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9781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三、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力的初步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概括,从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五、教具溜冰鞋两双.六、教学时间: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2)、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力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等概念由一个粗略的了解.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蚂蚁 拉 物体运动员 举 杠铃起重机 提 重物水流 推 物体磁体 推 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1) 力是什么(2)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结论):(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1)、展示书本图片(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展示踢球动画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A、选甲,乙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两人的运动情况. B、选一组的同学用手拍课桌,让同学谈感受(2)、概 括:A、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B、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三要素(1)、学生活动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C.甲乙同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2)、概括A.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B.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八、巩固小结九、自我评价与作业P7 3T 4T 5T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二)新课教学1、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三)怎样用图表示力思考: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讲解: 老师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练习:(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2) 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七、教学小结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八、自我评价与作业:P10 3T 4T 板书设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3、使用方法调零、认清量程、分度值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4、力的示意图:画法6.3 重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二、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三、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四、教具:弹簧称 重垂 直尺 三角板 细线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产生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讨论: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机降落;等等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提问: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学生活动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1:m2= G1:G2 或 G:m = 常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4、物体的重心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16,明白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八、课堂练习九、教学小结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十、自我评价与作业:P16 3T 5T 板书设计: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4、重心:重力作用点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三、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四、教具:斜面、木板、小车、毛巾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提问: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2、新课教学(一)生活中的摩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有什么不同;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2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计划。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计划的思路,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与论证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填写P19空格(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等等。教师总结:1、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加压力; 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使摩擦面分离。七、课堂小结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八、自我评价与作业:P21 2T 5T 板书设计: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大小有关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三、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1、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6-37图 提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拓展与练习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的大小 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2、生活中的杠杆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六、课堂练习七、教学小结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1 F2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八、自我评价与作业:P27 2T 3T 板书设计:一、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 ( 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 (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1 F22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6.6 探究滑轮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组装简单实验装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定、动滑轮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三、 教学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四、教学时间 1课时五、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升旗引入滑轮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过滑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赏、有目的的思考、回答从而引入本课,板书课题:探究滑轮的作用。(二)、教学新课: 引入:从具体的事例中引出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的概念。教师板书: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滑轮提升钩码时的拉力,抽学生到讲台前读出拉力的大小,改变拉力的方向让学生读出拉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定滑轮的的好处。教师板书上: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的方向。 演示:同样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教师板书: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讲授: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 在黑板上画课本P30图654和图655、图656,引导学生找出定滑轮、动滑轮上的支点、力臂,分析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的关系,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的原因和动滑轮能省力的原因。教师板书: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二个阻力臂长度的杠杆。在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G/2。 演示: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钩码,简单介绍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组装的滑轮组中的绳子固定端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抽学生测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分析拉力与所提重力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使用滑轮组的特点。教师板书: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滑轮组都能改变用力方向呢?布置学生思考:能不能将绕线变更一下,设计出另一种绕法的一定一动滑轮组呢?请画出设计图。教师检查指导。 演示:教师板画示意图,带领学生分析与前面的绕法的区别,抽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并进行比较。总结:将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上,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由原来的2股增加到3股,如果不计滑轮的自重和摩擦力的话,那么,拉力F=G/3,所以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阅读:布置学生阅读P32“信息浏览”,了解滑轮的历史和实际应用。介绍:简单介绍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 六、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七、自我评价与作业:P33 1T 2T 3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