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哲人睿语教学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2633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哲人睿语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哲人睿语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哲人睿语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哲人睿语教学案 语文版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批驳思路。3.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 朗读法。通过多遍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2.品析法。品味句子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讨论法。学生自由讨论,从而懂得议论文的观点和论证过程。1. 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对事物的正确判断。2.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方法,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本单元中的四篇文章都是议论性现代文。所选的文章既有驳论又有立论,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议论文的三要素方面认识议论文的特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作者为批驳有些人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对方论据不能证明中心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得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讽刺的特点。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能胡编乱造。大小猫洞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对“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世上没有傻问题一文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鼓励人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对各种问题寻根究底。1.文章观点的提出方式以及论证过程。2.重点语句的含义。3.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4.文章缜密的论证过程。5.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1.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驳论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掌握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3.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坚持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议论文的风格和特点。4.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火焰,在议论文的阅读中感受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地看待问题。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1课时第11课大小猫洞1课时第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1课时口语交际写作2课时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易错字地大物博(b)求神拜佛(f)慨叹(ki)玄虚(xun)渺茫(mio)家谱(p)前仆后继(p)搽粉(ch)脂粉(zh)诓骗(kung)脊梁(j)省悟(xng)污蔑(wmi)2.多音字仆笼省据佛埋倒假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重在强调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怕牺牲”用“前仆后继”。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英勇奋进,连续不断。“前赴后继”重在强调连续不断。“连续不断”用“前赴后继”。诓骗指说谎话骗人。“诓骗”只指用语言来骗人。“话语骗人”用“诓骗”。欺骗指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真相,使人上当。“欺骗”词义范围较广,既指语言又包括行动来骗人。“行动骗人”用“欺骗”。污蔑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污蔑”是对别人名誉的诋毁。“诋毁别人的名誉”用“污蔑”。蔑视指轻视小看。“蔑视”是对人瞧不起的一种态度。“瞧不起人的态度”用“蔑视”。5.词语释义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情而悲伤。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省悟:醒悟。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害。污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诓骗:说谎话骗人。自夸:自己夸耀自己。自欺:自己欺骗自己。自信:自己相信自己。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文题解说】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应当自信自强的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这一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的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一样。【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1920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作者针对当时一部分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提出了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去自信力的观点,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民族的自信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作者为批驳有些人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对方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得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本课为2课时。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4.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5.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通过朗读理解作品,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第课时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3.理解文章的基本驳论层次。【重点】1.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新课导入初读感知重点研习拓展延伸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发思索。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导入二:启发型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出导向。新世纪,申奥成功、加入WTO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预习检测【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地大物博()求神拜佛()慨叹()玄虚()渺茫()家谱()前仆后继()搽粉()脂粉()诓骗()脊梁()省悟()污蔑()答案bfkixunmioppchzhkungjxngwmi2.解释下列词语。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慨叹: 玄虚: 渺茫: 省悟: 前仆后继: 摧残: 污蔑: 自欺欺人: 埋头苦干: 诓骗: 自夸: 自欺: 自信: 为民请命: 答案土地广大,物产丰富。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情而悲伤。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醒悟。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说谎话骗人。自己夸耀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3.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课文主旨。明确作者针对当时一部分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提出了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去自信力的观点,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民族的自信心。3.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对方的论据“中国人”从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缥缈。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8):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第二层(68):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对方的论点。第三部分(9):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明确“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吗?如果是,那又是怎样批驳对方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略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明确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并没有使他的思想软弱、麻木,并没有削弱他伟大战士的力量,他依然冲在最前线他就是民族精神的脊梁。理解课文,分析“课后习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树立靶子:对方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第课时1.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重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导入研读重点揣摩课文语言资料链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了驳论文的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含义。一、研读课文1.讽刺的力量:(1)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明确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2)哪些人可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来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林则徐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地底下”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2.逻辑的力量:(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2)这种证明“敌论”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明确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3)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明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证明:历史的、现实的事例。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4)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与“公开的文字”呼应,全文浑然一体。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3.语言的力量: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照“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二、揣摩精彩语言,品味作者深意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1.语言犀利,细品深味。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问题设计: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然后全班交流。引导交流,点拨品析。举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究交流,明确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明确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三、感悟课文的驳论方式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对应本课的“课后练习”。链接: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作“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一、参考答案(1)作者所说的“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2)前者是针对“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着国联”的现象而提出的,后者是针对这两个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现象提出的。应当注意的是,“他信力”的所指不包括“一味求神拜佛”这种现象,因此,当由前两种现象改为第三种现象时,作者说“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这些现象都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不是组织民众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于其他靠不住的东西和大搞迷信活动,因此,作者批判这是“他信”和“自欺”。二、参考答案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三、参考答案1.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一部分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是对敌论的进一步驳斥。2.“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四、参考答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有幸生长于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有幸身处于一个改革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学习决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气质、陶冶性灵,更要增强民族自信力、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o)搽粉(ch)诓骗(kung)B.玄虚(xun)脂粉(z)拜佛(f)C.宰相(zhi)麻醉(zhu)慨叹(ki)D.省悟(xng)脊梁(j)倘若(t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前仆后继:(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足为据:4.填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二、课内语段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5.“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6.文中的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7.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8.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9.第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10.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答案与解析】1.A(B中“脂粉”的“脂”应为“zh”;C项中“宰相”的“宰”应为“zi”,“麻醉”的“醉”应为“zu”;D项中的“脊梁”的“脊”应为“j”)2.A(“渺茫”的意思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3.(1)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不足以成为事实的根据。4.鲁迅周树人豫才藤野先生故乡驳论驳论证驳论点5.讽刺否定。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指“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8.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9.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10.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例如: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1.易错字自刎(wn)死心塌地(t)给事(j)贩马(fn)校订(jio)祠堂(c)捏造(ni)诬害(w)篡位(cun)无稽(j)燕蓟(Ynj)王莽(mng)2.多音字给载校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篡位指臣子夺取君主的王位。“篡位”只指“臣夺君权”。“臣夺君权”用“篡位”。篡权用非法手段夺取权力。“篡权”的词义范围较广,凡是用非法手段夺权都可用“篡权”。“一般非法手段夺权”用“篡权”。捏造指假造事实。“捏造”范围较小。“假造事实”时用“捏造”。编造不仅有假造事实的意思,还有凭想象创造的意思。“编造”比“捏造”范围更广一些。“凭想象创造”用“编造”。5.词语释义自刎:割颈部自杀。典籍: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殊不知:竟不知道。给事:供职。无稽:毫无根据。稽,查考。让:责怪,埋怨。校:订正。质厚:朴实厚道。造次:匆忙,仓促。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捏造:假造事实。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文题解说】文章标题“吴汉何尝杀妻”中“何尝”二字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学习本文不仅要弄清具体史实,更重要的是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即作者通过对这一具体史实的论证,得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这就告诫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应该辨明真伪,以免上当。【创作背景】本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的观点,告诫人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可捏造情节,胡编剧本。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可捏造情节,胡编剧本。本课为1课时。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1.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2.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3.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研读课文,学习演绎论证法。【难点】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新课导入初读感知重点研习分析论证方法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发思索。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冲破了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破了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的宝座,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政绩显赫。但是各电视台争相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至尊红颜却是一部戏说唐代才女武媚娘如何从平民变成中国第一位女皇帝的作品,剧中竟将正史和野史“融为一体”,同时“天马行空”般想象,虚构了大量与史实不符的剧情。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历史真实”和“舞台艺术”的区别?让我们一起翻开邓拓的吴汉何尝杀妻去寻找答案吧。导入二:启发型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出导向。如今不少有关皇帝的电视剧:汉武帝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一文,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预习检测【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自刎()死心塌地()给事()贩马()校订()祠堂()捏造()诬害()篡位()无稽()燕蓟()王莽()答案wntjfnjiocniwcunjYnjmng2.解释下列词语。自刎: 典籍: 殊不知: 给事: 无稽: 让: 校: 质厚: 造次: 死心塌地: 诬害: 捏造: 篡位: 答案割颈部自杀。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竟不知道。供职。毫无根据。稽,查考。责怪,埋怨。订正。朴实厚道。匆忙,仓促。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捏造事实来陷害。假造事实。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3.走近作者。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练、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吴汉杀妻的故事情节。2.理解课文主旨。明确本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的观点,告诫人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可捏造情节,胡编剧本。3.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本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了“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指出写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能胡编乱造。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1.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吴汉杀妻。2.作者在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明确吴汉没有杀妻。3.学生讨论,找出吴汉没有杀妻的论据。(1)“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2)后汉书吴汉传中写道:“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3)汉代刘珍在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明确这段话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4)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的“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之谈。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4.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明确“杀妻”一事完全是强加在吴汉头上的,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所谓“诬害”可从愚忠、株连的观念上谈,即人格独立,不该杀妻)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一方面论证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乱造。四、分析论证方法1.引用历史典籍有何好处?明确客观真实,增强说服力。2.这四处引用的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汉代的历史典籍。3.哪一条证据是最主要的?明确最主要的其实不在于某一条具体的史料,而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句子是“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4.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演绎论证。它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如果吴汉确实杀妻,那么汉代的典籍必有记载,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所以,吴汉未曾杀妻。拓展延伸: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文艺创作允许戏说,只要不改变基本的历史事实,只要是歌颂真善美,就可以存在。戏说,更多的是为满足老百姓的娱乐消遣。但只看戏说就不会了解历史,所以要想了解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还要看史实。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一、参考答案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证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二、参考答案(1)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给事:供职。以:因为。乃:就。乏:匮乏。以:靠。(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让:责怪,埋怨。(3)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但:只。第:大宅子。(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质厚:朴实厚道。造次:匆忙,仓促。三、参考答案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篡位()贩马()奉诏()捏造()自wn()w()害无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