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5课文化创新课时检测一、选择题1.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文化交流融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BCD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发展的措施。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故答案为B项。强调与时俱进,与题干不符,故排除。答案B2.漫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但漫画之意不在于画本身,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简略的笔触对社会上某些行为或人进行或批评、或讽刺,以警示世人。由此可见( )。A.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B.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C.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解析题干主要强调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的揭露,以警示世人,体现了其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其他选项没有体现。答案B3.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ABCD解析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当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当选。不符合题意。答案B4.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莫言用山东方言给他的力量,使得他的文学充满着土地的元气,最泥土就是最国际。”这表明( )。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和物质承担者文化交流要尊重各国差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ABCD解析本题是三三组合式选择题,易用排除法处理。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属于精神范畴,表述错误;题干主旨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符合题意。答案C5.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神马都是浮云”,“被”,“给力”等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网络流行语体现了( )。A.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B.流行文化具有更恒久的价值C.网络已取代传统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文化创新已成为文化继承的前提解析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产物和反映,故选A;B、C、D三项观点不正确。答案A6.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解析 “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是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D项正确。A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C两项观点偏离漫画的主旨。答案D7.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解析相声与卡通人物相结合,生旦净末丑的表演与流行歌曲的韵律相结合,这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体现了时代元素。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8.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抵制外来文化立足社会实践A.BC.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处理好两个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符合题意。错误,不选。答案D9.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编、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为背景的影片肤色在英国上映,受到各方好评。该片导演介绍说,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能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找到或多或少内心的共鸣。这表明( )。文化创新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大众传媒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BCD解析说法本身错误,艺术创作的动力应是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符合题意。答案B10.xx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对“吃文化”的研究热潮。该片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其特有的国人气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体现民族性,彰显民族特色文化创新是赋予传统文化全新内涵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ABCD解析该纪录片体现了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体现了;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其特有的国人气质,体现了。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表述错误;错误,只有优秀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11.清代学者叶燮曾说:“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强调了( )。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C.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D.优秀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解析题中诗词告诉我们要善于在文化学习和交往中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要博采众长。故选C项。答案C12.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强调现场的冲突性、选手的实力与情感,剔除了大量综艺节目中过于陈旧的“秀”的套路,把好声音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让其迅速超越所有选秀类节目,成为今年夏天最热的娱乐事件。这表明( )。A.选秀节目脱离群众B.文化创新的本质是形式创新C.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D.文化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解析A项不符合实际,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答案D13.随着绘画的独立发展和瓷器的成熟,加上瓷器在功能的实用方面和经济价值方面都比漆器占有优势,故流行于汉代的漆绘以后很少出现。人们在漆器工艺装饰上开始另寻出路,转向了镶嵌、剔刻和金银平脱,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可见(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保证A BC D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故四个选肢均符合题意,选D。答案D14.主张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民族自信心,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文化的“同化”。这种观点属于( )。“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ABCD解析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观点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故选C。答案C15.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A. B C D解析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错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答案C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很多省市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某省教育厅指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网友A: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网友B: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多内容对于我们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就算是学了,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网友C:传统的文化及知识需要的是现代人发展性、结合现代人实际的传承,不是死搬硬套。网友D: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确实有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更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继承。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文化的创新比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答案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加强对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使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有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中的精华部分;有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不断地创新,又要大胆继承并发扬光大其精华部分。17.材料一近年来,中外文化活动频繁举行。xx年6月14日,历时一年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落下帷幕;xx年8月25日至9月7日,以“艺术编织丝路美景、交流描绘人文风采”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在乌鲁木齐举行;xx年10月10日,xx年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伊斯兰文化中心开幕。材料二奥运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xx年7月27日开幕的伦敦奥运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它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的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它将成为全人类相互之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材料三针对上述现象,三位同学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发生了争论。,甲同学: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乙同学: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差异太大,应该坚决抵制。,丙同学: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1)材料三中三位同学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观点的主要倾向。(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请你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全面阐述自己的认识。解析该题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以学生的争论为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认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评判能力。第(1)问,从争论的内容看,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甲同学的观点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乙同学的观点属于“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第(2)问设问角度明确,回答时要注意,该问的核心是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要抓住“如何”二字,依据教材知识体系逐条梳理。答案(1)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甲同学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乙同学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2)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