斗激情都与宗教热忱相联系。,第二是反思精神,俄罗斯民族擅长思考抽象问题,关注社会性问题的特点皆源于反思精神,并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例如托尔斯泰小说中常有对人生意义,善恶问题,灵肉问题,上帝存在的问题的怀疑和思索,赫尔岑的谁之罪?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仅就书名就反映出俄国人对社会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以至这两部小说的书名成了划分19世纪俄国前期文学阶段的标志,表明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主题。,俄国文学自谁之罪?始,形成了政论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的传统。谁之罪?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教育、家庭、婚姻、妇女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等问题,对俄国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作了激烈的批判。怎么办?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理想制度、未来社会的设想、国民教育、新人培养的途径,妇女解放的道路和家庭结构变革的方向等,对传统文化作了反思和批判,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政论小说。,如果把俄国和西欧、中国文化品格相比较,就更容易看出俄国人对社会性问题反思的特点。西欧文化重视生命价值,在作品中发掘个性的意识和人类原始生命的激情。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在作品中表现人伦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俄国文化重视社会性问题,在作品中探索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俄罗斯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表现出这个民族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显示出深沉厚重的底蕴。这种反思,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人生道路的苦苦思索,由此使俄罗斯人具有一种忧郁气质,在文学中则表现出一种忧郁的基调和淡淡的哀愁。,第三是忏悔意识,俄罗斯人在外族侵扰,专制压迫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历经苦难,他们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求得心灵的平衡,形成深重的罪孽意识。他们深感自己有罪,极其注重忏悔,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肯定灵魂,否定肉体。忏悔意识也是俄罗斯民族的一种文化品格,并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和忏悔贵族形象都体现了浓重的忏悔意识,他们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肯定精神,否定物欲。特别突出的例子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终身忏悔和笔下的忏悔贵族的塑造。,在民族文化中,忏悔意识还表现为热爱苦难和自虐的特点。也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俄罗斯人深感罪孽,在忏悔中告罪、服罪,顺从命运,热爱苦难。从普希金开始,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主题便是对俄罗斯民族苦难意识的肯定和歌颂,这些小人物龟缩在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中,活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甘愿以痛苦磨练自己,而不愿对自己的处境有丝毫改变。内心稍有邪念,便夜不能寐,神经高度紧张,通过内心忏悔或向神父忏悔达到恢复内心的平静。除了忏悔以外,就是用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通过痛苦来减轻罪孽,达到忏悔的目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病态小人物就具有这种自虐的忏悔特点。,在文学中,俄罗斯民族的忏悔意识主要是用心理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开始,俄国文学就注重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就是突出的例子。他在塑造忏悔贵族和其他人物的忏悔心理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双重人格和内心的矛盾冲突。,2现实主义文艺理论,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三大文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简称别车杜。他们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从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总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经验,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自然派”相联系,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毕生以文艺批评活动反对沙皇农奴制度。他写了1000多篇评论文章,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艺术的概念(1841)、论普希金(1845)、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别林斯基主要文艺观点有5点:一是关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忠于现实的创造,艺术是真实的再现。二是关于文学创作思维的特点,首次提出艺术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著名论断。三是关于作品的艺术性标准,主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既反对只重形式的纯艺术,也反对抽象说教的教诲诗。四是关于文学的民族特色问题,认为忠实描写生活的作品就具有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方式上,只有既是世界性的,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文学。五是关于文学批评理论,提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只是历史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都是片面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作家。在美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的传统,坚持捍卫文学中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原则。主要文论有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主要文艺观点有两点:一是坚持唯物主义美学观,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二是强调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文艺应当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文学批评家、政论家。在文学观、美学观上,坚持并发展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斗传统和唯物主义美学原则。主要文论有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主要文艺观点有3点:一是坚持文学应反映生活,解释生活。二是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原则。指出真实性和人民性不可分割。人民性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三是创立“现实的批评”这一文学批评原则,强调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依据,从作品出发,揭示出寓于形象中的内在意义。,在19世纪,俄国文坛先后出现了一批进步刊物,俄国文学家、文论家以这些刊物为文学园地和宣传喉舌,发表作品,宣传文学主张和革命真理。主要刊物有现代人(18361866),彼得堡出版,创办人是普希金,1847年以后由涅克拉索夫发行,别林斯基为刊物拟定了抨击专制,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和自然派作品的方针。,另一个重要刊物是祖国纪事(18391884),彼得堡出版,前期由克拉耶夫发行,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撰稿人有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发行人思想保守,反对别林斯基的革命宣传,别林斯基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在杂志社不断与发行人和保守势力斗争,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1868年刊物由涅克拉索夫接管,1884年被查封。,历史片别林斯基(导演:阔金采夫,主演:库利采夫)记录了别林斯基在祖国纪事和现代人杂志的工作。这是一部早期黑白片,充满思想的激情。通过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活动,把当时俄国的著名作家赫尔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再现于影片。,视频:别林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别林斯基反沙皇反农奴制的思想立场,集中体现在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中。他在信里批评果戈理的新封建主义,质问果戈理:“你,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怎么能捍卫这样可恶的制度?”这封信成了整个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社会解放运动的宣言。,视频: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4主要作家,19世纪前期,俄国主要现实主义作家有果戈理、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Herzen,18121870)俄国作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自幼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发誓要为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曾两次被流放,与别林斯基一起,主张俄国走革命的道路。创办文艺丛刊北极星和钟声报,宣传革命思想,促进了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赫尔岑的政论代表作是著名的往事与随想(18521668),这是一部包含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巨型回忆录,反映俄国19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俄国以至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赫尔岑属于俄国自然派作家,文学创作贯穿反农奴制的主题。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开创了俄国文学中的政论小说的传统。小说通过三个出身不同的青年爱情悲剧思索俄国的命运,塑造了多余人形象别里托夫。,赫尔岑的谁之罪?,赫尔岑,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谁之罪?(1845-1847)。也以描写“多余人”而著称。贫寒的大学毕业生克鲁采费斯基到一个退伍将军家当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邦卡由恋爱而结婚。但不料,贵族青年别里托夫闯进了他们的生活。,谁之罪?中译本封面,别里托夫是一个“多余人”。他渴望有所作为,但脱离实际,以致一事无成。别里托夫与柳邦卡产生了共鸣,两人都怨恨、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在此基础上,他们彼此产生了爱恋。但是,为了避免破坏别人的家庭,别里托夫最后毅然远走国外。,别里托夫告别柳邦卡,说:“我又要踏上流浪的旅途。但你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心头一直到死。”柳邦卡则紧紧握住别里托夫的手,说:请您记着,我无限地爱您,小说作者问:“谁之罪?”作品实际上回答了问题:罪魁祸首是令人窒息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莱蒙托夫,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同普希金一样,既是诗人,又是小说作家。他的诗人之死等诗歌,属于“注满了悲痛与憎恨的铁的诗句”,显示出很强的批判力量。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当代英雄。,当代英雄中译本封面,吕绍宗译序,书架上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好像是本薄薄的不起眼的小书;文学发展史上的当代英雄,却是“高耸在当代文学沙漠上”的“茕独的金字塔”;“这样的长篇小说,在任何一国的文学中都会是一个重要现象”(别林斯基语)。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为之倾倒,说“假若莱蒙托负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语言大师契诃夫为之倾倒,竟说他恨不得“像中学生们那样分析分析各个句子,分析各个句子成分恨不得那样学习写作。”,当代英雄包括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由主人公毕巧林贯穿起来,描绘出一幅“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画像。毕巧林被看成又一个“多余人”形象。他是彼得堡一个富有的贵族青年军官。同奥涅金一样,他对贵族社会生活的空虚庸俗感到厌倦,但又无力摆脱,成为一个“心灵残废者”。因此,他苦闷彷徨中,把精力耗费在许多卑鄙无聊的事情上,以求个人的一时快慰。,吕绍宗译序,他毕巧林的心灵怎样?毕巧林有段自白:“我是一个除了女人什么都不爱的人,我是一个时刻准备为她们牺牲自己安宁、功名、生命的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为了他,梅丽红颜憔悴,声誉扫地而一无所得;维拉重病在身,已不久于人世;贝拉更是久受冷落之后惨死于芳龄。看来,他不是女人们的福星,而是她们的灾星。,原本真心的爱,却结出这样的恶果,其原因,毕巧林的另一段自白可以作答:因为“我是为了自己才爱别人,为了满足自己心灵中的一种怪癖的需求。”舍生忘死的爱也是“为了自己”?是!他是要在爱的苦苦追求中消磨时光,在爱的废寝忘食中排遣苦闷,一旦得到了女人的心,也就弃之如敝屣。人间悲剧的“成全”者这就是毕巧林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但若听听他的自白,发现他远非那么可恶,甚至不无可怜、可敬之处。自白中他不止一次为自己成了“心灵残废者”而无限哀痛,为“心变得又冷又硬”、风华正茂的岁月失之无踪而无限悲戚,所以连活下去的“好奇心”都没有了。,读他的自白,气消之后还难免为他不平,因为我们从中还听到了他痛苦的呻吟与嘶哑的呐喊:要知道,“如果我是他人不幸的原因,那么自己的不幸也许不亚于他人”一是“离开父母的庇佑后就玩命地受用金钱所能得到的各种享乐”,这腐蚀了他的心灵;二是“任何人都不对我加以爱抚,一圈人都对我侮辱贬斥:我就怀恨在心”。他曾想奋力读书,奈何“无论荣誉,还是幸福,一点也不取决于学问”,”只要机灵乖巧就行”“于是我就感到百无聊赖!”,毕巧林还常常进行自我分析。他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他内心的善与恶、美与丑还在激烈斗争:心灵的一半“死了”,另一半还在“颠动”,还活着。所以他才说:“我的躯体中有两个并存的人:一个完全体现了人字的含意。另一个则在思考、判断着这个人。”一个是“心灵残废者”,另一个则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反省。,吕绍宗译序,他毕巧林像个一丝不苟的解剖师一样,不放过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角落,像一个执法如山的法官一样,铁面无私地审判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乃至自己整整一代人的行为。试想毕巧林周围的人们,有谁做过这些“扪心自问”?从这一点看,他比周围的人都要高出一头,无愧为英雄。,他的自白,反映出他对自己的行为,对人生,对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的苦思冥想,自己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的摸索。这不仅使他的形象高于周围的人们,而且也高于他的先驱多余的人奥涅金,因为奥涅金沉于苦闷无聊而少探求思索。,屠格涅夫(Turgenev,18181883)俄国杰出的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出身贵族,母亲是专横残暴的地主,屠格涅夫目睹了她对农奴的虐待,立下誓言,决不同农奴制妥协。40年代与别林斯基结成至交,确立现实主义文学观。60年代侨居巴黎,直到逝世。,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贯穿反农奴制的思想。名篇有霍尔和卡里内奇、白净草原。中篇名作有好决斗的人(1852),短篇名作有木木(1852)。,)。木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木木是一条小狗的名字。哑巴农奴盖拉新力气大,一人干四个人的活,外表木讷,内心敏感温柔。他喜欢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雅娜,但是女主人把她许配给了一个酒鬼。伤心的盖拉新收养了流浪狗木木,将自己的所有感情都倾注在小狗身上。可是女主人嫌小狗的叫声吵闹了它,命令将它弄死。盖拉新被迫将木木溺毙,回到故乡去了。盖拉新是一个很有尊严的农奴,特别是写他离开莫斯科回家乡那段,充满了自信与勇气,文字极其抒情。“他好像一头雄狮,强壮地、勇敢地踏着大步走去。”,视频:木木的结局,木木取材于现实,农奴盖拉新的原型是屠格涅夫小时候家中一位名叫安德烈的农奴,女主人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小说的反农奴制思想遭到官方查禁,1855年才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电影改编木木(Mymy,1998)以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表现女地主的专横凶残和哑巴农奴盖拉新的悲剧。影片具有俄罗斯电影一贯的风格,抒情、沉思、节奏缓慢。,屠格涅夫写作了6部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在罗亭和贵族之家中塑造了两个多余人形象罗亭和拉夫列茨基,在前夜和父与子中塑造了新人形象英沙罗夫和巴扎罗夫。他的创作风格具有抒情性和忧郁气质,富有诗意,是一种冲淡的艺术。这种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分析上,对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作家有较大影响。,代表作父与子,故事发生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代表父辈的保守贵族自由主义者巴威尔和代表子辈的新兴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巴扎罗夫否定农奴制,子辈取得了对父辈的胜利。,冈察洛夫(Goncharov,18121891)俄国自然派作家,创作受别林斯基的影响。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18471859),描写了地主知识分子奥勃洛摩夫精神死亡的过程,他是俄国文学中最后一个多余人,标志着传统的多余人的完全蜕化。,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译本封面,作者着力揭示奥勃洛摩夫这个贵族地主在精神上日趋死亡的特征。如小说一开始就用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主人公百无聊赖、在沙发床上迟迟不愿起身的情景。对于奥勃洛摩夫来说,躺卧既不是出于必要,也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一种常态”。他已经习惯于在沉沉的昏睡中消磨时光。在日常生活中,哪怕细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小事,奥勃洛摩夫也对付不了。他不仅穿衣穿袜离不开仆人查哈尔,而且害怕生活中的任何变动。,他虽然只有三十二岁,却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虽然有“黄金一般的心灵”,却总是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虽然他在心中已经制订出了种种整顿自己领地的改良计划,可年复一年,计划始终没有写出来,更不用说实现了。小说后半部关于主人公从恋爱波折到找到归宿的描写,则更进一步暴露了奥勃洛摩夫已无异于一具活尸。,但是冈察洛夫又指出,奥勃洛摩夫并不像许多贵族地主那样愚昧、卑劣。奥尔迦就觉得他聪明、善良、正直,希托尔兹也认为他的心地明亮、洁净。奥勃洛摩夫受过教育,通晓外语,也曾一度有过精神上的追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禀赋良好的青年人,却丧失了一切实际生活能力。这种尖锐的矛盾更加深了主人公的精神悲剧。,奥勃洛摩夫自己说:“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得,就是没有力量和意志。”冈察洛夫通过作品中人物斯托尔兹说,奥勃洛摩夫毁于“奥勃洛摩夫性格”,即农奴制生活方式所养成的惰性。照作者看来,奥勃洛摩夫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牺牲品。,奥勃洛摩夫形象的出现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俄国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精神上趋于死亡。,涅克拉索夫(Nekrasov,18211877)俄国诗人,自然派作家。受别林斯基的影响,走上民主诗人的道路。代表作是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揭露沙皇、农奴主的残酷压迫,歌颂人民对幸福的渴望和斗争。,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涅克拉索夫,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1878)先后主编过现代人和祖国纪事杂志,为传播先进思想,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写了很多重要诗篇,代表作是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8)。,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中译本封面,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通过描写7个农民为寻找幸福的人而漫游俄罗斯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的社会生活。长诗告诉读者:改革前,地主对农奴为所欲为;改革后,农民不仅没能完全挣脱农奴制的枷锁,反而又遭到了新兴资产者的残酷剥削。农民是不幸的,但精神空虚的地主、神甫、商人等也不幸福,当时的俄罗斯没有幸福。,长诗体现了诗人对俄罗斯农民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深刻认识。诗人热情赞颂农民的美好心灵和精神力量。七个农民的探寻,表明农民已经开始觉醒。沙维里老爷爷由沉默忍耐到奋起反抗,是一个俄罗斯勇土的形象。玛特辽娜命运悲惨,但苦难并没有压垮她的意志。特别是平民知识分子格利沙形象,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和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也表明:只有献身人民的解放事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长诗采用的是民歌形式,是诗人努力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成功尝试。从情节结构来看,农民为寻找答案去漫游天下的构思,和民间文学中寻找幸福和真理的童话相似;而有魔力的宝匣、神奇的桌布、会说话的鸟,则更具有民间故事的幻想成分。从诗歌的格律上看,诗人大量运用民歌和民谣的格式进行创作,如船夫曲和俄罗斯之歌等。从诗歌的语言上看,诗人采用了许多来自民间的谚语、俚语和俗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和反复等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作家。19世纪60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继承了别林斯基的和赫尔岑的精神遗产,以辨正的态度看待西欧文化和民族文化,建立新的民族文化。他设计的理想社会是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经过农业村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质。提出新的人伦关系和理想人格是合理利己主义,把西欧个人主义和俄国集体主义相结合,既肯定个人利益,又保护集体利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宣传活动受到沙皇政府敌视,坐牢、服苦役、流放共21年,终身受到警察的监视,曾被处以假死。但他没有屈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革命。,小说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是在监狱写作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妇女解放问题。塑造了四个俄罗斯新人形象,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和拉赫美托夫。其中拉赫美托夫是职业革命家形象。作者提出了俄国和俄国革命者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俄国要解放,需要新人,采取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此书发表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五自然派,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发表钦差大臣(1836)和死魂灵(1842),加强了普希金奠基的现实主义传统,为现实主义创作开辟了道路。一批进步作家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拥护果戈理的创作,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揭露农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统治的罪恶,他们被称为“果戈理派”和“新学派”。反动文人攻击他们只写黑暗不写光明,毫不掩饰地描写自然,轻蔑地称他们为“自然派”。别林斯基接过这句话,支持“自然派”,他从理论上总结和阐述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4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它决定了俄国文学的发展道路。,认为“自然派”就是真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果戈理对现实的揭露和讽刺,为“自然派”开辟了道路。从此,“自然派”就由否定概念变为正式的肯定名称,成为俄国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解放运动中形成并迅速达到繁荣的,它和农奴解放运动紧密联系,矛头指向专制的农奴制制度及其残余。它有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制定的文艺理论和美学体系,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运动。,4文学人物模式,19世纪俄国文学形成了四种基本的人物模式。多余人形象新人形象小人物形象俄罗斯妇女形象,多余人,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这个词最初见于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1851年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多余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扮不好任何角色,属于角色没有内化、尚未进入角色的预成角色。他们摇晃于社会生活之中,像浮萍一样,始终没有固定的根。俄国多余人都出身贵族,本人也大都是庄园贵族,但他们扮不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别里托夫是多余人中较少受到注意的人物,但在他的身上,却典型地体现了多余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地地道道角色没有内化的多余人。别里托夫拥有3000农奴,作为地主,他无心经营庄园经济,“放任领地的管理,让农奴们发起财来,穿着长靴子走路”。从封建社会对一个庄园主的要求来看,他不是一个好地主。他先后干过很多工作,但对这些职业的兴趣保持不过三五月。他在省府衙门当过秘书,起草文件不懂格式,“办的公事好像写小说”,仅干了三个月便被辞退了。他转而学医,跟初当秘书时一样热心研究解剖学,然而需要不屈不挠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他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完全没有想到要解决这种问题”,很快对当医生冷淡下来。他学过绘画,一心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但他不会“默默地工作”,很快放弃了绘画。10年间他游遍了欧洲,返回俄国时的感叹是:“没有什么事做啊!”事实上是他不想做,也做不好。,小说写道:“他不能成为善良的地主,优秀的军人或忠勤的官吏,此外,这世界上剩下的工作,除了当流浪者、赌徒、荒唐鬼以外就没有别的了。”作者对别里托夫不能担负社会角色这一点有很好的剖析,他指出:“他的工作根本没有需要,只是由他个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的。但最重大的障碍,还在于对过去那种官职、政治活动的幻想。对于具有一般热情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投身在时刻变化的工作,投身在正在目前成长起来的历史进行的过程中更感到诱惑的事了,胸头怀着这种梦想的人,叫他做别个部分的工作,对自己完全是不利的。这种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永远是站在做客的地位。”作者说他10年间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这种不愿成为社会成员,像局外人一样旁观社会的人,是角色没有内化的人,于社会无用的多余人。,罗亭做过教师,但他对实际事物知道得很少,以致在常识上被一个数学教师难倒,很早便辞了职。奥涅金没有官职,没有事干,“他发现:要做什么他都不行”。奥勃洛摩夫拥有300农奴,却做不好地主。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我不知道徭役是什么,农事是什么,贫农是什么意思,富家又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四分之一普特黑麦或者燕麦有多重,值多少钱,哪一个月播种什么,收割什么,怎样出售和什么时候出售。”他在政府部门工作过,却不知道部里怎么办事,“不会应付公事”。,多余人扮不好反角,也扮不好正角,他们做不了封建社会的权臣、奴才和庸人,也做不好反对封建压迫的革命先驱和造反者。他们厌倦工作,鄙视劳动,逃避自己为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于整个社会无用的人。奥勃洛摩夫是出名的懒地主,成天躺在床上,几年前“便开始在心里拟订整顿领地的种种改革计划”,几年后也没付诸实行。,视频:奥勃洛摩夫懒地主,在婚恋关系中,多余人做不好恋人与丈夫。奥涅金曾对达吉亚娜描绘自己将有的丈夫角色:“烦腻的丈夫,固然知道妻子的美德,却诅咒命运,不是发脾气,冷冷的嫉妒,就是皱着眉头,不作一声。这就是我。”这说明他深知自己扮不好丈夫角色,也不愿承担做丈夫的责任,因为“他又不愿丧失自己的卑微的自由”。同样,他也做不好恋人,他以狂傲的态度、尖刻的斥责来对待达吉亚娜的纯真恋情。他教训达吉亚娜说:“希望您知道克制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您,否则,冒失会给您带来不幸。”,这通教训,多年后还使达吉亚娜“不寒而栗”。这里,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为什么奥涅金第二次回到达吉亚娜的身边时遭到了她的拒绝。传统的看法认为达吉亚娜守妇道,愿做一个贤德妻子。如果我们从角色内化的观点看,可以理解为达吉亚娜看透了奥涅金无用的多余性,他不可能做个好恋人,也不可能做个好丈夫。她说:“他本来不能够给我幸福。”,别里托夫与柳波尼加相爱,始终做不好恋人。最初他想以傲慢的态度征服柳波尼加,“他要得到她一句话,他要得到胜利”。但他的态度伤害了她。当柳波尼加陷入爱情的痛苦时,别里托夫不知该怎么办,医生问他的打算和目的,他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点”。他一味强调自己的痛苦说:“我的幸福已经消失了,狂欢喜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明知柳波尼加继续跟丈夫生活会造成多方的悲剧,却束手无策,丢下柳波尼加出国去了。罗亭也是这样。他激起娜达雅的感情,当娜达雅告诉他,母亲反对他们的婚姻,应该怎么办时,罗亭回答:“当然服从!”,奥勃洛摩夫缺少爱的能力,当奥尔迦向他表达爱情时,他竟然害怕,拔腿跑了,事后还振振有辞地写信给奥尔迦解释不能这样爱。奥尔迦伤心欲绝,离开了奥勃洛摩夫。杜勃罗留波夫曾指出多余人的恋爱态度说:“一切奥勃洛摩夫们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也都要弄出可耻的样子来。他们简直就不会恋爱,而且也不知道在爱情中可以找寻一些什么东西,正像他们在生活中一样。”,视频:奥勃洛摩夫缺少爱的能力,多余人心态特性类似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早期儿童自身没有防御能力和攻击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在本能上表现为不断索取,对于社会对他的要求是无意识的。多余人虽是成年人,却照常生活在一个需要保护、需要照顾、不断索取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情感氛围中,不愿长大。儿童主要向母亲索取,多余人则转化为向恋人索取,要求慰藉,索取感情,由恋人担负起他们做人的重负,扮演他们的社会角色。在心理上,他们的恋人确也表现出一种母爱,用类似母亲对孩子的温情、怜爱、关怀和鼓励去对待多余人。,奥尔迦像母亲教育孩子一样,对奥勃洛摩夫“独断独行地表现自己的意志,大胆地向他提醒人生的目的义务,严厉地要求他活动,不断地激发他的智慧”。她对他的爱,“有时候表现在妇女对小孩子、对另一位妇女的爱抚之中”。别里托夫有了柳波尼加的爱,“好像孩子一样欢乐”,柳波尼加却感到自己“好似忽然变了大人”,心中充满对别里托夫的怜爱,总觉得“不能够让他孤独,依然漠不关心”。,像儿童一样,多余人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痛苦需要抚慰,从没想过,或很少想过自己对社会、对别人应尽的责任,对儿童来说,这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对多余人来说,这是自私的表现。奥涅金认为:“爱情的乐趣在于享受,而不是奉献心灵。”普希金指出他是“心灵自私,冷酷,从不想到别人”的人。皮却林在死亡恐惧中剖析自己说:“我的爱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东西。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快乐才去爱的;我贪婪地啜尝着她们的恋情,她们的温存,她们的快乐和苦痛,只是来满足我内心奇怪的欲求罢了可是我从未使自己满足。”这种只知索取、不想付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表明多余人还没有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他们不敢正视人生,没有担负社会角色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游移于个体与角色个性之间,属于角色尚未内化的预成角色。,电影改编奥勃洛摩夫(导演:米哈尔科夫,1979)不仅展示了奥勃洛摩夫好吃懒做的寄生生活,同时还通过奥勃洛摩夫的童年回忆,揭示了家庭教育是形成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原因,视频:奥勃洛摩夫儿童教育,新人形象,新人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他们不同于多余人,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与旧制度作不妥协的斗争。他们联系人民,勇于牺牲,富于实干精神。“新人”一词最初由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1860)中谈到,他肯定了屠格涅夫创造的“新人”。随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的副标题定为“新人的故事”。新人专指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的平民知识分子。通常认为,新人形象有英沙罗夫、叶琳娜(前夜)、巴扎洛夫(父与子)、薇拉、吉尔沙诺夫、罗普霍夫、拉赫美托夫(怎么办?)。他们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斗争。,小人物形象,小人物指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小公务员、小手工业者、破产贵族、平民知识分子,身份有马车夫、看门人、流浪汉、妓女、小职员等。他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小人物是贵族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困的产物。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形成小人物模式。通常认为,写小人物的小说有普希金的驿站长、棺材商人、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契诃夫的哀伤、苦恼、万卡、风波、一个官员的死等。他们反映了俄国专制制度下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1830)第一次描写小人物,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驿站长的主人公驿站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驿站长是俄国官阶中最低一级的十四等文官,他和女儿相依为命,成天忙忙碌碌地接待南来北往住驿站的旅客,受到无穷无尽的呵斥与辱骂。他视为生命的女儿被军官拐骗,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寻到军官,要带回女儿时,军官却用一叠钱来打发他走,好像他的女儿是可以用钱买卖的东西,他仅仅是为钱来寻女儿似的。老人感到愤怒和屈辱,他把钱揉成一团,扔了,最后在悲痛中死去。,棺材店老板的主人公阿德里安是个小手工业者,他开了一家棺材店,成天与殡葬事宜打交道。人们看不起他的职业,甚至一起聚会喝酒也是为他的死人健康干杯。阿德里安感到受了欺侮,只能在梦里和死人聚会,得到死人的尊重。,果戈理直接继承普希金写小人物的传统,写下了名篇狂人日记(1835)和外套(1841)。狂人日记描写小公务员、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钦遇见部长的女儿,爱上了她。他想和部长女儿恋爱的事遭到科长的训斥和凌辱,他意识到等级制的森严和自己地位的卑微,遂精神失常。在疯狂时,他才能把自己的不满变成自由驰骋的嬉笑怒骂。,外套的主人公亚卡基是个小公务员,成天在部里抄写文书,穷愁潦倒,没有人看得起他。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用积蓄了几年的工资做了一件漂亮的外套。他穿着新外套去股长家做客,受到众人的恭维。正当他的精神状态有所振作,却不料他的外套当晚就被人抢走。这个打击使他精神崩溃,羞辱和贫困把他逼到死路。,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把写小人物的主题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官员的死(1883)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小官吏,他在看戏时打了一个喷嚏,把唾沫星子溅到将军身上。他为此惴惴不安,最后被将军的一声喝骂送了命。万卡的主人公是个年仅9岁的鞋匠学徒,他受尽老板一家的打骂折磨,只有写信向爷爷诉苦。风波的主人公是家庭女教师玛宪卡,女主人丢了胸针,竟在她的房间里随便搜查,使她感到“再也想不出有甚么侮辱比这还大了”。苦恼的主人公是个马车夫,他的儿子死了,却无人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乘客和路人都咒骂他,他只好把自己的痛苦向马诉说。,俄国小人物尽管有其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差异,但他们有共同的天性:善良谦卑。他们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以善待人。,驿站长是个和气的老人,书中写他“天生乐于助人,甘愿忍让,对荣誉极少要求,对钱财也不贪婪”。他对人没有心计,一点也不怀疑年轻的骑兵上尉在打他女儿的主意,还劝女儿搭他的马车去村头的教堂。他说:“他老爷又不是狼,不会把你吃掉的,你就乘车上教堂去吧。”他以自己的善心待人,却不知他遇上了一只披着人皮的狼,把他的女儿拐骗了。,视频:驿站长女儿被拐骗,一个官员的死切尔维亚科夫因谦卑而活得谨小慎微,他为无意中打的喷嚏老是不能释然,几番谦卑地去向将军赔礼道歉。他说:“大人!要是我斗胆搅扰大人,那只是出于一种可以说是悔恨的感觉!那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请你务必相信才好。”“我从没想到要开玩笑,我哪儿敢开玩笑?要是我们沾染了开玩笑的习气,那可就会失去对人的尊敬了。”人谦卑到丧失人格尊严而不自知的程度,他也就失去了做人的价值,暴露出人性的弱点。过于谦卑,使这些小人物总是受人欺负,遭人算计,他们失去了维护自己生存权利的自尊,缺乏做人的斗争精神。,小人物所抱的人生态度是一个“忍”字,他们甘于自己受人欺凌的地位,百事皆忍,逆来顺受,表现出小人物的奴性和宿命意识。驿站长的女儿被骗,朋友劝他上告,他挥挥手忍了。他认为“灾难是躲也躲不了的,在劫难逃啊!”被过路的浪荡鬼拐骗的,他女儿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他以此安慰自己,接受了这个现实。这是一种听天由命、麻木不仁的忍让。传统小人物靠着忍的精神生活在世上,与贫困、痛苦、凌辱共存。,忍是穷人的哲学。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感到自己无力与压在头上的社会强权势力相抗衡,遂产生了听天由命的忍的人生态度,以忍来提高自己对现实苦难的承受力,避免和社会环境的正面冲突和更大的牺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和本能的自我保护,人只是毫无希望地赖活着,靠忍来减少伤害和痛苦。,电影改编驿站长(导演:索罗维约夫,主演:巴斯图霍夫)以第一人称讲述普希金认识的一个驿站长的故事。影片中,作者始终处在驿站长的身后,倾听他的故事,表现作者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电影中的几支插曲表现出俄罗斯歌曲的忧郁情调,唱词显出穷人生活的无可奈何。,视频:驿站长听天由命,19世纪俄国作家描写小人物受到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他们像狄更斯一样描写城市畸形和城市贫困,描写承受苦难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农奴制对人民的统治更加残酷,小人物受着更加深重的城市贫困的压迫。因此,俄国作家在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时,没有狄更斯的轻松幽默,有的是对社会黑暗和罪恶的深刻讽刺。,小人物体现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孤独。生活在城市文明中的小人物,深切地感到城市的冷漠、残酷与无情,人就像生活在荒原中一样,互相隔膜,难以沟通。风波在玛宪卡被女主人搜查时写道:“她的父母远远地住在内地;他们没有钱来看她。在这大城市里,她就跟在荒野上一样的孤单,既没有朋友,也没有亲戚。他们想怎样摆布她,就可以怎样摆布她。”这是小人物在城市处境的真实写照。玛宪卡清白无辜,却又孤立无援,她为自己生活在莫斯科这片“荒野”里感到恐惧,在这地方她觉得又气闷又可怕,终于丢掉差事,回到一贫如洗的爹娘那儿去。,。苦恼中的马车夫在彼得堡赶马车,他走遍整座城市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听他倾诉苦恼的人。小说写道:“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这是来自人类深层的呼唤,难道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回答是找不到。孤独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写照,人类生存的悲剧。,俄罗斯妇女形象,俄罗斯妇女指理想女性,优秀妇女。她们追求理想,忠于爱情,勇于自我牺牲,温柔敦厚,感情丰富,接近人民,富有民族感情。这些妇女不仅高出于她们周围的人,也往往高出于和她们恋爱的男子。普希金开创了写理想妇女的传统。通常认为,俄罗斯理想妇女有十二月党人妻子、达吉雅娜(叶甫盖尼奥涅金)、娜塔丽亚(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前夜)、玛利安娜(处女地)、奥尔迦(奥勃洛摩夫)、薇拉(悬崖)等。她们反映了俄国的妇女问题。,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结合农奴解放运动,塑造小人物、多余人和新人形象,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场面与人物复杂心理的描写,多采用传统的讽刺手法,民族气息浓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