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检测13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48391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检测13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检测13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检测13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检测13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xx吉林模拟)下图中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BCD2下列描述符合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B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D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解析:1.C2.B第1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2题,由图可知,地区位于热带少雨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荒漠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地区位于中温带,但降水丰富,不可能有严重荒漠化,也不适合发展牧业。读“某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图”,完成34题。3下列因果关系与上图相符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粮食减产B人口增长城市膨胀工矿规模扩大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C人口增长建设用地增加植被破坏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D人口增长开垦新耕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4解决上题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A增施有机肥B开矿后土地复垦C退耕还林还草D小流域综合治理解析:3.D4.C第3题,读图即可知答案。第4题,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56题。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解析:5.B6.A第5题,由于“红色荒漠”出现在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结合其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其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产生的类似荒漠的景观。第6题,人类破坏植被,一方面破坏了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使得土壤更容易被侵蚀,另一方面破坏了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增强。(xx昆明高三调研)鄱阳湖被称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下图示意xxxx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时间统计情况。读图,回答79题。7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位低于12米天数呈持续增加趋势B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也是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C丰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D枯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8若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其作用主要是()A、提高发电能力B增加灌溉水源C改善航运条件D调节河湖水量9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过量引水灌溉B东南季风较强,雨带在该地停留时间短C西南季风较弱,水汽供给不足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南方降水时间长解析:7.C8.D9.B第7题,由图可知,鄱阳湖水位低于12米的天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并非持续增加;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是xx年,而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是xx年;由图可知,该湖枯水期时间总体上越来越长,说明丰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的趋势。第8题,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可以调节进、出湖泊的水量,从而人为地调节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和持续时间;鄱阳湖入长江口处水流平稳、不宜发电,也不需要通过建闸来改善航运条件、增加灌溉水源。第9题,鄱阳湖位于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湖泊水量的大小与我国东部的降水量大小密切相关,而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当东南季风势力较强时,锋面雨带很快会被推到北方去,从而导致鄱阳湖地区降水较少,甚至持续干旱。10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解析: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能量。下面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雨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11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D最大值在2512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A温带沼泽湿地B针叶林C中纬度草地D荒漠解析:11.C12.A第11题,随气温升高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因而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第12题,温带沼泽湿地气候潮湿,且温度不是太高,因而净初级生产量最大。二、综合题(40分)13(xx广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xx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1)西辽河属于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7分)(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4分)(3)请描述1995xx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3分)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14(xx德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材料二榆林及周边地区示意图。(1)据图描述榆林地区的地形、地势总体特征。(4分)(2)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但近年来湖面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水质变差,试分析其原因。(8分)(3)榆林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解析:第(1)题,图中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信息,故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特征从河流的流向来判断。第 (2)题,自然环境转变一般比较缓慢,因此湖面明显下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为造成入湖的水量减少(修水库截留和人类大量引用入湖的河水)和湖水下渗(湖附近开矿)导致湖水减少而使湖面下降。分析水质变差的原因要从湖水的自净能力和入湖污染物两方面来考虑。第(3)题,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的措施,首先要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问题。矿产开发会引起植被破坏、地面沉降、污染水体等环境问题,因此采取的措施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答案:(1)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2)入湖河流修筑水库蓄水、引水,淡水汇入减少;周边煤矿开挖,地下水位下降,补给减少及湖水渗漏;工矿、农牧业发展以及居民增多,取水量增大;入湖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沿河、湖工矿业发展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3)设立生态保护区,划分矿产禁(限)采区;矿产开挖中注意植被和地表的保护(水土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节约用水;加强对矿区的管理,落实环保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