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65934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考试题回顾: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绵阳一诊)浣溪沙朱敦儒(宋)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皮。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参考答案:以乐景衬悲情,(2分)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2分),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芦溪中学李俊科,近三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出现考查情与景的关系的考题:2013广东卷福建卷2012山东卷湖南卷江西卷2011全国课标卷,回顾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和技巧,(1)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2)四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3)六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意象叠加)对比衬托(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双关通感借代,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1)意象(2)主题思想(题材),两种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又称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情与景结合的相关术语,常见题型:1、意象(意境)题2、情与景关系类3、作用类,一、意象(意境)题答题步骤1、抓住意象2、再现画面(写景运用什么手法)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气氛或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4、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bi)北宋程颢(ho)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程颢,宋代大儒,理学家。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2、列举景物(意象)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字太朴,唐朝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分),参考答案: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分)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荒凉、败落的景物,(1分)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低沉、落寞)之情。(1分),三、作用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lu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