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提升十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9997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提升十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提升十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提升十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提升十一(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开发闽越山地到迈入海洋人文环境,从感悟练武、劲法运用上升到艺术追求,积累起深厚的人文精神,造就了南少林武术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体现了()A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又与时俱进B区域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C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又异彩纷呈D中华民族几经磨难又永葆本色解析:南北少林武术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吸收、借鉴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2中国文明历史蔓延五千年,尚书春秋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之门。这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史学典籍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中华文化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A B C D解析:由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可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正确。说法错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著作,可见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故正确。在材料中无体现。答案:C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项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答案:B4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拘,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A B C D解析: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排除。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排除。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客观事实,排除。我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生动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因此,选D项。答案:D5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解析:题干关键词在于独树一帜和汲取精华,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D项符合题意。A、C两项本身都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B项则与题意无关。答案:D6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艺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A B C D解析:皮影戏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并流传下来,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正确。皮影戏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可见其包容性,传承至今可见其源远流长,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皮影戏这一表演艺术,绘画、刻纸、说唱、戏曲都是皮影戏的表现形式,并未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错误。在材料中无体现。答案:C7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A2014年12月17日,来自台湾的妈祖进香团到福建东山县宫前村天后宫朝圣进香,受到当地妈祖信众的热烈欢迎B2014年12月31日9时0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8星发射升空Cxx年10月2324日,第六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D2014年1月3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解析:题旨说明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项中拜谒妈祖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A项入选。答案:A8“自强不息”是对洛阳四千多年建城史的高度概括。洛阳自夏都到今天,所经历盛世繁华和乱世灾难的次数都是任何一个城市不能相比的。这种精神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沉淀。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是()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A B C D解析:强调“困厄当中才显现人的节操,有气节之士的人,将一一名垂史册”。主要强调“淡泊、宁静,认真而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执拗总会伤害到自己,以不变应万变”。凸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答案:B9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建立了43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A文化平等尊重差异文化趋同B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霸权C色彩斑斓文化借鉴文化渗透D文化平等求同存异文化自信解析:A项中的文化趋同是错误的。B项中的文化霸权不符合实际,中国传播中华文化不是为了推行文化霸权。C项中的文化渗透是错误的。材料体现了各国文化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持求同存异,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样做也是基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所以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是因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排他性的特点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必须维护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A B C D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选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材料主要强调了汉字的重要性。说法错误, 语言文字不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可以与其他语言文字交流、融合。答案:D11中国杂技团的原创杂技剧金小丑的梦在xx年成功进行了全球巡演。该剧借鉴西方传统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位当代杂技追梦少年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以西方视角全新解读了中国当代杂技精神。这说明()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可消除差异A B C D解析: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符合题意,A、B项不选。文化在相互借鉴中不能消除差异,不符合题意,D项不选。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答案:C12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烽火硝烟,江山激昂,多少民族苦难,都压不垮中国的脊梁。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 B C D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历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绝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说法正确。与题意无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中华民族精神无关。该题选D项。答案:D13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你从中获得的启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A B C D解析:社会发展是由自身规律支配的,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但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不是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故符合题意,答案C项正确。答案:C14时代孕育而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也向我们展示了民族精神只有与时代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伟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要想与时代相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注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和培育爱国主义对传统文化彻底抛弃A B C D解析: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必须依据时代的需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而不是抛弃传统,排除。与题意无关。答案:A15勤劳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A B C D解析:该题考查勤劳勇敢精神。勤劳勇敢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故符合题意。错误,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错误,勤劳勇敢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故答案应选C项。答案:C16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 B C D解析: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不等于“文明”,错在“就是”。错在“一直”,过于绝对。答案:D17下列关于民族精神说法正确的是()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稳定的,没有变化的A B C D解析:该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故是正确的。观点错误,革命精神不是民族精神的全部,它也是变化发展的,故答案应选A项。答案:A18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在评价中国园林时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是中华传统文艺的重要内容A B C D解析: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不符合题意,不选。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项。答案:B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发挥先进文化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A B C D解析: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选A项。错误,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的是社会实践。错误,民族精神不能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方向。答案:A2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剔除外来文化A B C D解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选A项。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被其他外来文化所同化。错误,我们能够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十二五”规划呈现了众多亮点,其中包容性增长成为共同关注的主题。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冲突”。材料二: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6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10项:在中国公布的第三批51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何在。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10分)(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0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包容性的理解,所以此题首先应该明确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然后明确包容性在自身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所以具体措施应该指向文化交流的措施,可以从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和目的来分析。第(2)问,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分析。其次应该立足文化的作用来分析。答案:(1)在全球化条件下,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在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请你从中华文化特征的角度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10分)(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0分)解析:第(1)问从中华文化的特征切入,要求论证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灿烂辉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需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原因等方面论证。第(2)问要求分析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需从必要性、重要性说明。组织答案时,要准确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数千年来,汉字和史书典籍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领风骚”达1 500年之久,体现了博大精深。(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