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39890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xx长沙模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它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A。答案:A2. xx大同调研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 主张“以德服人” B. 主张“性恶论”C. 主张“施仁政于民” D. 主张“性善论”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答案:A3. xx临沂质检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B. 墨家的“兼爱”思想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答案:B4. xx惠州调研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 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 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 墨家思想渐趋没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传统道德被商鞅称为“六虱”,这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没有市场。故选A。答案:A5. xx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经世致用”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答案:C6. xx云南昆明摸底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 38%。这说明()A. 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7. xx河北石家庄模拟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 藏富于民 B. 勤俭节约C. 忠孝为本 D. 国富民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孟子主张明君应该让百姓富足;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容易造成混乱,政权的覆灭。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主张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答案:A8. xx江西六校联考“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解析:理解了材料可知,其主张无能无为无求,这是道家思想。故选B。答案:B9. xx吉林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 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 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 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 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解析:材料中的“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指的是纵横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本题选D。答案:D10. xx安徽蚌埠二中检测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 “天人感应”学说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 “大一统”的主张D. “三纲五常”学说解析:本题以董仲舒新儒学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即人与天的沟通的媒介即是“灾异”的自然现象,A项正确;B、C、D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答案:A11. xx福州调研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 “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符,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答案:C12. xx德州质检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答案:C13. (26分)xx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9分)(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17分)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主张的作用及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主张的作用及原因: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14. (26分)xx陕西五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6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措施回答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做法。第(2)问,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其适合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据材料“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可知限田和反对土地兼并,体现了“仁政”的治国理念。第(4)问,从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及其意义回答。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