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67266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文言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题量为4个小题,总分值为8分。隆中对虽然不是河南省中招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但它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作者、写作背景,掌握本课生字词。2.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翻译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能够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思路。4.能够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归纳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检测常识识记情况及识记字音字形的情况,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在笔记本上写出你的课文翻译并向同桌读出,能对同学的翻译情况作出正误判断。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及要点归纳,提高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的正确率。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认真默读课文,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思路。4.针对目标4,设计两个活动:讨论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归纳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板书课题、作者) (二)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写作背景、本课生字词。自学指导一: 自学内容:请参看课下注解或手中资料了解作者陈寿和三国志及本文时代背景,默读课文。 自学方法:默读与圈划相结合 自学时间:9分钟。自学要求:圈划识记知识要点及重点字词1.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三国志是历史散文。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并称为“前四史”。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对”即下对上之意,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后为刘备奔走效劳, 奠定天下三分基业。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自学检测一:课文节选自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陈寿(233297)字承祚(zu)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 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2、字词检测读准下列划线字词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 胄 殆 沔 诣能够说出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能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并称为“前四史”。诸葛亮,字孔明,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学习目标二: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翻译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利用课下注解及资料,疏通文意。自学方法:独立翻译,小组讨论。自学时间:20分钟自学要求:先参看手中资料独立翻译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仍有疑难的词语和句子,老师点拨文中重难点词语和句子。(必要时用笔圈划)自学检测二:1、 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一词多义:谓为信然谓先主曰遂用猖獗此用武之国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古今异义:遂用猖獗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4、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能够熟练掌握本文重点词语的意思。1.翻译句子的方法:基本原则:信、达、雅。常用的十种方法:留、删、补、换、调、选、译、意、缩、扩。(三)当堂训练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字, 朝史学家. 其所著记载了, ,三国的历史.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4.翻译下面的句子:.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四)课堂总结(五)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