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商务星球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187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商务星球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商务星球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商务星球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撰写人:_时 间:_新授课【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设计理念: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重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探究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魏格纳及大陆漂移说。猜成语: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 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 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读出学习目标。视频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学案导学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p47-48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通过自学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对于比较抽象的学说,则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心理准备。 设疑 探究一、海陆变迁1.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能说明什么?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又能说明什么?3.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人民为了扩大陆地面积,利用填海大坝围海造陆。这是什么原因对海陆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吗?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陆。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追问: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投影展示塔里木盆地风蚀地貌、长江三峡、喜马拉雅山、长白山天池图片。外力:流水、风力、海浪内力: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黄河三角洲“生长”等。学生看图片,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自己课前查阅收集,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疑承转观察游戏猜想由于外力和内力的共同结果,使地球的形态千奇百怪。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1 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 2、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非洲的西岸和南美洲的东岸有什么奇妙的现象?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问题 探究导学3、 魏格纳及大陆漂移学说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索引,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导学: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展示魏格纳的图片介绍他的故事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学生读书自主学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等等。证据: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相似。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整体。游戏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过程: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仅要根据他们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要一一对应。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游戏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科学观念。学以致用出示南极大陆的图片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南极大陆发现了巨大煤层这一现象?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的应用能力拓展与提升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为什么测量数据由8848.13变成了8844.43呢?学生自己搜集答案。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自主小结质疑。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考考你1.导致世界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上升。 B.人类的填海造陆活动。 C.河流的冲积作用 。 D.全球变暖。2.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 B.大西洋形成 。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 D.红海的形成。3.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 A. 翻天覆地 B. 日新月异 C. 历久弥新 D. 沧海桑田4.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 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 C人类活动 。 D全球变暖。5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海陆面积的变化 。 B 只有海陆分布的变化。 C 从来就没有变化 。 D 既有海陆面积的变化,也有海陆分布的变化。6.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叙述错误的是(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 。B. 地球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和大洋。 C. 现在仍无法证明大陆漂移学说。D.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和在一起。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