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2581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顾、犬坐、洞、隧、意、弛”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词多义现象。2顺畅诵读。能力目标1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就文中两只狡猾的狼的下场积极发表见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篇幅短小,情节引人入胜,脉络清晰,叙事和评论颇能显示蒲松龄的风格,易于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主动品味内容的精妙,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因势利导,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主旨。熟读成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学生抢答,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板书文题)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蒲松龄及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识记重要字词。多媒体显示:注音: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诵读提示: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户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多媒体显示:用“/”标示句中语气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场主积薪其中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场主/积薪/其中3学生分组诵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把握课文大意。教师点拨要点:(1)缀行甚远:缀,连接,句中是紧跟的意思。紧跟着走了很远。(2)投以骨:即“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3)“止有剩骨”句中的“止”通“只”,副词。“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是动词,停止。(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句中的“后”与“前”为时间副词,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5)“弛担持刀”句中的“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句中用的是引申义,“卸下”。(6)“意暇甚”句中的“意”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中“意”指内心的盘算。(7)“其一犬坐于前”,“前”为方位名词,面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应理解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现代汉语中“鱼贯而入”“狼吞虎咽”中的三个名词均属这种用法。4学生用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教师示例: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5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评价式阅读。(1)从屠户的角度把握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大致如下: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2)指导学生以狼的角度评价课文。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学生思考,发言如下:第二段写两狼穷追。第三段写两狼逼人。第四段写两狼被杀。(3)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组织学生小组读评,教师组织交流。分组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内容归结为: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屠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户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第四段: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4)从揣摩语言的角度评价课文。请学生运用跳读的方式速读全文,先用波浪线标示美妙的语句,然后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组织语言,在班上作精彩发言。教师示例:“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狡诈阴险。“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眈眈”写出狼的凶残目光。“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四、合作研讨,深层体悟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后自由诵读,思考:(1)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作者是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旨意的,但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敢于斗争的精神,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归结整理:(1)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异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2)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以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2学生熟读成诵。五、课堂练习阅读课文4、5语段,完成题目。多媒体显示: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加粗的文言词语。(1)一狼径去() (2)其一犬坐于前()(3)一狼洞其中() (4)屠自后断其股()(5)盖以诱敌() (6)久之()(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又数刀毙之。C问之,鬼言:“我是鬼”。 D恐其变化,唾之。3本段中表现“狼亦黠矣”的句子有哪些?各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用四个字表示),从中可看出,屠户的性格_,狼的本性_。从全文看,这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5“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6文中两只狼的做法和意图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7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参考答案:1(1)离开(2)像狗一样(3)打洞(4)大腿(5)表原因,“原来是”(6)音节助词,无实义(7)指从柴草堆中打洞2A3(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动作描写(2)目似瞑,意暇甚。神态描写(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作描写4屠户杀狼勇敢警觉狡诈阴险高潮和结局5B6一只狼坐于前,诱敌;另一只狼打洞,从背后攻击屠户。7狼子野心引狼入室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对狼一文的学习,我们注重运用评价性阅读。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段、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如诗、词、散文等精美短文,评价性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大胆尝试运用。七、布置作业1学习本文的启示之一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假如有一天你在汽车上遇到了抢劫犯,你会和别的乘客一起抗争吗?请展开想象,设定情境,写一个斗智斗勇的小片段。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习题。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chn偷看),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 裂云。(1)请阅读选段,再将其翻译成现代文。(2)“见巨蛇围如碗”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A看见一条大蛇盘围起来有碗口大。B看见一条大蛇围着一个大碗。C看见一条大蛇身围有碗口粗。(3)姓张的人刚看见大蛇翻转摆扑,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但是细看却一点看不到什么。这是为什么?(4)这只螳螂很有些智慧,主要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2(1)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走路,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就找寻道路爬山崖偷着看。只见一条身围有碗口粗的大蛇,正在树丛中摆来扑去,不时用尾巴击打柳树,柳枝被打得纷纷折断。蛇不断地辗转翻腾,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可是仔细观看又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逐渐靠近上去,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螳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扑都掉不下来。过了好长时间,蛇终于死了。再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开了。(2)C(3)这是因为螳螂的体形很小。(4)它懂得蛇的弱点在头顶上,因为这里是蛇咬不到的地方。活动与探究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及故事,整理到自己的收藏夹中。2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多角度认识狼。如科学家指出,狼其实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自然界如果没有狼,就不能维护草原和森林的生态平衡。请以“狼”为话题展开交流活动,要凸现个性化的评价和理解。3阅读文段感恩狼,完成习题。感恩狼黄山那是1964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两点多,雪积半尺厚,我们乘坐的汽车打滑不能行走。我们正推着车,发现有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靠近,我们赶紧上车,发现是八只饿狼,个个像小黄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后腿显得更细。车上纳西族老乡说别急,有办法。雪封山了,狼找吃的东西难了。一个个饿疯了。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我们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准备带回昆明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一块块,一串串往下丢。八只大狼眼都红了,大吼着扑向这些食物,第一批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吃光了。但它们不走,八只狼排成一排坐下盯着后车门。老乡继续下达命令:再丢下一些!我们车上放的肉品足有100多斤,豁出去了,保命要紧,扔吧!我带着哭腔说了这句话。第二批大约50多斤肉品飞出了后车门。八只狼又是吼着扑向食物,但吃的速度明显慢了,眼见每只狼肚子都渐渐大了起来,吊得不那么高了。也就一袋烟工夫,八只狼还像刚才一样,整齐地坐着,盯着后车门。老乡看着我们每个人,异常坚定地又发了话: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去,等我们回来从丽江再买,千万别心疼。我盯着这位我们刚刚相识的纳西族老乡,心里说:我们还回得去吗?按照老乡的要求,我们将车上所有的肉品,包括我们特别舍不得的一点鹿子干巴,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八只大狼又是一阵嚼,吃完了肉又试探性地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没动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八只大狼的肚子已滚圆滚圆,目光开始变得温顺,不再横排坐着,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又朝车前方跑去,其余七只狼没动。不一会儿,那只狼又跑回来,带着那七只狼朝松林钻去。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司机小王也从驾驶室下来,朝我们深深呼了口气,意思是说:好险哪!我们又开始推车,仍然无济于事,看来我们今天有可能困在这里,如果再遇上另一群狼可就彻底完了。正在这时,我们看见那八只大狼又钻出松林,跳到公路上,奇怪的是:每只狼的嘴里都叼着一根大树枝,不知它们想干什么?我们只得又爬上车,警惕地观察着。司机小王干脆把头从驾驶室里探出来,我也打开一扇车窗看着群狼到底要干什么?只见八只大狼把口里叼着的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哈哈!狼给汽车打眼了,我高兴得大叫起来。狼见我大叫,只是朝我望了望,我也发现狼的眼光里没有敌意。接着八只狼一齐钻到车底,我正不解其意,却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一部分雪飘到山下,一部分雪堆向路边。工夫不大,八只狼又从车底钻出来,跑向车的前方,头朝前,尾朝车头一字排开,嘴一齐拱到雪里,朝前岔去,然后又头对头一边四只,一齐用强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路面渐渐露出来。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了,赶快发动车。车果然启动了,徐徐向前。纳西族老乡也激动得和我们紧紧抱在一起。车向前,狼向两侧闪开了,又一齐朝后跑去把树枝衔了回来。车子刚好行到积雪厚的地方,又空转打滑了。八只狼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先打眼,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车向前行进了几里多地,也就到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汽车到达山顶后,狼不再叼树枝了,在我们车后仍然是一字排开坐着,不同的是,有一只狼稍稍向前。老乡告诉我们,那是头狼,主意大概都是它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可是这八只可爱的狼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只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地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选编时有改动)(1)饿狼“个个像小黄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后腿显得更细。”此处描写有何作用?(2)从狼的得食到给汽车打眼、扒雪使汽车开走,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_。(3)文章结尾“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可是这八只可爱的狼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只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地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有什么情味?(4)文中几次写到八只狼排成一排,在车后坐着,每次的含义一样吗?如果它们是人,会说什么话?(5)“我们”由紧张到放松,再到感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参考答案:(1)增加紧张气氛,只有饿得厉害才会不顾一切,更何况是狼。狼的高大,狼的利索,都表明情况危急。(2)知恩必报(3)一方面是激动鼓掌,一方面是无动于衷,两相对照不由你不注目,这是人和自然的不和谐,还是生活中的常理。就是在这种思索中,你逐渐走入文中,领悟到深刻的含义。(4)三次,每次的含义不一样。如果它是人,它第一次会说:“快!再给我们扔点东西,我们还差得远呢。”第二次会说:“我们还不饱,再给我们扔点吧!”第三次会说:“我们吃了你们的东西,我们给你们排了路障,再见吧!朋友。”(5)“扔吧!我带着哭腔说了这句话。”“司机小王干脆把头从驾驶室里探出来,我也打开车窗看着狼群。”“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一:有屠人货(卖)肉归,日已暮,欻(x,忽然)一狼来,瞰(kn,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退);及走,又以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相当于“之于”)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吞鱼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l,遭遇祸患)之,是可笑也。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抓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只是)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舍。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提示: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不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2清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韵对蒲松龄的写作风格颇有看法,主张完全写实。阅微草堂笔记卷14中也有一篇狼的故事: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蓄,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jio),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二、课文赏析1大写的“人”狼与宋定伯捉鬼人物谈首先,两文都突出塑造了智勇双全的正面人物形象。先看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以下简称宋)中的宋定伯。他“夜行逢鬼”,却不是魂不附体,而是坦然应对。须知,在迷信盛行的东晋时代,人人都相信鬼、惧怕鬼,不怕鬼要有何等勇气!更令人惊叹的是,当鬼反问他是谁时,他竟“诳之”也是鬼,完全不把眼前的小鬼放在眼里。鬼想试探他,要“共递相担”,他明知是“鬼”计,也没有退却。当暴露出自身缺陷时,以“新死,故身重耳”,机智地绕过了鬼的疑虑,还巧妙地套出了鬼的忌讳,最后终于在宛市顺利地制服了鬼。这样,一个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就赫然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只要真能把握住宋定伯这个人物形象,也自能把握小说“人能胜鬼”这个主题。相比之下,狼中的屠夫稍有逊色。他遇狼后先是“惧”,“以骨投之”。但我觉得这无损于屠夫智勇双全的形象,倒让读者觉得小说更有真实感,“晚归”却遭遇了两狼呀!当年武松过景阳冈也是开始不信有虎,但见真有虎的榜文,不是也想“发步再回酒店”吗?何况,“以骨投之”,多少也有一点机智在里面,他哪知恶狼竟如此贪婪,非要他的命不可。蒲松龄塑造人物令人称道的是:当屠夫投骨失效后,他抛弃了幻想,准备与狼决一死战。然而他也没有硬拼,而是充分利用外物,“奔倚”打麦场的柴堆下面,面对着两狼,使之不能形成前后攻击的局面,然后充分利用战机,把两只狼用刀砍死屠夫这个大智大勇的形象到这里才算塑造圆满。因此狼文较宋文多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历程,这也大概就是文学史家称聊斋志异“把我国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的缘由吧。总之,两篇小说都通过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肯定战胜邪恶。邪不压正,这是历史向人们所昭示的规律。其次,作为寓言体小说,两文都成功地塑造了反面(人物)形象。鬼和狼都象征了人类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其共同特点是:狡诈、贪婪、凶残而又愚蠢。宋文中的鬼听宋定伯说“欲至宛市”,他也说“欲至宛市”,巧合乎?否!无非是想趁同行弄清宋定伯的真相,然后置他于死地。其接着提出的“共递相担”的建议也明显在与“人”挑战。但在人类正义力量面前,它又显得十分幼稚、愚蠢,轻易地暴露了“唯不喜人唾”的生理弱点,而终被宋定伯将之化为一羊。与之相比,狼中的两狼同样狡诈。为什么要“缀行”屠夫“甚远”?找机会呗。择僻静之处,待天再黑点,可利用“缀行”机会熟悉了解对手。而面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你屠夫休想借机溜掉!更让人惊奇的是两狼在柴堆前的表现,它们心照不宣,配合得是何等默契:一狼“目似瞑,意暇甚”麻痹、稳住对方;“一狼径去”“径去”,径直地离开屠夫,再绕到屠夫背后的柴堆打洞,以造成前后夹击之势,何等狡猾,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反衬,有力地突出了“人”是大写的“人”。在任何魑魅魍魉面前,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综上所述,作为文言志怪小说,狼和宋定伯捉鬼在人物塑造上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毋庸讳言,搜神记作为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较多地受了其影响。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得很清楚:“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因此,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的渊源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学,我们也应有意识地将它们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学习,将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选自中学语文教学,作者:周志良,有删节)2物性人情世道蒲松龄狼解读物性人情世道蒲松龄狼解读穆薇动物常常是作家们表现的对象,这是因为它们千万年来一直与人类共同生存,并且它们也是与人类在各方面最接近的族类。在动物身上,人们常常会发现或联想到自己同类的一些特征或性情,当然,动物们也常表现出人所没有的许多方面,对动物熟悉而又陌生的心态,使许多人有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冲动。狼是志怪作家蒲松龄以狼为对象所写的一篇动物小说。好奇的作家似乎对动物特别有兴趣,他在聊斋志异里屡屡涉笔去表现。通过他的生花妙笔,这些动物比真正的动物还生动、精神,也更加意味深长。这是因为,小说中动物已从科学观察的对象,转变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它们都具有与人相似或相同的思想感情,在艺术方法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拟人化。但这种拟人化是有限的,它仍以动物的自然习性为本体,只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投射将它们大大意趣化了。小说通过屠夫的亲身经历,写出了狼贪婪狡诈的本性。在人们的意识中,狼是一种凶残的野兽,它们嗜血成性、无恶不作,同时又诡计多端、出没异常。寓言东郭先生,就是写狼靠狡诈骗得了东郭先生的同情,最后又要将他吃掉的故事。因而,本篇所写的狼,是有普遍的心理基础的,它既表现了狼自身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对狼的认识。小说一开始便出现十分危急的情景:屠夫晚归,途遇两狼。从双方实力上论,两狼对付一位手中持担的屠夫,可谓势均力敌。如果此时两狼一扑而上,屠夫必定持担相拼,即使狼最终取胜,也要经过一场恶战,况且谁胜谁负,结局尚难预料。狼的狡诈首先表现在,它们并不正面交锋,而是对屠夫“缀行甚远”,先给对手造成心理畏惧感,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心理战术。这一招果然奏效,屠夫由“惧”而“大窘”。至此,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屠夫占了被动地位。但接着,屠夫奔倚积薪其下,“弛担持刀”,他又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两狼却并不因此罢休,其中一狼蹲踞屠夫面前,一付悠然自得的模样,意在麻痹屠夫的斗志,另一狼则准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可是,屠夫也并未被吓倒,他不仅趁机把蹲踞的狼瞬间毙命,而且将掏洞的狼砍死于柴堆中。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通过对人和狼的动作神态的传神描写,表现各自的心理活动;二是在情节上张弛有序,悬念迭出,扣人心弦。因此,它像一段精美的艺术影片,给人充分的艺术满足。另外,作者对狼的阴险狡诈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结尾两狼被杀的结局,则说明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道理,同理也使读者获得雨过天晴,凯旋而归的宁静与超然。自然界的狼不可能如此有智谋,故事显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现实中丑恶的东西是十分凶残的,它们往往制造各种假象麻痹群众,进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本篇的两狼,既有自然界狼的特点,又有社会中恶人的本质,因而它不是对狼的习性的客观摹写,而是具有艺术趣味的小品。读者从中所得到的,也不仅是对狼的认识,而是由此联想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与这篇小说一起另有两篇写狼的小说,它们合在一起被作者题为狼三则,第一则的狼看到屠夫的担中之肉,便“甚垂涎”,屠人将肉挂于树间,狼竟跃而吞之,但结果也因贪吃而送了性命;第三则中的狼“自苫中探爪入”,企图伤害躲在草屋中的屠人,结果被屠人智擒。三篇都是写屠夫智斗狼的故事,但重心各不同,何垠评论说:“狼以贪死,以诈死,恃爪牙而亦死,乃知禽兽之行,决不可为。”这就是从形象描绘来表现出创作意图。这些小说因为寄寓着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认识,因而主题深刻,内容厚重。作者又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寓言,而是具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各类动物的特点,读起来让人觉得趣味盎然,摇曳生姿。它说明,在大手笔那里,即使一些短章也都凝结着精湛的艺术与浑厚的思想,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选自名作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