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单 元 目 标、重 难 点周次单元(章节)目标重 难点课时 1周第一章第一课 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课时2周第二课陆地生活的动物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3课时3周 第三课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2课时第二章第一课 动物的运动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1课时4周第二课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2课时5周第三课 社会行为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2课时单 元 目 标、重 难 点周次单元(章节)目标重 难点课时 6周 第三章第一课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 第二课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课时7周课时课时8周 课时课时9周课时11周 课时课时 12周课时 课时 13周课时 课时14周 课时课时15周课时课时 16周课时课时 17周课时 18周 19周 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2.说出水生动物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板 书 设 计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 鱼:(1)游泳:(2)呼吸:2、其他水生动物:3、水域环境的保护: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动物的多样性归纳总结出:1、动物种类的多样性;2、动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一、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1)体型呈梭形、鳞片; (2)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3)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呼吸:(1)鳃是呼吸器官。(2)鳃的结构。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二、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们体表有甲。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学生根据书中的表格进行举例并填表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会报总结结果。1、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报告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2、认真观察录像,分析理解鱼类的活动。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4.利用CAI引导学生总结出鱼鳍的作用。5、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观察鱼的鳃丝。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鱼在水中呼吸的原理。6、四人一组,根据实验和录像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点。7、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归纳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并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和问题,表述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利用录像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播放录像奇妙的海底世界。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分析鱼类的共同特征。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观察标本并相互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拔、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质疑:利用录像展示水域污染情况,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课堂小结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教学反思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难 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板 书 设 计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蚯蚓:3、兔:4、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2、观察兔的标本。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思考推测兔的跳跃与前后肢长短的联系)。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1、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2、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4、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井分析原因。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1、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2、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3、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4、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补充、引导。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即通过让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的生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实验来进行探究理解穴居动物的生活特点,通过对比观察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兔的内部结构图片等一系列观察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习陆生动物的生活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难 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板 书 设 计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运动系统的组成:2、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3、 观察思考: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和手段导入新课播放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媒体播放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验操作(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人体关节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讨论骨骼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观察、思考。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图片展示骨骼肌的结构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播放动画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模型制作播放动画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讨论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讨论动物运动的意义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组讨论 小结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讨论六、课后反思1成功经验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xx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探究实验,亲自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2改进措施关节结构的观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哺乳动物的关节。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知识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尝试编写探究实验报告。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板 书 设 计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5、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6、 探究实验:(1) 菜青虫的取食行为(2) 动物的绕道取食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小组观察讨论。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阅读教材资料。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三节社会行为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板 书 设 计第三节社会行为7、 社会行为的特征:8、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9、 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新授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新授社会行为的特征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问题: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探究蚂蚁的通讯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 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小结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板 书 设 计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11、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2、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教学技能的结构分析所用教具、仪器和媒体导入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两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像杜甫和杜牧诗人所写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周围的生物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周围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师: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曾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有哪位同学知道寂静的春天是写什么内容的?生:发言,表述寂静的春天的内容。师:对。书中描述了由于杀虫剂破坏生态的缘故,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请同学们想象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会是怎样的呢?动物在生物圈中真的很重要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由诗和寂静的春天引出新课,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看资料分析的第1题,并思考“专家为什么呼吁我们保护麻雀?”看后先让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作一总结“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的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掉了,那么农业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44资料分析的第2题,并思考“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狼的数量的减少。师:回答的很好。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并用牧草、野兔和狼的食物链图解来进一步阐述。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45资料分析的第3题,师:同学们通过对以上资料1、2、3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生:不能。师:先展示并解说一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师生:共同得出答案“不能。因为每种动物在食物链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旦被大量灭杀,就会发生食物链断链现象,生物之间的制约就会失控,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遭受无情的报复”。引出一个新概念“生态平衡”。师:强调“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师生:通过图解阐述“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吗?生:蜜蜂传播花粉生:蝴蝶传播花粉师:大家说的都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动物是怎么样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播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果实”的视频。师: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使它们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是当某种动物的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所以动物太多太少都不行,应保持适量。先让学生看书和思考问题,并发表和交流意见,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图解和生动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本节小结小结: 1.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要点的掌握和记忆。课堂练习PPT展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或做练习,对学生的作答给予评价和讲解习题。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难点:组织调查、查阅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效果。板 书 设 计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4、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15、 动物与仿生: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动物搜查线: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喜爱或感兴趣的一种动物,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动物与人类大看台:学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学聆听过程中,积极思考,针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展示的内容,全面、辨证地总结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协商和讨论,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类别。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也越来越全面。分析讨论当人类的需要与动物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教师出示蚯蚓、蜜蜂、苍蝇、猫、狗、鱼、鸡、牛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自行分组。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要点。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点播,创设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全面分析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适时展示仿生学图片,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和关心。设计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动物的生存与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产生矛盾时,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二、动物与生物反应器了解有关生物反应器的知识,认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的利用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展示相应图片,解释生物反应器巨大的潜力。教学反思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搜查线”“动物与人类关系大看台”这样类似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的口吻,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零碎的关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知识,其实是用一根社会发展的线穿起来的,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难 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板 书 设 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6、 观察菌落:17、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要进行恒温培养。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二节细菌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知识目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重视搞好个人卫生。难 点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板 书 设 计第二节细菌18、 细菌的发现:19、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20、 细菌的生殖: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关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生作品介绍请已经制作了幻灯片的同学上来演示。学生上台演示她们所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并进行讲解。通过同学的演示对细菌有了较为形象的认识。三、细菌的发现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859页,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3、通过学习巴斯德的心得,对学生提出希望。1、阅读教材第5859页。2、通过教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四、细菌的形态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再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大头针尖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并展出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图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细菌的结构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六、细菌的生殖1、展示细菌细胞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殖细胞,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提醒学生要搞好个人卫生。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芽孢的特性。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3、了解芽孢的特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总结简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途径(网址)。认真听老师总结课堂的延伸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三节真菌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知道真菌的细胞结构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4.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5.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6、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难 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3)观察能力的训练教学难点(1)观察与思考的组织教学(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第三节真菌21、 各种各样的真菌:22、 真菌的繁殖: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蘑菇、腐乳、木耳等都是真菌;我们经常看到物体发霉现象,这也是由真菌中的霉菌引起的。那么,你最想了解有关真菌的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进入新课。2.组织探究,指导观察与思考教师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新鲜的蘑菇,并展示青霉、曲霉、酵母菌和蘑菇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以下问题(投影)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与细菌相比较,真菌在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酵母菌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能说出真菌的细胞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特点吗?教师组织学生表达交流以上问题,并进行小结。3.探究真菌的繁殖方式,学以致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孢子印,并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及作用是怎样的?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观察、讨论、表达交流。教师进行评价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4.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课本64页练习题的第4题进行本章的小结。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结合课本的练习第3题,查阅资料,制定“养殖食用菌”的方案。大 港 油 田 第 二中 学 备 课 教 案课 题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授课时间课 堂 类 型新 授 课教具和手段挂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解法教 学 目 的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4、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5、向学生渗透STS教育。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难 点教学重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板 书 设 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3、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4、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25、 与动植物共生: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思想引言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将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