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磨削过程中应力残留

上传人:外****家 文档编号:33497 上传时间:2017-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翻译--磨削过程中应力残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文翻译--磨削过程中应力残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文翻译--磨削过程中应力残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1 磨削过程中应力残留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对表面磨削残留应力的调查研究结果。功率密度加上磨轮/工件接触时间形成系数因子 B。论文描述了用于估测不同的加工材料,进行本实验。实验估测出了加工参数对系数因子 B 及系数因子 B 与最大残留应力间关联的影响。这种用于预测表面磨削残留应力的系数因子的可用性得到了证实。 关键词:残留应力;磨削;磨轮 /工件 磨削适用于加工硬质材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常常是工艺流程中最后操作步骤之一。因此,磨削过程中的表层特性直接创建形成了工件的功能特性。如疲劳强度,磨蚀及腐蚀抗性等。 在磨 削过程中,尤其是当使用氧化铝磨轮时,由于两个相反的趋向,要形成理想的表面平整度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为提高生产效率,需引入高加工参数,然而,这些参数往往会引起加工工件表面的磨削功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磨削功率的提高使磨削温度提高,可能造成(磨削)表层严重损坏。 由于在其他常规方法中缺少相对简单统一的措施,要在高生产效率和优良的表层特性间找到平衡点是极其困难的。正是由于磨削步骤地重要性,许多研究中心已对这一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一些常用的方法已被阐明。 方法之一:分析法 4, 5,依据数学方法,对表面形成过程中涉及 的物理过程进行描述。在磨削过程中热效应因子常常被描述。在对工件温度分布的计算基础上,对表层的微硬度、残留应力、微结构等这些变化进行估测。这种方法前景广阔 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复杂的计算,以及对在极端磨削条件下材料反应的有限认知水平 仅限于理论上的调查研究。 实验法 1, 7以找磨削条件与表层参数间关联为目标。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但存在一些缺陷。它通常是以时间 资本 消耗为过程,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在不同的磨削方法与磨削条件下,推算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限制。 针对表层形成控制问题,还有第三种方法,将那些与 表层特性关联密切的磨削系数列入研究范畴 2, 4。这类系数因子广泛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有:相同碎片厚度( 功率密度( p)。前者在磨削陶瓷制品时使用,后者常常应用于当使用氧化铝磨轮时磨削的研究过程。 这两种因子的主要缺陷是:测算时,必须对磨削有效深度或磨轮 /工件有效接触长度进行估算。而在实际的磨削过程中,这两个量值又很难估算准确。因此,仍然缺乏与表面平整参数密切相关且容易估算的磨削系数因子。就系数因子(功率密度与磨轮 /工件接触时间)与表面磨削残留应力之间的关联,调查研究阐述如下: 率密度 与接触时间) 实验证明,磨削后表层残留应力与最高磨削温度密切相关。对磨削温度计算方程式的分析表明,不仅是功率密度才影响磨削温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即磨轮 /工件接触时间。在表面磨削过程中,具体工件与热源(磨轮)间的接触时间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2 可通过以下方程式计算: tc=le/ 其中 磨轮 /工件有效接触长度; 工作速度 假设的磨削系数 和接触时间 其中, 该系数因子的最大优势即是,在实际磨削过程中,方程式中所有的量(磨削功率,磨削宽度及工作速度)能够很简单地被测算。 本实验在以下磨削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 加工材料(工件):炭化钢 ,28标注 S );合金钢40H(,r,),48承钢 当于 100 62)。 *磨轮: 38),99) *磨轮速度: 26m/s(恒定 ) *磨削深 度: 工作速度: s *磨削液体:乳化剂或无 研究表明,主磨轮的驱动功率,车床的速度调节范围,及可能出现的,在表层形成的不可能接受的变化 (如微裂痕,磨痕等 )都限制这些磨削参数。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3 要估算系数因子 B,必须测得磨削功率,工作速度及磨削宽度。测量磨削功率有两种方法:通过测量磨轮主驱动耗损(实际)( ,并同时测量相关的磨削力磨轮速度 V。由此,磨削功率可通过方程式来计算。 由两种方法获得的实际结果对照如表 1所示。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关联,表明了当只有磨轮被主驱动器驱动时,只要测量磨轮主驱动耗损功率即可准确估算系数因子 B。磨轮速度通过移位变极器测量,磨削宽度即场地样品宽度。 4. 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表面磨削过程中 p, 每次磨削试验中均可计算出系数因子 B。在磨削过程中所测得测量值能够便于估测磨削条件对系数因子 2从表 2, 4。 6 中可看出有效磨削深度与 B 之间的线性依赖关系。这些直线的倾斜度主要由磨轮,工作速度 (表 2, 6),及磨削液体(表 4)决定。以数字统计的形式近似的正确性 在所有情形下 2R 值都高于 工作速度对 B 的影响(表 3, 5, 7)不像磨削深度的影响那样始终不变。在一个低范围工作速度, 的影响很大,表明通过改变工作速度来影响系数因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4 子 于调查研究的第三种加工材料 合金钢 (H),实验得到类似的关系结果。 实验中,若不存在微裂痕和磨痕,残留应力分布的测量可通过熟知的材料移除法进行。从每次磨削试验所 得的残留应力 表面深度图表中,可确定表层的最大残留应力。通常,在接近表面 10 20留应力达到最大值(可伸缩量) . 对所研究的加工材料,系数因于 这些图表中,不考虑其他磨削条件(磨轮特性,磨削液体,磨削参数),总结得出了各种加工材料的实验结果。在每种条件,以数字统计的形式称呈现各自的线性依赖关系( 074)。 这些数据表明,对于所给定的加工材料 ,残留应力 曲线倾斜度呈现特征性,不受其他磨削条件的影响。轴承钢( L)倾斜度最大表( 10)。合金钢( H)倾斜度最小表( 9)。 挑查研究中的其他一些结果表明,应用系数因于 痕或微结构等变化化为可能。该系数因于在其他磨削方法中的可用性有待证实 。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5 磨削系数 B(功率密度与磨轮 /工件接触时间 )被用于预测表面磨削过程中的残留应力。 实验发现系数因于 经多种加工材料证实。 系数因于 条件的影响。 系数因于 工作速度的提升而递减,表明在较高工作速度范围内 即使是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系数因于 ( 6)系数因于 B 可能用于磨削过程中诸如微裂痕、磨痕、微结构等表层特性的预测。 参考文献: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6 附科技文原文 of on in in A B to in in a of inof on as as of to in # 2001 . is of of it is of of of in inof as in is to On in to to of in of of On of a to in a is to of of of of in in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7 4,5, is on of in In On of of in in 5. an is at it is to of in 1,7 a is a is a to on is a to of of a 2,4. is to be in is is 2. of is to it is to or to be is on in is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8 2. t 3 in of in 6 it is inis a In of be as le 1) le is an vw is is a of 0 B . P le P 2) is bd of is in to in a 3. _ C, 28), 0H (, r, 48H), 0062L);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9 _ 38J), 99M); _ 26 m/s ( _ _ .5 m/s; _ or in by of by of in To it to in by of by of t be c . of is 1. A be of of is to in is by by of as a of 4. n of , vw bd in in of to inof on , 27. be 2, 4 . of on 2 ) on 4). of in a 2 .9 in inof on , 3, 5 河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10 , is as as inof vw is a of It is a to in by of H). in or by of in to on 020 8 10. In of In in a R2 It of to be of L), 10, H), 9. is a to to or in or to rm of in 5. . to in 2. A It 南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 11 3. to be of 4. of of in of 5. is in 6. be in in or 1 in 3 (1985) 124127. 2 E. in 2 (1) (1993) 795799. 3 E. W. P. J. 1 (2) (1982) 491510. 4 An to in of of 0 (1) (1991) 335337. 5 J. I. T. of 1 (2) (1992) 677688. 6 E. A in 1987. 7 Y. H. of of BN 8 (1) (1989) 6776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