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5041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灾难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概念的启示下,把灾难遗址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用考古学手段对灾难现场进行科学发掘,为还原灾难事件的发生过程提供客观的证据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对遇难者遗骸的身份鉴定和遗物返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阐释考古学的另一层含义。自然灾难的考古学研究作为史前考古研究的一部分出现较早,而侧重于人类学、社会学的考古学灾难调查则是近几十年才陆续出现的。从1980年Payson D. Sheets发表有关灾难考古学的评论文章开始,这一研究才开始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后,灾难作为影响社会变迁、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视为复原历史进程的一个新的考古学研究视角。“灾难考古学”除了还原灾难遗址、灾难现场等工作外,更重要的一个工作主旨就是为现代灾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庭提供一个了解事实真相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因此,Richard在提出相关概念时,也更加注重强调“灾难考古学”在参与调查灾难事件中,应当“主动担负起一种公共角色,从人文关怀立场来对待灾难遗址及其后续安抚工作”。所以,“灾难考古学”有别于其他考古学分支,是考古学、心理学与法医科学的结合,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和道德伦理因素。灾难考古学研究理念提出后,很快被运用到一系列实际案例中。在社会服务领域,“法医考古学复原组织”等机构针对“512”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将考古学的方法、技术应用到遇难者搜寻和灾难现场清理工作中,开展了遇难者身份确认等工作。在处理社会公众灾难事件中,从社会责任层面看,“灾难考古学”的缺位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事实真相关键信息的获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灾难考古学”同时又是与遇难者家庭沟通的重要纽带。虽然不同的灾难事件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在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中也有不同意义,但从“灾难考古学”的定位看,我们更加注重通过发掘技术的革新和分析问题角度的延展,从灾难遗址本身来透视其产生的社会及自然背景。传统考古学旨在通过物质遗存研究人类的过去以及解决特定、具体的学术问题,而“灾难考古学”则在“冰冷”的遗物研究之外还有着自身“温暖”的一面,即通过对田野发掘技术和法医技术的结合,为“后灾难研究”贡献自身独特的价值。“灾难考古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拓展了考古学的应用前景,对灾难遗迹的考古学考察是对遗迹中遇难者的尊重。在当今世界,频繁的灾难事件不断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对灾难事件的妥善处理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于遇难者家属更是一种道德责任。这对推动“灾难考古学”从现场提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为复原事件发生过程提供客观材料,同时也为遇难者家属带来真相和慰藉。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也正体现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充分挖掘遗迹的社会信息,在灾难遗迹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作用。 (选自识骨寻踪:灾难考古学的人文关怀)来源: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灾难考古学”既能运用现代考古学技术做好科学发掘的工作,又能通过对遇难者遗骸的身份鉴定和遗物返还体现一种人文关怀。B灾难是影响社会变迁、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用来复原历史进程,这是一个以前未曾有过的考古学研究视角。C与其他考古学分支不同的是,“灾难考古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和道德伦理因素,应当从人文关怀立场来对待灾难遗址及其后续安抚工作。D考古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才陆续出现的,这一研究从1980年Payson D. Sheets发表有关“灾难考古学”的评论文章开始才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灾难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考古学科,既将灾难遗址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又将考古学、心理学与法医学结合。B“灾难考古学”不仅提出了相关研究理念,而且很快被运用到如“512”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一些实际案例中。C“灾难考古学”的工作主旨就是为现代灾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庭提供一个了解事实真相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D在处理社会公众灾难事件中,“灾难考古学”在公众对事实真相关键信息的获取以及与遇难者家庭沟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人类的视角充分挖掘遗迹的社会信息,在灾难遗迹面前体现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来源:Z|xx|kB传统考古学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人类的过去以及解决特定、具体的学术问题,只研究“冰冷”的遗物,缺乏自身“温暖”的一面。C“灾难考古学”通过田野发掘技术和法医技术的结合,妥善处理灾难事件,为“后灾难研究”贡献独特的价值。D“灾难考古学”的兴起,说明我们更加注重革新发掘技术和延展分析问题的角度,从灾难遗址本身来探寻其产生的社会及自然背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来源: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2)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绥州作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注】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旅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单于:曲调名。8颈联中的“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6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石榴川端康成来源:Z#xx#k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我不要,太脏了。”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来源:Z|xx|k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来源:Z.xx.k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C“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E“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2)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来源:Z&xx&k(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3)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6分)(4)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从那里随便拧出一个主儿来,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种调调儿,他们对球场上发生的一切无不 ,他们在自己的文字中,从来都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足球上帝。西方谍战注重动作与画面,而东方有更多的历史、人文与心理铺垫;东方更注重“谍”,西方更强调“战”。伪装者的导演李雪对东西方的差异 。“真是 。”听到记者感慨,随行的消防执法人员说,消防执法最忌表面化,无论是对内“体检”还是对外“排查”都要做到深入细致,才能发现问题。A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B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C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D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 专题教育要取得实效,关键在要看是否把解决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B乳品企业一定要改变“窝里斗”的竞争心态,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上游牧场建设方面多下气力,下定决心做“长跑选手”。C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要围绕严肃党的政治生活、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等为中心,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把制度笼子扎紧织密。 D.决定自xx年7月1日起施行后,台湾居民可凭有效台胞证,无需办理签注,即可经开放口岸来往大陆并在大陆停留、居留。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公民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国护照“含金量”问题,也就是中国公民国际旅行便利程度仍然较低、一些国家向中国公民颁发签证门槛设置高、证明材料要求多等问题。继续全方位开展工作,本着相互尊重主权、求同存异、平等互惠的原则,与有关国家积极沟通磋商, ,提供更多便利。来源:学&科&网Z&X&X&KA加大外方对中国公民实行更加便捷的签证政策B中国公民将享受到外方更加便捷的签证政策C推动外方对中国公民实行更加便捷的签证政策D中国公民从更加便捷的签证政策中得到实惠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17.下面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据说是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地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过客”。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重庆市名校联盟xx学年度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高xx级)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D “考古学”错,原文说“自然灾害的考古学研究才陆续出现的”。2、 C “工作主旨就是”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更重要的一个工作主旨”。3、A “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指的是“灾难考古学”,而不是“考古学”。来源:4、C 5、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6、B “捏造”“诬陷”不准确,从下文狄仁杰的判断来看,权善才的确有“砍伐陵柏”的行为。7(1)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恨得很深啊,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情”“容”“恨”各1分,大意2分) (2)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恒”“万方”“措”各1分,大意2分)8、“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两鬓斑白。“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手法2分,表达效果3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程的担忧。(描绘图景3分,情感2分)来源:Z#xx#k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11(1)CE(A小说开头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对分别的现实的无奈。B“体现了的理念”较牵强,有拔高之嫌。D不是“欲扬先抑”,两人见面时的问候只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惋惜,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发展始终围绕“石榴”展开;“石榴”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是通过“石榴”来揭示的;“石榴”实现了小说对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的厌恶的主题。(3)纯情与娇羞。“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脸颊发热”这种极为简单而自然的描写,却充分地展现了纪美子的纯情与娇羞。 渴望爱情与幸福。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表现出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痛感到无奈。母亲已经失去丈夫,年轻的纪美子是否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谁都不知道。如果启吉战亡,也许立誓一生坚守爱情的纯真少女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红颜凋零,这种结局实在让人惋惜不已,不愿看见。(4)【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爱情。理由:阿启来时,“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表现了纪美子非常渴望见到与自己相爱的人。当纪美子与启吉的目光相遇时,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这说明纪美子见到启吉后感到紧张、兴奋,并且有点儿害羞。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 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理由: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纪美子的母亲却说“真的忘了”。好看的石榴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景象,生活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就连眼前的美也忽视了。这种孤寂的环境正是由战争造成的。纪美子满怀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却不得不与 启吉分离,“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说明造成启吉与纪美子分离的正是战争。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也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被战争支配着的。12、(1)B C(B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C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答出四点给6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两点给3分)(3)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4)参考示例一:认同。(1分)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2分)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2分)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3分)参考示例二:如果不认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13、C “洞若观火”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14、B A项,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应将“关键在要看是否把解决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改为“关键是要把解决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C项,句式杂糅,应将“围绕”改为“以”,或删掉“为中心”。D项,中途易辙导致结构混乱,应将“决定”放到介词“自”后。15、C 根据前面两句的结构特点和内容分析,该句的主语应是“我们”(代指国家机关),所以所填语句的主语也应限定为“我们”,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A项,“加大”与“实行”“签证政策”不搭配。16“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7、画面中心是“十”字,代表红十字会,象征人道和同情。“十”字的周围是一圈麦穗,它是中国国徽的组成部分,代表中国。整个会徽代表中国执行人道主义保护任务。18、审题:生命的意义取决于爱(行为)和影响(作用、能量等)1.生命不能永久,精神可以不朽 2.生命形态(生存状态)与人生价值3.认识自我,思考未来(仅供参考)译文:狄仁杰凭资历、声望出任汴州判佐。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人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很惊讶地对狄仁杰道歉说:“孔子说过: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您狄仁杰真是海湾中的明珠,东南地方的遗落的宝物”,于是特别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法曹。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狄仁杰去赴任时,在并州登上太行山,往南望着天空中一朵白云孤独飘飞,对左右跟随的人说:“我的亲人居住的地方,在白云的下面附近的地方啊。”伫立在山上很久很久,直到云飘远了他才走。权善才,在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下属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太宗之墓)整天整夜地值班警卫,有一个飞骑兵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飞骑兵就多次请求拜见高宗,他先情不自禁,痛哭流泪,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对太宗十分不恭敬。高宗也情不自禁地悲伤,痛哭不止,命令杀掉权善才。大理丞狄仁杰据法律判权善才的罪,仅仅是免掉了官职。高宗大发脾气,命令迅速执行死刑。狄仁杰说:“法律是陛下制订的法律,我只是遵守它。为什么因为砍伐了几棵小柏树而杀掉大臣呢?请求让我不接受陛下的命令。高宗流着泪说:”“善才砍伐了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我作为儿子是不孝,以至因为这几棵柏树要杀掉权善才。我知道你是一个好法官,但善才等人最终必须判死罪。”狄仁杰坚持谏争,侍中张文瓘(gun)挥动笏板叫狄仁杰出去。狄仁杰就举出张释之处理高庙一案以及辛毗(p)处理牵裾一案的案例说:“我听说触犯皇上,违背帝王意志,自古以来是件难事。但我认为不难。如果处在桀纣的时代就难,如果处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我有幸遇上了尧舜时代,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到杀害。陛下不接受我的劝告,我死去之后,在九泉之下见了释之,辛毗还会感到羞愧。”高宗说:“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的愤恨很深啊,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狄仁杰说:“陛下制订法律,把它公示在宫阙上,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难道有犯罪不足以判死刑,但特意命令要赐给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将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高宗的年头这才打消。说:你能遵守法律,我有个认真执法的官。”命令把狄仁杰的事编入史册。又说道:“狄仁杰能为了权善才而使我手法,难道不能为了我而使天下手法吗?”任命他担任侍御史。后来狄仁杰又有规谏,高宗开玩笑地说道:“你是记得谏权善才之事的便宜了吧?”当时左司郎王本立依仗皇帝的宠爱,把持政权,朝廷大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却把他抓了起来,请高宗依法处置。高宗却特许宽容他,狄仁杰便上奏说:“即使王本立是国家才能卓越的人,朝廷又哪会缺少像他那样的人?您为什么要怜惜一个犯了罪的人,而使王法招致玷污呢?你一定不想查办他的话,就请特赦了他,再将我流放到边远无人的荒地去,以作为将来忠臣的鉴戒。”高宗这才同意了他的奏请。从此以后,朝廷秩序井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