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1665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 xx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答案:A2. xx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 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B.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C. 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D. 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解析:20世纪20年代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了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后,列宁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实验。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瞿秋白在文中描述了当时苏(俄)联的现实,但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B、C、D三项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答案为A。答案:A3. xx广州二测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资本家到苏联投资设厂,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设厂,故答案选D项。A、B两项说法错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C项错误。答案:D4. xx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你认为属于“退却时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恢复私人小企业C. 实行单一公有制 D.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解析:由题干“19211927”时间限定判断该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于19181920年,A、C、D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只有B项符合要求。答案:B5. xx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赫鲁晓夫改革 D. 斯大林体制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题干中俄罗斯工业化的特点。关键信息:“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短时间、“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俄罗斯工业化的特征是通过牺牲农民与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是斯大林模式特点,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答案:D6. xx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 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 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苏联对农民严格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主要目的选A。当时反革命已经镇压,故B项不正确;“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C项不正确。D项不是主要目的。答案:A7. xx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D. 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析: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不利于经济恢复,A项错误;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并不能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直到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错误。答案:C8. xx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考调研测试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正方: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反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A.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C. 赫鲁晓夫改革 D. 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服粮食危机”、“工业化”、“牺牲农民的利益”等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模式。A项没有牺牲农民利益,C、D两项与工业化建设不符合。答案:B9. xx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一模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 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 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 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 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B、C、D三项表述错误。答案:A10. xx安徽示范高中高三二联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A.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 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答案:C11. xx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二调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A.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 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C. 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答案:D12. “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实际上并没有解体B加盟共和国仅仅要求经济独立C加盟共和国通过经济独立寻求政治独立D经济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解析:由“基本错误在于”“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可知,苏联解体主要在于经济改革的失败,故选项D正确。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可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13. 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解析:第(1)问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回忆教材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第(2)问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材料三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四认为,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一点即可)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答案要点)材料三材料四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论据: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摘编自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二1960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年)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摘编自徐天新当代世界史(19451992)材料三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在1988年苏共二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此后苏共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莫斯科落日”,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第(2)问,“发展状况”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得出;“原因”结合教材中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进行回答。第(3)问,由“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及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答案:(1)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赫鲁晓夫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易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2)状况: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原因:在企业管理方面,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注重发展重工业,这些措施收到一定效果,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对苏联历史进行全盘否定,实行思想“多元化”,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致使局势更加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被称为“莫斯科落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