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卷(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821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卷(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卷(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卷(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卷(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蝗虫,在夏天种群密度可能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会降低,另外受其他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种群的密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答案:A2在一块面包上有一个霉菌,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其数量变化在一天内最可能的是呈 ()A“J”型曲线增长 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 D无规律增长答案:A3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答案:D4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相邻两边的菌体。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并不能确定是否已经达到K值。答案:A 5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个体数比种群个体数多,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答案:A6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答案:B7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A项应是次生演替;B项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8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大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解析: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例如,鹰、猫头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獐、野猪等动物则在地面活动。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还有许多低等动物(如蚯蚓、马陆等)和微生物。答案:A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甘肃舟曲发生地质性泥石流地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解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从岩石裸地开始的,地表的植被变化首先是地衣,其次是苔藓,再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接着是小型灌木,之后是小型乔木,最后才是高大乔木,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了顶级阶段森林阶段,如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甘肃舟曲发生地质性泥石流地区可经过次生演替重新成为森林。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水源充足,弃耕地经过次生演替可成为森林。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森林退缩到相当高度的山地上,适应环境的禾本科、藜科、蓼科、豆科、菊科、百合科和莎草科等植物则开始大量出现,占领了广阔的地盘,形成草原。答案:A10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挖出所有个体A BC D答案:A二、双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和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随b减少而由强到弱Ca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称为“S”型增长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AD1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沿海滩涂海三棱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海三棱草群落B海三棱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AD13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公里的水域内鱼的数量C1公顷森林中害虫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蝗虫的数量解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题中鱼、森林害虫都有多种生物。答案:AD14.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B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竞争关系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解析:由甲图可看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大于大草履虫,说明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能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在混合培养时,可借此优势在竞争中获胜。由乙图两曲线变化趋势看,曲线符合竞争关系曲线,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注意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不是一种生物。答案:BC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15(12分)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_。(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小时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小时。(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79211234251267282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只/平方米。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 解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故种群个体数N16020010,N3 200。(3)50个细菌经4 h后产生了8010个细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 h。(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 只/m2。答案:(1)8株(2)3 200尾(3)1 (4)3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16(14分)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的增长。(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_的结果。(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_。(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解析:“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S”型增长曲线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K/2。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答案:(1)无环境阻力下(2)有环境阻力下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生存斗争(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4)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呈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17(12分)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64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6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2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体为N,则N_只。(计算公式是Nabc)A60 B62 C128 D192(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D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产生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Na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ab)/c(6460)/20192(只)(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答案:(1)D(2)BD18(12分)下图1是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2是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2。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2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 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具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等特点的动物。图二横坐标是样方面积,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纵坐标显示: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是取每个样方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样方法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n1n2n3)/3S0(2)光垂直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