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名师导航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75154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名师导航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名师导航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名师导航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名师导航 苏教版内容感知 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文章以移步换景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文章融情于景,托物寄情,引入许多古典名著中的词语,又富于情韵美。咬文嚼字1.字音风靡(m) 堪称(kn) 山岚(ln) 谛听(d) 迂曲(y) 雄踞(j)幢顶(chung) 红桧(gu) 禅(chn) 静谧(m) 一泓水潭(hng)2.多音字3.形近字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品评: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后两个比喻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2.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品评: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风光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品评: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中的短句“人少树多”“树密、阴厚”的描述方式,是作者化用姚鼐登泰山记中诸如“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而来,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二、重点语段1.“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至“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剖析:本段写潭水清澈。先点明行踪:“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然后描写潭水。先写“亮度”:“眼前骤然一亮”,“骤然”是“突然”的意思。事前没有想到,突然出现了“一泓水潭”,接着引出两姊妹“投水殉情”的传说,交代水潭得名的由来。最后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水潭及其与山林形成的美景。这一段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句是总写,第二、三句是分写。2.“下山的路上”至“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剖析: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以“人少树多”“树密、阴厚”概括所见,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概述所感,一线贯穿,首尾呼应。全文的内在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有彩线穿珠之效。以歌其兴,以歌作结,呼应有方。结构简析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共10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第二层(39段),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2.可以按照地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在台北,两岸学者欢聚一堂,以歌抒情。 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游览阿里山。 第一层(第2段),写进阿里山的过程,观赏幽深山林之景及产生的独特感受。 第二层(第39段),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层(第10段),写下山,总括对阿里山的感受。主旨探究关于本文主旨有以下几种看法:1.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2.本文写了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过程,描绘了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对本文的主旨,你有什么看法?审美鉴赏移步换景 尽展阿里山美丽风光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首先,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一段路程”;“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风光。 其次,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进山时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时抓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在深山深处,抓住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的特征来写;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和悠久的特征及“巨创”来写。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一幅幅地舒展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作者在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把这些特征汇合起来,就反映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体现了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阿里山是纯自然形态的。有面大片森林,有点“神木”,点面结合;由缓缓游赏到渐入佳境,层层深入。作者用多彩的笔,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