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版1 在山的那边(2)2 走一步,再走一步(4)3短文两篇蝉 贝壳(5)4 紫藤萝瀑布(8)5 童趣(10)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12)第二单元(13)6 理想(13)7 短文两篇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16)8人生寓言(20)9 我的信念(23)10 论语十则(25)综合性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28)第三单元(29)11 春(29)12济南的冬天(31)13夏感(34)14 秋天(39)15古代诗歌四首()综合性学习 感受自然(41)第四单元(45)16 化石吟(45)17 看云识天气(47)18 绿色蝈蝈(48)19 月亮上的足迹(49)20 山市(51)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53)第五单元(55)21风筝教学设计(55)22 羚羊木雕(56)23 散步(58)24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荷叶*母亲(61)25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67)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68)第六单元(70)26 皇帝的新装(70)27 郭沫若诗两首(72)28 女娲造人(76)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78)30 寓言四则(79)综合性学习:()1 在山的那边1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2. 形似字辨析。3. 解释词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c 学习集体朗读。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全班激情齐读。小结,布置作业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布置作业。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c抄写生字。教学反思: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学过程】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2. 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1. 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2.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C.尽量用自己的话。3. 复述课文,师生点评。4.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5. 生朗读;师点评。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1. 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2. 怎样理解这一哲理?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生分组讨论2、3问。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1.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2. 布置作业: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教学后记:3短文两篇蝉贝壳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蝉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给斜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四、课文研讨1、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抑在何处?扬在哪里? 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 4、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五、反馈测评 1、抄写生字生词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 (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贝壳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 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走近作者 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 卑微: 一丝不苟:四、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珍视我们的生命,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4 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教学内容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教学设计整体感悟精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感知内容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组: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研读与赏析教师导学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自主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问题组: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学法指导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a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思花振奋精神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体验反思质疑交流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拓展延伸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延伸作业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教学反思: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5 童趣教学设计一、课前激趣音乐(童年)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导入学习我的女儿可可才三岁,不知怎么知道女孩要减肥,总是不肯吃肉,我只好哄他说:“可可,你不好好吃肉,屁股上就不长肉!光剩下骨头,小狗狗看见了,可要啃小屁屁的哟。”她吓得哇哇大哭。我捏捏她的小屁股,说:“好好吃肉,屁股上就长肉啦。”她便真听了话,嚷着要了一块肉,刚进嘴便急忙咽下,撅起小屁股说:“妈妈,你再摸摸,看看长肉了没有?”我拼命忍住笑,说:“长了长了!再吃再长!”这时,奶奶喂给她一块豆腐,她又一次撅起小屁股,说:“妈妈,你再摸摸,看看屁股上长豆腐了没有?”吃了蘑菇,就问:妈妈,屁股上长蘑菇了没?吃了鲤鱼,就问:妈妈,屁股上有鱼游泳吗?哇,她的屁股竟成了生鲜超市。过渡语:你们看,有趣吧,这就是童趣。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幻灯片一:标题)三、朗读 先请大家朗读全文,全班齐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第四段,希望大家带着轻松、活泼、愉悦的心情朗读。四、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二)(幻灯片三)五、趣事分析(一)欣赏插图,师生探究趣一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有趣的图,这是编辑为我们配的,看看配的是哪一段?(生回答)师:图有趣,文字更有趣,就让我们把这有趣的第二段背下来吧。(生自由背诵)(请一生试背)(二)构思插图,自主探究趣二师:编者只给我们配了“帐中戏蚊”的插图,现在请大家朗读第二段、第三段,并仿照上图,自己也来设计一幅图,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要求画出来,只请大家构思插图。(学生构思,并讲理由)(设计1:花台、小草、两虫、癞蛤蟆设计2:一男孩拿着一根小草在驱赶蛤蟆设计3:一男孩在花台小草处看两只小虫打斗设计4:一癞蛤蟆在草丛中吞两只小虫设计5:有丘陵、山沟、茂密的树林、两只猛兽在相斗设计6: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张开血盆大口吞掉两猛兽)(幻灯片四、五)(比较按实际设计与按想象设计的构思:上图是想象的,文章要突出的是物外之趣)六、品读心理之趣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其实有趣的不仅仅只是蚊、草丛、虾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学生分析)师:在鞭蛤蟆的情节中,小沈复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却没有写出来,怎么办呢?请大家做一个游戏:你是小沈复,你一边打蛤蟆一边在对蛤蟆说些什么呢?(学生讲诉)(设计1:你这丑八怪,这两只小虫与你无怨无仇,你竟敢下如此毒口!看我不揍扁你!2:你这鬼东西,吃我的小虫,坏我的心情,看我怎样教训你!3:你这小东西,吓我一跳,真是该死,不过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放你一条生路,快滚!嘿,你还不走,看我的。4:喂,你是哪蹦出来的,一下子就杀了两个,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吧,我不给点颜色你看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七、探究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师:真是有趣,可是为什么我碰到蚊子、癞蛤蟆总是感受不到有趣呢,如果你是小沈复,你能告诉我获得“物外之趣”的诀窍吗?(好视力,细观察,童心未泯、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回答)师: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把这诀窍牢记在心,请大家一起把这段读一遍。(学生齐读)八、延伸拓展师: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同学们,请打开你们记忆的大门,跟着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乐趣吧。九、结语(音乐背景)师(深情地回忆):撕下岁月的日历,每一张都写满童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学后记: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活动目标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活动重点用普通话清楚、流利、简明地介绍自己。课前准备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一项为一组(每项活动小组超过15人分为两组)。要求:活动一:a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b表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c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d限时三分钟。活动二: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竞选班干部及各门学科课代表。a将自己的特长、爱好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文稿中可展示原来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等几部分。b结合自己的特长,阐述假如我作为XXX,将为之做些什么。活动三:小记者面试。a每人交一份简历(正式打印装订)。b整理发表过的文章(或你认为不错的文章)各类获奖证书,附简明材料一份。c如果你作为考官,你将问那几个问题,如何作答?活动过程创设情景播放我是谁片断,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呼喊。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分组交流交流形式:活动专题小组围坐,轮流自我展示。每人发言完毕,一分钟“答记者问”。推举三名有特色的代表在全班交流。班级交流全班交流代表在发言前需阐述“我为什么被选为全班交流的代表”。教师总结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增进了了解,学生在自我介绍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尤其是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特长、性格都无一遗漏地展示,创新方法的运用,口语表达的流畅,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后记:6 理想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整体感知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作业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检查作业。继续研讨与赏析。语言运用。教学设计检查作业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教学后记: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揣摩形象化的语言。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第一次真好。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第一次真好: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设计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整体感知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研读与赏析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体验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教学后记:8人生寓言教学目标理解寓言的含义。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课前准备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预习课文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白兔和月亮:介绍寓言。 解读寓意。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教学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介绍寓言朗读疏通文意,感受语言。整体感知感知内容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设计目的:理解寓意。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问题研究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自我反思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落难的王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落难的王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讨论题: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问题研究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体验与反思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